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癌》多吃植物、少吃動物 遠離癌症
記者 李叔霖
 
 

不當的飲食可能致癌,但適當的飲食也有助於防癌,因此,民眾該怎麼吃比較好?民眾可以怎樣吃比較不會致癌?這些議題便成為社會大眾所關注的焦點所在。

※專家看法

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吳月君表示,根據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和美國癌症研究院所發布的防癌指南中指出,拒絕身體肥胖、堅持每天運動、限制某些飲料或食物、多植物少動物、少吃加工食品、降低鹽分攝取及不建議使用健康食品防癌等都是基本的防癌策略。

※建議事項

1.拒絕身體肥胖:盡可能保持正常的身材或體態。

2.堅持每天運動:每天應持之以恆做運動,運動時間必須達到半個鐘頭以上。

3限制某些飲料或食物:限制飲用含糖飲料與高能量密度食物,特別是高糖、低纖維、高脂肪的食物。

4.多植物少動物:民眾攝取食物時應多植物、少動物,但這不是要求民眾要吃素,而是牛、羊、豬等紅肉攝取量應適度地減少,然後含膳食纖維的植物性食物應適度地增加,因為這類型食物不僅可預防癌症,同時因能量密度低,有助於預防體重增加。每天應食用五份不同種類的蔬菜、水果,疏果色彩盡量多元化。

5.少吃加工食品,尤其是煙燻、醃製、防腐劑保存等加工肉製品應少吃比較好。

6.降低鹽分攝取:建議避免食用鹽醃或太重鹹的食物,也不要用鹽巴來保存食物,至於含鹽的加工品最好少吃一些。

※貼心小叮嚀

沒有人可以預測什麼時候會罹患癌症,所以只能夠從均衡飲食、食用天然食物,以及去除抽菸、酗酒、嚼檳榔等不良生活習慣著手,平常也應做到保持情緒穩定、規律持續運動才是遠離癌症的不二法則。
 

《特蒐》健康、延壽、減重 吃素好處多
 
 

許多人都知道,吃太多肉對身體不好,不過平常看到牛排、鹹酥雞還是無法抗拒誘惑。常聽人說吃素對健康好處多多,到底是哪些好處呢?如果為了健康因素而吃素,該如何著手會比較容易成功?

※吃蔬果比較健康

肉類雖然含有蛋白質、維生素B群、鐵質等營養素,對身體有些好處,但如果喜歡吃牛排、紅肉,卻不喜歡吃蔬菜、水果,很容易就會錯失其他營養素,使營養失去平衡。不少人因為吃太多肉而吃不下其他蔬菜、水果,導致纖維質攝取不足,若能少吃點紅肉、肉類,就能讓自己嘗試去找尋其他素食食物來填飽肚子,烹飪時也會激發出種種創意,營養就會比較均衡。

※吃素延年益壽

最近有一項研究報告指出,與吃肉的人相比,吃素的人活得比較久。另外,還有其他研究發現,多吃紅肉、加工肉品,很容易提早死亡。減少肉類的攝取,可幫助降低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風險,對健康頗有好處。

※吃素幫助減重

餐餐都是肉,往往就會吃進太多飽和脂肪、膽固醇。晚餐吃一大塊排骨、炸雞腿,攝取的熱量往往比想像得多。若選擇魚類、雞胸肉,就不會吃那麼多膽固醇、脂肪。想要吃東西時熱量減少、又想攝取足夠營養,就得多吃蔬菜,讓營養素更多元,這樣就能幫助達到理想體重。

如果真的非常喜歡吃肉,可以先嘗試減少肉類攝取,一星期少吃四百五十公克(約一磅重)的肉,或將每星期一訂為無肉日,那天就以吃素為主,身體或許會比較健康。

※國內營養師建議

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吃素有很多種類,包括蛋奶素、全素等。比較需要鼓吹的是健康吃素的概念,食材盡量多變化,少吃加工、含添加物食品,調味上盡量清淡、少放點鹽巴、人工調味料,食物盡量不要油炸。

