《健康之鑰》周期心肌病變產婦 洗血取代換心
《健康之鑰》高壓氧治腦中風患 迅速恢復認知
自律神經失調肥胖元兇
大腦缺乏弧蛋白質 容易得老年癡呆症
《健康之鑰》男子腹絞痛暴瘦 確診為少見克隆氏症
Omega 3脂肪酸能修復心臟手術損害
補充鈣 中和膽鹽防腸癌
罕見非傷寒沙門氏菌 感染膿胸國內現蹤
居住馬路邊 冠狀動脈硬化機率高
放鬆緊繃神經 適量攝取鮮奶、豆製品
職場抗壓力 三餐定時定量 多蔬果少加工品
偏頭痛發生有前兆 防心臟病威脅
針灸+推拿 幫助肌肉損傷恢復正常
關節腔扎針須防引發細菌性關節炎
老是嘴破,癌症警訊? 口腔出現潰瘍 免疫亮紅燈
作者: 文/陳詠怡 | 常春月刊 – 2013年1月4日 下午1:22
如果潰瘍情況持續2週以上,則有可能是其他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或口腔癌等病變所引起,民眾應立即就醫檢查,千萬不可大意。
農曆年將至,在雜誌社上班的林小姐,為了趕在年前截清所有的稿件,每天熬夜加班,連日下來,不僅身體不堪負荷,連嘴破的老毛病也找上門,真是讓她有苦說不出,由於這次發病的時間比起過往來得長,同事勸她多休息,也建議她趕緊就醫治療,以免病情更加惡化。
一般人常說的「火氣大!嘴破!」其實就是口腔潰瘍,是一種常見的口腔黏膜病變,雖然不是什麼大病,但是反覆的發作,不僅影響日常生活,常常會令人感到困擾。而學理上,口腔潰瘍指的是口腔內黏膜發生淺表性潰瘍,雖然並不是太嚴重的疾病,但當潰瘍發作所帶來口腔的疼痛感,不僅會影響到患者的心情,就連說話、咀嚼、吞嚥等功能也會產生障礙。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科部主任黃瓊芳指出,當身體免疫功能變差、抵抗力較弱時,就容易會有嘴破的情形發生。此外,也可能是與體內分泌障礙、消化障礙、緊張勞累、精神壓力、月經失調或維生素缺乏有關。
治療上,多以口內膏局部塗抹,若是潰瘍範圍過大,則需輔以抗過敏或類固醇類的口服藥物。不過,如果潰瘍情況持續2週以上,則有可能是其他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或口腔癌等病變所引起,民眾應立即就醫檢查,千萬不可大意。
引起口腔潰瘍的原因
造成口腔潰瘍的原因相當多樣化,甚至還有可能是癌症的警訊。所以,一旦出現口腔潰瘍的情形,就必須隨時加以注意病灶的狀況。黃瓊芳表示,臨床上,口腔潰瘍的病因可歸納如下:
●外傷性
外傷性因素是口腔潰瘍中最為常見的病因之一,造成口腔潰瘍的外傷包括物理性、化學性、溫度刺激等。
其中,物理性傷害如受到假牙的壓迫、矯正器的刮傷、牙齒咬傷口內黏膜、堅硬食物刮傷等;而化學性刺激,則多與強酸或強鹼物質相關;至於溫度的過冷或過熱,也是導致口腔黏膜發炎的外在因素。
●復發性口腔炎(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RAS)
復發性口腔炎(RAS)初次發生症狀多在童年時期,其特點是發病最初的24小時內會出現刺痛或灼痛感,也就是俗稱的「潰瘍痛」(Canker Sore)。造成復發性口腔炎的原因,除了家族遺傳傾向外,其他的誘發因素還包括精神壓力、荷爾蒙失調和食物過敏等。
●病毒、細菌、黴菌感染
關於病毒感染方面,包括像是單純?疹病毒、水痘帶狀?疹病毒、克沙奇病毒、EB病毒、巨細胞病毒、人類免疫不全病毒等的感染,都會導致口腔潰瘍的發生。至於常見的細菌型感染,則包括梅毒、淋病、急性壞死潰瘍性牙齦炎、結核病等,這些感染的發生,多與免疫功能低下呈現正相關。此外,口腔中的黴菌感染也是很常見的,其中又以白色念珠球菌(Candida Albicans)最為普遍,此種感染多為伺機性,而造成口腔潰瘍的致病黴菌,多在患者免疫力低下時侵入,且會擴展成全身性的感染。
●惡性腫瘤
少數惡性腫瘤,如口腔鱗狀細胞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白血病、卡波西氏肉瘤、唾液腺腫瘤等,會同步出現口腔潰瘍的症狀。其中,發生在口腔部位的惡性腫瘤(即為口腔癌),大部分屬麟狀細胞癌。絕大多數的口腔癌是由黏膜上的麟狀細胞惡化所形成,在臨床的症狀上會以口腔潰瘍來表現。