吃素時,除了多吃蔬菜,吃澱粉類食物時,也要記得搭配蛋白質食物,較不會缺乏重要胺基酸。舉例來說,早餐可以吃五穀饅頭配豆漿或燕麥配豆漿,黃豆的膽固醇含量較低,含大豆異黃酮,且是高纖食物,營養價值很高。

劉怡里建議,吃素的人多半從植物攝取鐵質、鈣質,因為鐵、鈣吸收可能少一點,所以水果最好和正餐一起吃,可選擇芭樂、小番茄、奇異果、柑橘等富含維生素C水果,並運用維生素C等營養素,增加身體的鐵、鈣質吸收。(記者蘇湘雲)

《保健》素素看 記得補充營養

 

◎記者 李叔霖 
 

 


很多人認為,吃素對健康有益,然而,到底有哪些食物可以促進健康?而那些食物所含的營養素又對身體可以帶來甚麼樣的好處?

窋專家看法

營養師林玉真表示,維生素A對口腔、肺部、胃腸道等部位的黏膜具有保護的作用,民眾應適時攝取含有維生素A的食物,而植物中富含β胡蘿蔔素的食物,可以在體內轉變為維生素A,包括胡蘿蔔、南瓜、油菜、芥蘭菜、木瓜、芒果、青江菜等皆是很好的來源。

營養師陳燕華表示,維生素E屬於一種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抗氧化劑,民眾應適時攝取含有維生素E的食物,而植物中含有這種營養素的食物包括全麥穀類食物、胚芽、植物油、深色綠葉蔬菜、堅果類食物等皆是很好的來源。

窋建議事項

1.缺乏蛋白質的人可能會促使免疫細胞中的淋巴球數目發生減少的情形,進而造成人體免疫能力低下,像這種情況可適時補充植物性優質蛋白質,包括豆腐、豆漿等豆製品皆是。

2.微量元素鋅質可望促使身體組織細胞再生、減低傷口發炎的機會,同時還可以提高人體免疫能力,建議可以適時補充含鋅的植物性食物,包括南瓜子、葵瓜子、全穀類食物、堅果類食物、香菇、黃豆、等皆是。

窋貼心小叮嚀

1.維生素C能夠參與人體合成膠原蛋白,同時促進傷口癒合,含有維生素C的植物性食物包括木瓜、花椰菜、番茄、青椒、草莓、柑橘類水果、綠葉蔬菜等皆是。

2.維生素B2可溶於水,這種營養素為形成紅血球、製造抗體所必需的成分,含有維生素B2的植物性食物包括豆類食物、菠菜、杏仁、麥芽等皆是。

多天然少加工 健康素素看

 

 

吃素養生,但小心高熱量、高油脂加工素食食品吃下肚,反增加身體的負擔!臨床發現,不少長期茹素者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問題,醫師提醒吃素仍應盡量避免加工食品,以蒸煮取代油炸,才能吃得清淡、養生、無負擔。

營養師也提醒,茹素者除油脂攝取過多,若吃全素還可能有鈣質攝取不足等營養不均情形;而長期吃全素者還普遍有維他命B12缺乏的問題,都是吃素的主要營養問題,尤其老年人更要注意。

一名40多歲婦人,茹素10多年,直到健檢才赫然發現自己竟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問題,經詢問才知道婦人吃餅乾、糕餅及素泡麵等高熱量、高油脂食品果腹,才導致三高。

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肇文表示,長期茹素者單吃蔬菜,口味較清淡,常會透過椰子油、橄欖油、香油提味,但不自覺可能就攝取過多熱量,另像是泡麵是油炸食物,熱量其實也不容小覷。

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說,素食餐廳常利用素雞、素魚等加工製品,麵筋、蒟蒻等加工食品,來增加風味與口感,烹調方式多油炸、油煎或糖醋、三杯,建議可選未加工的天然食品,烹調方式應避免油炸,改以蒸煮取代。

另鈣質攝取不足,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指出,全素者平時可透過黑芝麻、深綠色蔬菜及適量的堅果補充鈣質,每天適度日曬10至15分鐘,促進體內維生素D合成,幫助鈣質吸收;另外,平時可多做負重運動,訓練骨骼及肌肉。

張斯蘭也提醒,缺乏維生素B12會導致貧血、忘東忘西等記憶力衰退的失智現象,若咀嚼即腸胃功能正常,全穀根莖類具維生素B群和礦物質等,可作為一天主食;劉怡里說,海藻、紫菜等藻類都是補充維生素B12良好來源。

吃素要吃得健康,衛生署在2011年增訂「素食飲食指標」,有興趣民眾可上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網站查詢,http://consumer.fda.gov.tw/Pages/tail.aspx?nodeID=72&pid=6489。

 

吃素竟高血脂 醫師:少加工、天然尚好

 

中廣新聞網

 

 

吃素比較養生?臨床發現,不少長期茹素者,吃出高血壓、高血脂,原來是加工素食品吃太多,熱量高、口味重,反而增添身體負擔,醫師建議,食材選擇以「天然尚好」,避免油炸,以蒸煮為主。(陳奕華報導)

少了大魚大肉,卻仍就高血壓、高血脂上身,讓不少素食者很疑惑,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肇文解釋,不管是出家者、在家修行或因為養生而吃素者,儘管餐餐蔬菜,但也有不少人同時吃下過多素食加工品,增加身體負擔。

「東方素食、中國素食很講究色、香、味,做的像真正的牛排等等,尤其吃泡麵,因為油炸東西吃多熱量很高,又是澱粉製品,將來血糖會高、三酸甘油酯會高;因為素食又常帶有甜味或鹹味,其實相對熱量、鹽份高,吃出來的話,一個高血壓、一個高血脂。」

醫師提醒,高血脂是冠心病的危險因子,血脂肪容易沉積在動脈血管中,加速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造成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問題,建議要養生、求清淡,選擇未加工的天然食品,避免油炸,改以蒸煮烹調才妥當,要是已經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則應及早就醫並配合藥物治療。

 

吃素用對油 較健康

台灣新生報

別以為吃素就能讓身體健康、百病不生。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陳肇文教授表示,許多素食餅乾、甜點為了讓食物口味、香味濃郁,使用的是棕梠油、椰子油,這些油脂都富含飽和脂肪,比動物性油脂更容易造成膽固醇上升,建議吃素的人多使用橄欖油、葵花子油、苦茶油等,較為健康。

陳肇文教授指出,台灣素食食品變化很多,口味不比葷食來得差,但不少食品是油炸食物,或者含有甜味、各種調味料,吃起來鹹甜鹹甜,很誘人,加上這些食物還含有不少澱粉,經過人工再製過程,已經不算是天然食物,食用過多,對健康可能產生不良影響。臨床上常看到一些吃素民眾血脂居高不下,飲食是重要因素。

當血脂居高不下,除了調整飲食,可能要考慮用藥控制。目前使用的藥物包括史塔汀類藥物、纖維酸類藥物等。陳肇文教授分析,這兩種藥物都可以幫助減少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濃度,其中史塔汀類藥物可抑制身體合成膽固醇,用藥後,血液中的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可減少百分之十八到百分之五十,至於纖維酸類藥物主要在降低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濃度,在藥物作用下,三酸甘油脂濃度可減少兩成至五成,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濃度也可增加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三十五。

醫師提醒,史塔汀類藥物可能產生肌肉毒性,不過副作用出現機率約為百分之零點五,嚴重甚至可能造成橫紋肌發炎、暫時性腎衰竭。少數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可能會合併使用史塔汀、纖維鹽酸藥物,此時需謹慎追蹤肝腎功能,以免受到影響。

 