●自體免疫疾病
如貝氏症候群(Behcet's Disease)、紅斑性狼瘡、雷德氏症候群(Reiter's Syndrome)等自體免疫方面的疾病,都會出現口腔潰瘍的狀況。
●其他
其他造成口腔潰瘍的因素還包括皮膚疾病、腸胃疾病、營養問題以及醫療相關副作用等。在皮膚疾病方面,如扁平苔癬(Lichen Planus)、尋常性天?瘡(Pemphigus Vulgaris)、大?性類天?瘡(Bullous Pemphigoid)等,是皮膚病症中較常合併出現口腔潰瘍的情形。而造成口腔潰瘍的腸胃疾病中,尤以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及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為大宗。這些病患除腸道症狀外,患者也會合併口腔潰瘍問題。此外,有研究指出,約15%至25%複雜型口腔潰瘍患者會合併有營養素缺乏的問題。而體內若長期缺少維生素B12、葉酸、鋅、鐵質等,除了罹患血液疾病的風險提高之外,也容易成為口腔潰瘍的高危險群。
值得提醒的是,如有接受過放射線治療或一些藥物的副作用,也可能是導致口腔潰瘍發生的原因。像是頭頸部癌症,因接受放射線治療時,對口腔黏膜及唾液腺同時會造成傷害,患者也應多加注意。
口腔潰瘍的治療
黃瓊芳強調,一般情況比較不嚴重的口腔潰瘍,大約2週內可自然痊癒。當然還是要避免誘發口腔潰瘍發生的危險因子,因此,飲食的均衡、規律的生活作息、良好的睡眠品質、適度的運動等,都是日常生活一定要做到的。至於治療方面,則須根據患者實際的病情,找出致病的原因,才能對症治療。因此,患者如遇有久治不癒或是疑似為全身性疾病之可能時,應接受進一步的抽血或切片的檢查。
●非藥物治療
對於症狀輕微的口腔潰瘍,其實並不需要使用藥物,就可以自然康復。但要注意避免誘發口腔潰瘍的因素,同時做好口腔的清潔與衛生工作。此外,若是因維生素攝取不均的問題,則須從飲食調整著手,補充所需的營養。若是因藥物所引起的副作用問題,則應與醫師進一步討論,停止用藥後,即可改善口腔潰瘍的症狀。
●局部性用藥
針對復發性口腔炎的治療或是其他全身性疾病所引發之口腔潰瘍病症,常見用藥包括止痛劑、黏膜保護劑、抗菌劑、抗發炎製劑等加以局部塗抹,潰瘍的情況可獲控制。
●全身性用藥
如是復發率太高或復發時潰瘍數太多,可考慮使用免疫調節劑治療。至於情況較為嚴重的復發性口腔炎與貝氏症候群,使用局部藥物的治療效果並不理想。因此,可改用口服的藥物加以治療。
●從疾病根本治療
若患者本身是因缺乏鐵質、葉酸、維生素B12的患者,則應加以補充。若是?疹病毒感染所引起,尤以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則需服用抗病毒藥物。若為細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潰瘍,則應給予抗生素治療。此外,黴菌感染所造成的口腔潰瘍,因多為全身性的感染,所以,應給予全身性抗黴菌藥物來加以治療。值得注意的是,如有疑似腸道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皮膚疾病、血液疾病、惡性腫瘤所造成的口腔潰瘍情形,則必須轉介相關專科醫師,進行更詳細的檢查。
攝護腺肥大 感冒吃成藥 下水道險塞爆
哮喘久病腎氣匱乏補腎納氣為主治則
喉嚨卡卡、燒聲不癒 內視鏡發現食道癌
在兒童房間擺電視不利精神健康
藥物濫用 安眠藥增6倍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管制藥品組組長蔡文瑛表示,據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發現,十八歲到六十四歲族群中,沒有經過
醫師開立處方或醫療人員建議而自行購買的藥物中,感冒藥占廿四‧五%,其次是止痛藥十九‧五%。面對疼痛與失眠,民眾常