吃加工素食 茹素飆高血脂

台灣新生報

吃素者重養生卻也高血脂,醫師表示,門診常見長期茹素者多因為加工素食產品攝取過多,致素食者攝取熱量更高。

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肇文表示,不論是在家修行或是寺廟裡的住持或師父們等長期茹素者,或是受養生、健康風影響而吃素者,雖然餐餐蔬菜,不過也因攝取過多其他素食加工品,反而造成身體其他負擔,如三酸甘油酯數值居高不下。

茹素者困惑為何沒有吃大魚大肉,高血脂卻找上門。同為茹素,中西方飲食不同,陳肇文說,西方素食者主要以生菜沙拉等天然食材為主;東方飲食文化強調色香味俱全,包括素食產品。

陳肇文舉素泡麵及素餅乾為例,泡麵是油炸的高熱量食品,無論是否為素食,都會使血脂升高,而素食口味的產品為加強口感與味道,常會添加過量調味料,如棕櫚油、椰子油、糖或香油等,導致素食熱量更高。

陳肇文說,高血脂看似不痛不癢,卻是冠心病的危險因子,血脂肪容易沉積在動脈血管中,加速動脈粥狀硬化的速度,造成心肌梗塞、腦中風等,長期忽略血脂異常,可能埋下猝死的未爆彈。

治療高血脂問題,陳肇文說,透過藥物治療都可控制,已在服藥的患者,若數值改善也千萬不要自行停藥,應再做一次血脂肪檢驗,由醫師視情況決定減量或繼續服藥。

陳肇文建議,若要清淡,應選擇未加工天然食品,避免油炸,烹調改以蒸煮。同時建議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如飲食控制、定期運動、戒菸、降低體重。

茹素命卡長 死亡風險比肉食族少12%

 

台灣新生報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吃素的人比吃肉的人更長壽。與吃肉的人相比,吃素的人死亡風險下降了百分之十二。

研究人員分析約七萬三千三百名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會友的飲食、健康資訊,結果發現,吃素的人無論是整體死亡率、癌症死亡率都比吃肉的人來得低。

研究首席作者美國羅馬琳達大學預防醫學專家麥可‧歐爾里奇表示,吃素的人不但整體死亡率較低,且心臟病、腎臟相關疾病與糖尿病等內分泌疾病死亡率也都比較低。

歐爾里奇指出,減少肉類攝取或許是吃素者長壽原因之一,不過也可能是因為攝取大量蔬果、植物性食材而導致壽命延長。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

研究團隊進行問卷調查,追蹤五年發現吃素的人死亡率比吃肉的人減少百分之十二。男性吃素的話,存活率似乎比女性來得高。研究人員也發現,吃素的人往往較為年長、教育程度較高、比較常運動,也比較不會抽菸、喝酒。

美國營養師南西‧寇柏曼表示,素食含有大量纖維質,也許在延年益壽上扮演重要角色。不只蔬菜、水果含有豐富纖維質,其他像全穀類食物也有纖維質,也能減少健康風險。這項研究更證明蔬菜、水果、全穀類食物對健康很有益處。

 

緩解焦慮 練瑜珈可能比用藥有效

台灣新生報

專家指出,瑜珈有助改善自律神經失調與長期情緒失調。自律神經的失調,可能造成出現便祕、腹瀉,或發生排尿困難,尿失禁。在情緒方面,也會造成異常的憂慮、焦慮,而產生呼吸不順暢的現象。

生活焦慮、壓力大、緊張時往往首先讓腸胃病症惡化。預防自律神經失調,醫師建議,可選擇如瑜珈、冥想、靜坐等方式改善。

當然緩解焦慮及其相關症狀的非藥物方法,不只限於瑜珈,醫師鼓勵患者經常運動,可刺激腸道進行規律性的收縮與放鬆。選擇讓何讓自己可以放鬆的活動,持之以恆便可改善身體許多不適症狀。醫師並建議感到焦慮的患者改變飲食習慣,尤其飲食須細嚼慢嚥,可以減少腸胃不適的問題。