仰賴藥物,衛生署的藥物濫用調查發現,民眾自行購買藥物中,止痛藥占五分之一,安眠藥濫用率六年增六倍。
多囊性卵巢症患毛髮多 易致不孕
進補過頭 小心抑制免疫力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12日電)一到冬天,食補大行其道。成大醫院表示,進補過頭,不只會造成肥胖及代謝症候群,也可能會抑制免疫力,容易感染。
成大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謝奇璋指出,醫師常會接到民眾來電或電子郵件,擔心自身免疫力不足,有人更煩惱到無法成眠。肥胖及代謝症候群正是抑制免疫力的原因之一。
他表示,進補過頭會造成肥胖和代謝症候群,新鮮均衡的飲食,維持均衡營養和體內微生物圈的平衡,才是免疫系統所需要的。
除飲食外,施打疫苗也是合理增強免疫力的方法之一。謝奇璋說,不管免疫系統多健康,都無法完全保護個體不受致病性細菌或濾過性病毒感染,對致病力特別強的微生物,應提前施打疫苗。
謝奇璋表示,免疫功能不全,大致分為先天性原發性免疫缺損和後天性免疫缺損。有些原發性免疫缺損病患,小時候被忽略,長大後才被診斷出來。有些人甚至是小孩被診斷免疫缺損後,才注意到父母本身是原發性免疫缺損病患。
在台灣社會最常見的後天性免疫缺損,包括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的代謝症候群所引起的免疫能力低下。
謝奇璋說,只有活躍生活型態和平衡飲食習慣,才有健康的免疫系統。若懷疑自身有免疫功能缺損,應儘快洽詢免疫專科醫師。
免疫系統不是強就好 平衡最重要
免疫系統是身體為了避免受到外來細菌侵害而發展出來的一套複雜精緻的系統,這套系統失去平衡,不管是反應不足或是反應過度都可能會出現嚴重的疾病,成大醫院小兒科及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謝奇璋指出,免疫缺損疾病不只會發生在小孩,且不管免疫系統多健康,都無法完全保護個體不受致病性細菌或濾過性病毒的感染。
謝奇璋說,有民眾認為「進補」可以增強免疫力,一到冬天,食補就會大行其道。其實新鮮均衡的飲食,維持均衡的營養和體內微生物圈的平衡,才是免疫系統所需要的。進補過頭造成肥胖和代謝症候群,對免疫力有抑制的效果,更容易造成感染。
謝奇璋說,免疫功能不全,可大致分為先天性的原發性免疫缺損和後天性的免疫缺損。許多民眾有「免疫力的迷思」,像是免疫缺損疾病,只會發生在小孩;其實,有些原發性免疫缺損的病患在小時候被忽略,長大以後才被診斷出來。有些人甚至是小孩被診斷免疫缺損後,才注意到父母自己是原發性免疫缺損病的患者。
此外,只要增強免疫力,就不會感冒生病:其實不管免疫系統多健康,都無法完全保護個體不受致病性細菌或濾過性病毒的感染,所以針對致病力特別強的微生物(如流感病毒或肺炎鏈球菌),應該要提前施打疫苗,免得一旦感染,造成嚴重後遺症或併發症。這才是合理的增強免疫力的方法。
謝奇璋指出,在台灣社會最常見的後天性免疫缺損,包括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的代謝症候群所引起的免疫能力低下。民眾要有活躍的生活型態,和均衡的飲食習慣,才有健康的免疫系統,若懷疑自己的免疫功能有缺損或有問題,應儘快諮詢免疫專科醫師,尋求正確的解答。
臥室裝電視 兒童易肥胖
兒童肥胖問題越來越普遍,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臥室如果裝有電視,小孩看電視時間很容易拉長。如果小孩每天多看兩小時電視,腰圍便會明顯增加,對往後健康極為不利。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美國預防醫學期刊」。
過去研究顯示,如果從小就開始看電視,直到青少年、成人還是持續看電視習慣,很容易就會體重過重、總膽固醇過高。這次美國潘寧頓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發現,臥室有電視與兒童肥胖大有關聯,特別是兒童腰圍,更會因看電視時間增長而日漸膨脹。
研究首席作者彼得‧卡茲瑪爾席克表示,過去很少人研究看電視時間長短與特定部位脂肪數量、心臟病風險是否有所關聯。這次共有三百六十九名兒童、青少年參與研究計畫,年齡介於五歲到十八歲。研究人員為他們測量腰圍、血壓、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糖、脂肪量等數據。
研究發現,臥室若裝有電視,兒童看電視時間往往會增加,這些兒童的腰圍比較粗,且總脂肪量、皮下脂肪量也較多。
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臥室裝有電視時,小孩看越多電視,身體脂肪就會越多,腰圍也會越粗。每天多看兩小時電視,脂肪量就可能大量增加。當臥室有電視,小孩腰圍上升機率是同儕者的三倍之多。研究人員指出,一旦臥室裝有電視,小孩睡眠時間可能就會縮減,和家人用餐的頻率、時間也會減少,這很容易造成體重上升,且還會影響身體健康。
天冷小心眼! 青光眼急性發作
氣溫驟降,除了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外,眼科門診最近急性青光眼的病患也暴增不少。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任呂大文昨(11)日表示,天氣變冷,急性青光眼求診患者增,常見發生於55歲以上中老年女性族群。近期門診中,過去一週就已收治3名分別是72歲、68歲與59歲的患者。
眼科醫師呂大文表示,氣候變化本來就會造成眼壓升高,秋冬更是急性青光眼的好發時期,發作時眼壓甚至會爆升到無法測量,患者除了感受到眼球脹痛、視力突然變得模糊不清外,也會伴隨著頭痛、嘔吐、血壓上升等症狀,所以經常被誤診為高血壓或是中風,而忽略了真正發病的原因。
呂醫師表示,急性青光眼好發於隅角閉鎖型的青光眼患者,台灣的青光眼病患急性發作多半屬於此類型,占所有比例的五成~七成以上,而急性青光眼尤其好發於身材嬌小、身高低於160公分、100~400度不等的遠視、年齡大於55歲以上的女性。
醫師指出,在歐美國家或香港地區,為了預防急性青光眼發作,目前有學者建議,針對某些高危險族群,雖然視力尚未達到白內障手術的建議視力,但為了預防閉鎖型青光眼進一步發展,可以提早摘除白內障。
而目前國內的眼科醫師一般對此,多持保守的態度,多半會建議病人在視力降到0.4左右,或是會造成生活影響時,再進行白內障手術。但若為預防急性青光眼發作,早期白內障摘除,也可考慮為一種預防性的治療。
過熟白內障也可能誘發急性青光眼發作,若延誤就醫恐致失明!眼科醫師呂大文昨(11)日表示,門診中一名60歲的婦人,有天眼壓飆升,十分疼痛,視力僅剩眼前手動,就醫時,檢查後研判是白內障過熟擠壓眼內空間,造成眼壓上升,加上氣候驟降,誘發急性青光眼發作所導致。
眼科醫師呂大文表示,這名60歲的葉姓婦人,到院時眼壓已經高到58毫米,且眼睛劇痛不已,患者形容當時是痛到連心臟都揪在一起,視力僅剩眼前手動,臨床上當下診斷是因為白內障過熟擠壓眼內空間,造成眼壓上升,加上氣候驟降,誘發急性青光眼發作。由於患者此症已耽誤一陣子,視神經已部分受損,因此緊急入院進行「白內障摘除及青光眼合併手術」,目前眼壓已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受損的視神經雖然無法起死回生,但術後視力仍可到0.6的程度,可說是不幸中的大幸。
呂醫師表示,一般在急性青光眼發作時,透過靜脈注射或口服降眼壓藥物可控制眼壓,但有些患者對於這樣的處置仍然無效。這名婦人到三總就醫前,雖然已採取過包括口服藥物、注射、雷射手術等處置,但眼壓始終無法穩定控制在正常範圍內。
醫師解釋,白內障過熟時造成水晶體水腫,但眼內空間不變、長期擠壓再加上氣候變化的推波助瀾,誘發急性青光眼發作。因此這些患者若白內障仍存在,眼壓常常也是無法良好控制。
天冷好發急性心肌梗塞 黃金救命90分鐘
心肌梗塞搶救黃金時間九十分鐘!