便祕為養生延壽大敵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3/05/21

老年人的身體機能逐漸地退化,常有便祕的問題。中醫師邱瑞發表示,只要排便不爽、不暢,就稱為祕,每天應通行大便,因為欲得長生,腸中宜常清,欲得不死,腸中宜無屎。

邱醫師指出,老年人發生便祕的機率相對比較高,雖然不是什麼大毛病,但卻會影響到腸道的健康。

一般來說,便祕指的是吃下肚子的食物經過消化系統的時候,殘渣留在腸子裡面的時間太久,以致於殘渣水分被人體大量吸收,造成大便乾燥而排出不順。

有些人可能會兩天才大一次便,有些人可能持續更久的時間才大便。由於每個人的排便習慣都不太一樣,只要感覺到困難或想排排不出,就可能是便祕。
夏季養生宜養心、健脾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3/05/27
 

夏天到了,這時候該怎麼吃比較好?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楊淑媚表示,夏天是胃口比較差的季節,民眾應朝改善食慾、幫助消化著手,而紅蓮豬肚湯是一道適合夏季食用的藥膳,能改善胃口差、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在這道養生藥膳中含有蓮子、淮山藥、紅棗等中藥材,其中,蓮子有健脾養心的好處,而中醫有夏養心、長夏養脾的說法,因此,蓮子適合在夏季食用;淮山藥能健脾開胃、補氣養陰;紅棗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以及調和營衛等。

楊醫師指出,紅蓮豬肚湯需準備紅棗5枚、蓮子15克、淮山藥15克、豬肚1個、米酒少許、薑母3片、鹽巴適量,然後先把豬肚徹底洗乾淨、切成薄片狀,接著把乾蓮子浸水約兩個鐘頭左右,之後把所有食材、中藥材洗淨後放到鍋子裡,加入適量的水、米酒,直接用電鍋燉煮至熟爛後,最後加入少許鹽巴調味即成。

楊淑媚醫師進一步指出,豬肚味甘性平,入脾、胃、腎經,能夠補益虛損、增強人的體力,而且傳統中醫有「以形補形」的說法,認為吃豬胃可以補養人胃,但吃豬肚也有一些禁忌存在,像是壯實、體熱、便秘的人最好少吃為妙。
 


夏季養生涼補為主 避免油膩飲食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3/05/28
 

新北市中醫師公會臨床醫學講師林奕良表示,夏季氣候炎熱,養生補法多為「涼補」,但並非服用涼性較強的中藥材或食物就是所謂的涼補,食物也可以涼補,只是寒性體質的人就不太適合,這類型的人食用涼性食物時就必須加以節制。

林奕良醫師舉例指出,有些人不適合涼補,如平時體溫偏低、體能較差或天氣尚未轉冷前就比別人先感受到寒意的人,多半屬於寒性體質,這種體質的人,在夏天吃涼性食品時就要注意,不宜過量,否則對身體會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

林醫師進一步指出,民眾選擇補品補性時,應以涼性或溫性且不會跟季節產生衝突的補品為主,同時儘量避免油膩飲食方式。對於許多冬季常發生感冒、咳嗽或過敏性疾病的患者,可以遵循「冬病夏治」的原則,在夏天好好地治療及調養身體。

民眾要預防中暑或避免長痱子,可用等量的金銀花、杭菊花、綠茶等,再放一點點紅糖,一起煎煮後即可飲用,有生津解渴的功用。除此之外,在夏季容易發生膀胱炎、尿道炎的人,可以把絲瓜去皮後,用蒸的方式烹煮,然後將蒸出來的絲瓜水喝掉,或是用蒲公英加白花蛇舌草,然後放入紅糖熬成水服用,也能用來預防病菌的侵襲。