東北季風冷颼颼,台灣正式進入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發生心肌梗塞又無法在黃金時間急救,可能造成猝死或休克危及生命。苗栗縣頭份鎮為恭紀念醫院日前收治一名七十二歲的黃姓男子,於用餐過程中突發急性心肌梗塞,所幸及早就醫並施以「緊急冠狀動脈心導管介入性手術」後,挽回一條寶貴生命。
為恭醫院心血管照護中心主任張興亞另指出,一位六十七歲陳女士自新竹某醫院送達,因轉送過程中已明確告知患者是急性冠心症合併心因性休克,醫院立即啟動緊急心導管團隊待命,病人送達急診已呈現心跳緩慢,完全房室傳道阻斷,跡近休克,到院後立即提供緊急導管手術,三十六分鐘即疏通血管,恢復血壓心跳,及時救回性命,現在癒後良好在家含貽弄孫。
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時間為降低死亡率的關鍵,患者在發作六小時內就醫的死亡率為百分之六,八小時內的死亡率為百分之七,十二小時內就醫的死亡率為百分之八,發作超過十二小時以後才就醫,死亡率達百分之十六,所以急性心肌梗塞發作時應立即就醫。
張主任表示,所謂心肌梗塞是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因粥狀硬化及血塊凝集發生阻塞,心肌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及營養,而引起心臟肌肉急性壞死,進而影響心臟功能,嚴重時危及病人的生命,需要立刻接受治療。
心肌梗塞臨床表現,一般為持續性的前胸部緊縮性胸痛,病情輕微者,只是感到有點胸悶;嚴重者可出現心律異常、猝死或休克、心臟衰竭等現象而導致死亡。病人萬一突然發生急性胸痛,而疼痛性質像難以忍受的緊縮性悶痛,或有合併冒冷汗、窒息感、噁心、臉色慘白之情況,保持冷靜並採取下列二步驟──
立即電話通報119告知目前相關症狀,等待救護車抵達,切勿自行以家用車送醫,因為急性心肌梗塞發生後,在到達醫院前發生猝死的機率超過50%,若有119救護員在旁才能及時搶救。要求送達有心導管室設備的最近醫院,儘速打通血管,才能降低死亡率及減少併發症。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急診室是列為最優先處置的急症,為恭醫院獲得行政院衛生署補助成立苗栗縣心血管照護中心,可提供二十四小時緊急導管手術,經無線電通報而在病人尚未抵達前,醫院即已啟動緊急心導管團隊進行準備,盡量縮短病人進急診大門到心導管氣球擴張術打通血管的時間,搶黃金九十分鐘。
張興亞主任強調,預防心肌梗塞勿抽煙、多運動與少喝酒,飲食應減少攝取高油脂食物,並適時的紓解生活壓力;最近日夜溫差很大,容易出現急性心血管問題,有病史的人要格外注意,寒夜少外出,外出務必作好保暖,冠心病患者必須按時服藥,同時隨身攜硝化甘油舌下含片,才可減少意外發生。
陽氣虛、貧血或低血壓患者 手腳冷吱吱
大陸冷氣團南下,有些民眾易手腳冰冷。中醫師翁瑞文醫師表示,中醫認為手腳冰冷跟「陽氣虛」有關,通常也有貧血或低血壓的毛病,也可能是雷諾氏症所引起。
翁醫師指出,經常四肢冰冷的人,可吃當歸生薑羊肉爐暖身子,這道藥膳具有溫中養血、去寒暖身的好處;當歸活血、補血,生薑去寒。
當歸生薑羊肉爐做法很簡單,先把當歸、生薑洗乾淨之後切成片狀,羊肉切成片後稍微燙一下去除腥味,全部材料放到鍋子裡加適量的水煮沸後,以文火慢燉約兩個鐘頭,等到羊肉熟軟後,調味即可食用。當歸、生薑也可以先炒過、再燉熟。
值得注意的是,手腳冰冷也可能是雷諾氏症所引起!翁瑞文醫師強調,雷諾氏症患者也會出現四肢冰冷的情況,這是一種血管性疾病,有原發性、續發性之分,患者常有血管收縮異常的情形,當病情發作時四肢膚色會蒼白,然後又逐漸發紫,四肢也會感到冰冷、麻木、刺痛。
雷諾氏症患者未接受治療,可能會導致末梢缺氧、壞死、潰瘍,病情嚴重者恐面臨截肢的風險。治療這種病症,中醫療法常用當歸四逆湯、陽和湯等中藥複方,前者能養血散寒、溫經通脈,後者能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多動、多走、踏踏步 幫助血液循環
氣溫驟降,對於有末端血液循環不好容易造成手腳冰冷的情形。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黃翠華表示,對於有手腳冰冷問題者,除了須盡早注意外,多運動或是起來走走、踏踏步等,都能幫助血液循環。
曾有此一說,手腳冰冷與酸鹼體質有關,酸性體質的人有手腳冰冷機率較高,黃翠華營養師表示,體質為酸性體質或鹼性體質須經由尿液檢查才能確定。若為酸性體質,建議可多吃蔬果等,讓身體成為鹼性的體質。
手腳冰冷的人不一定是體虛,有些手腳冰冷者常認為是體虛所致,而多吃肉、吃補等,黃翠華營養師表示,多吃肉、多進補有時反而會更嚴重。對於末端血液循環不好者,又加上是中風的高危險群,多吃補反而會更危險。
手腳冰冷者,不妨可吃吃台灣的蘋果。黃翠華營養師表示,蘋果屬於溫性的水果,且蘋果皮含有植化素,對於手腳冰冷者有很好的幫助,所以建議民眾可以連皮一起吃。
有中醫則認為,將黑棗與陳年紹興酒一同浸泡超過三個月,每日晚上吃兩顆,可以改善手腳冰冷情形。
三高、肺功能不佳 易手腳冰冷
近日冷氣團持續發威,不少人手腳冰冷狀況變得更嚴重。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柏臣建議,年長者若感覺手腳冰冷,最好戴手套、穿襪子,頸部、頭部、肚子等部位也要做好保暖。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分析,像心肺功能不佳、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末梢循環比較差的患者,或自律神經失調患者都可能出現手腳冰冷。
康宏銘醫師說,如果手腳冰冷,合併走路會喘、胸悶等症狀,就要懷疑可能心肺功能不太好。若手腳冰冷外,還感覺肢體末梢麻麻的、失去知覺,很可能是周邊動脈血流不順、血管有點阻塞。若心情一放鬆,手腳冰冷狀況就好轉,那就可能是情緒焦慮、緊張引起的自律神經失調。
陳柏臣醫師表示,除了心肺功能不佳、三高患者外,像甲狀腺低下患者、免疫功能過度敏感患者、慢性肝衰竭、慢性腎衰竭患者也都可能產生手腳冰冷。
陳柏臣醫師提醒,糖尿病患者因末梢感覺較為遲鈍,洗澡或使用暖爐的時候,最好由家人調整溫度,或者以溫度計調整溫度,千萬小心不要被燙傷、灼傷。
天氣一冷,許多年長者就會開始使用電毯等保暖設施。但多數人沒有預熱習慣,睡覺一鑽進電毯,就將電毯溫度調到最大,等電毯暖了,剛好就睡著了,電毯溫度便持續飆升,睡著的人很容易被燙傷。陳柏臣醫師指出,如果電毯到了某一溫度,有自動斷電功能,至少可以減少一點燙傷風險。若沒有自動斷電功能,建議使用電毯時,最好在睡前先花三十到一小時讓電毯預熱,這樣睡覺時溫度就剛剛好,睡覺時能量就能調小一點,或者關起來,以免溫度一直上升,造成燙傷、灼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