中年男性五種食物不可缺!可可黃烷醇降中風風險

NOWnews

現代男性投入事業,工作壓力大,成天在外奔波,不僅三餐隨意吃,應酬菸酒更不離手。隨著年紀增長,特別對於事業如日中天的中年男性,不良的飲食習慣與脫離常規的生活模式,正逐漸蠶食著身體健康。根據衛生署公布100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報告,腦血管疾病(中風)仍為國人十大死因排名之一,中風危機伺機而動,工作忙碌的中年男性更該隨時注意心血管的保養。

近年來興起的養生潮流,不少男性也開始接受各式各樣保健食品的洗禮,注重營養攝取與培養運動習慣,提前為中年危機做準備;因此,中年男性不只需要三餐定時定量、培養每周至少3次長達30分鐘的運動習慣,根據美國癌症協會最新研究報告指出,也需要補充富含抗氧化劑與抗癌功能的番茄茄紅素、有效降低膽固醇的亞麻籽、保護心血管的全穀物、控制高血壓好幫手的香蕉或柑橘等食物。除了上述的食物之外,各國研究團隊還大力推薦中年男性可以多攝取「可可」。

根據瑞典研究人員在《神經學》(Neurology)期刊的報告,男性食用適量巧克力可以降低各種中風的風險。科學家根據追蹤10年以上超過37,000位瑞典男性的飲食習慣得到這個結論,發現男性每周食用較大量巧克力(62.9公克)罹患中風的風險比不吃巧克力的男性低。而其中最關鍵因素,就在於巧克力內含有益心臟健康的天然植物營養素「可可黃烷醇」。

但何謂「可可黃烷醇」呢? 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終生特聘教授孫璐西博士表示,可可黃烷醇為植物營養素的一種,以茶和可可的含量最高;美國加州大學教授卡爾(Carl L. Keen, Ph.D.)也指出,可可黃烷醇具有直接修護受損血管重要細胞,並進行循環的能量;當其進入人體血液後,即可促進血管內皮細胞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 的增生,改善血管壁彈性,進而促進血液循環、活化腦中血管的運作模式。

此外,來自義大利拉奎拉大學的生命保健與環境科學系老年病學分部主任喬凡巴提斯塔.德西德里博士(Dr. Giovambattista Desideri),也在2012年高血壓期刊上公布研究成果,指出男性飲用富含黃烷醇的可可,極有可能改善輕微認知功能受損,還能當作熱量控制與均衡飲食的一部分。

有鑑於此,所有為了事業衝刺的中年男性們,除了規律運動、飲食均衡之外,每日可均衡攝取含有250毫克可可黃烷醇的營養品,搭配牛奶或是其他飲品一起沖泡、飲用,藉此達到改善血液循環、有效防止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的發生,以最輕鬆簡單無負擔的方式,還給自己一個健康耐操的身體。

睡眠品質 攸關健康
 
 

別欠睡眠債。專長睡眠醫學領域的麗莎·薛維茲(LisaShives)醫師表示,「有些人視睡眠為休閒活動,認為可隨意減少,事實上睡眠是不能妥協的。」營養不均也可能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傳遞與合成,導致睡眠不佳。

一晚好眠,讓人隔天神清氣爽,然而女性常為睡眠問題所苦。美國疾管局指出,18至44歲的女性經常自覺疲累的比例幾乎是是同齡男性的2倍。睡眠品質恐是重要因素之一。

專長睡眠醫學領域的麗莎·薛維茲(LisaShives)醫師表示,女性失眠的比例比男性高出2倍,很多婦女在外工作,回家又面對不少家事,感覺疲勞很正常。

美國人口調查與統計局日前發表數據顯示,45歲以下的女性,15.7%表示每天或幾乎每天都覺得很累,相對於約8.7%的男性感覺每天很疲累,如此看來,自覺疲勞的女性超過男性甚多。

俗話說「不覓仙方,覓睡方」。亞洲睡眠協會(ASRS)調查指出,台灣成年人約78%有睡眠障礙,且年齡層有下降趨勢,營養不均衡也是因素之一。北市聯醫營養師黃允臻表示,例如鈣質便與神經傳導物質的傳遞與合成,很多女性鈣質攝取不足,是睡不好的原因之一。許多人的睡眠問題成因除了壓力外,也跟日常飲食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

當每周3次以上,且持續一個月以上的不易入眠、睡不安穩或容易早醒,嚴重影響日常功能,醫學上即可判定「失眠症」。睡眠障礙成了相當普遍的困擾,據統計,台灣患失眠的女性亦較男性多,平均至少有3成的女性出現過睡眠障礙,幾乎每3到4人就有一人有睡眠問題。(記者萬博超)資料來源:養生文化報
 

運動流汗! 補充水分以免血壓失控

台灣新生報

最近氣候非常悶熱,運動、流汗時,一定要記得補充水分,以免造成血壓失控。

台安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袁明琦昨(十九)日在「從『心』開始,快樂人生」衛教講座中表示,當身體處於悶熱狀態、流汗的時候,體內水分流失,血管就容易擴張、放鬆,使得血壓驟降,如果有在服用降血壓藥,血壓下降更厲害,就會矯枉過正。

在流汗過程,血壓雖會下降,但當身體突然意識到水分不夠,血管又會突然收縮,導致血壓急速上升,這樣就會非常危險。

袁明琦醫師提醒,為了避免身體感覺水分不夠、血管收縮,運動、流汗時,要記得補充水分,特別是身材較瘦小的人,體內能量原本就不太夠,更要多補充水分,必要時,可以喝點運動飲料,以維持血壓穩定。

血壓太高、太低都不好。袁明琦醫師說,血壓太高,代表血管塞車,這可能代表血管硬化,或血脂過高。血壓太高,可能增加心臟病、中風風險。如果血壓太低,表示心臟可能無法打出充足血液,全身血液不夠,器官功能就會受到影響。

心臟瓣膜出問題、心臟缺血、心臟沒有力氣都可能造成低血壓,因此要找出背後原因,才能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

美國心臟協會提醒,高血壓患者一旦出現嚴重頭痛、呼吸急促、流鼻血、極度焦慮等症狀,可能代表血壓急速飆升,最好盡快到醫院接受檢查、治療。

預防媽媽老倒縮 做好骨鬆檢測

 

 

 

預防媽媽老倒縮 做好骨鬆檢測
放大照片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6日電)骨質疏鬆自我檢測「332」,身高縮水3公分以上、身體靠牆時後腦杓距離牆超過3公分、肋骨下緣距離骨盆小於2公分,即可能有骨鬆症。

在母親節前夕,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募集到超過1000名子女提供與媽媽的合照,並邀請藝人隋棠擔任骨鬆關懷大使,攝製完成微電影「世上最遙遠的3公分」,請晚輩一起為關心媽媽、外婆等長輩的身高,預防骨鬆帶來的骨折危險。

骨鬆症學會秘書長詹鼎正指出,日前網路調查千名25到45歲民眾,大約7成的受訪者不曾注意媽媽身高的變化,不清楚身高縮水有骨鬆有關,更不知道媽媽是骨鬆主要危險群,因此透過微電影宣導,並且推廣「愛媽媽,骨鬆332」簡單檢測。

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楊榮森指出,女性的骨質原來就比男性差,女性停經以後骨量會快速流失,停經5到7年,骨密度約減少15%至30%,在台灣160萬個骨鬆症患者,更年期停經的婦女占6成。

詹鼎正說,身高縮水是骨鬆症的外顯症狀,因為駝背彎腰,下巴只好往伸出,所以靠牆站時,後腦杓貼不到牆壁,可以摸到肋骨下緣和骨盆靠得很近,不像年輕時可以站得筆挺,手叉腰時,可以整個手掌扶在肋骨下緣與骨盆之間。

楊榮森說,門診常見身高老倒縮10幾公分的嬌小老太太,因為骨質大量流失,跌一跤就手臂、脊椎或髖骨就骨折,一不小心,還會跌得更嚴重。為預防骨鬆帶來的骨折危險,身高縮水3公分以上的人,就要注意骨鬆症的問題。1020506

(中央社記者裴禛攝 102年5月6日)

 

粉紅健走篩婦癌 6分鐘護一生

台灣癌症基金會今天舉辦「粉紅健走嘉年華」,藝人小嫻大跳流行歌曲「可愛頌」改編成的「護乳頌」,歌詞提到乳房攝影、保好心情、自我檢查、勤運動、不要太晚生育。王金平和郝龍斌跟著活動筋骨。

郝龍斌說,台北市提供婦癌篩檢車社區服務,請女性朋友來篩檢婦癌,順便喝咖啡,他也會提醒身邊的女性朋友,愛自己一定要定期篩檢。

另外,台北市、彰化縣、新竹市、嘉義縣市、宜蘭縣、苗栗縣衛生局等各縣市,齊聚響應今年的婦癌篩檢月計畫,明天20部「6分鐘護一生,婦癌篩檢車」將在中正紀念堂會師,宣布活動正式起跑,提醒女性定期給自己6分鐘,落實婦癌篩檢。1020504

 

早餐吃富蛋白質食物 下午較不吃零食

台灣新生報

早餐是一天中很重要的一餐,不過很多人吃早餐都是草草了事。美國最新研究指出,早餐多吃富含蛋白質食物,可幫助抑制食欲,到了下午,比較不會亂吃高油、高糖零食,這樣也較不會體重上升、發胖。

美國密蘇里大學營養與運動生理學助理教授海瑟‧蕾蒂研究團隊以二十名年輕女學生為研究對象,這些女學生年齡介於十八歲到二十歲之間,都有體重過重、肥胖問題。研究人員將她們分成兩組,一組早餐含有雞蛋、牛肉瘦肉等豐富蛋白質,另一組早餐吃的是即食麥片,蛋白質含量中等。

研究中每份早餐熱量為三百五十卡,食物中的脂肪、纖維、糖份與熱量密度都不相上下。高蛋白早餐裡的蛋白質含量為三十五公克。研究人員以問卷詢問她們整天吃東西的情況,並為這些女學生驗血,晚餐前再進行大腦功能性核磁共振攝影掃瞄,追蹤她們大腦在食欲控制方面是否出現變化。

研究結果顯示,早餐吃高蛋白食物的人較有飽足感,較能控制食欲,下午的時候,也較不會吃高脂肪、高糖份食物。

研究人員指出,早餐吃高蛋白食物,會影響整天飲食習慣、飲食內容,到了下午,比較不會亂吃東西,這可以用來預防吃太多東西,還能提升飲食品質,讓人少吃點垃圾食物、高油高糖零食。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

 

童吃早餐健康 口語表達能力較佳

 

台灣新生報

 

 

小孩子每天都要吃早餐,IQ才會比較高。

美國賓州大學護理學院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每天吃早餐的小孩不但口語表達能力較好,進行IQ智力測驗時,表現也較為優異。

美國賓州大學研究團隊以中國一千兩百六十九名六歲兒童為研究對象,發現吃早餐對小孩非常重要。與有吃早餐習慣的小孩相比,沒有吃早餐的小孩口語測試分數平均減少五點五八分,表現成績減少二點五分,整體智力測驗更下降四點六分。

研究首席作者賓州大學護理學院副教授劉江宏(Jianghong-Liu,音譯)在賓州大學護理學院所發出的新聞稿中表示,兒童時期是成長重要階段,飲食、生活習慣不但會對孩子產生立即性影響,對小孩長期發展也是影響深遠。小孩若沒有吃早餐習慣,未來比較容易出現一些抽菸、酒精濫用、不運動等不健康行為。

小孩六歲時,口語與各項表現都在迅速發展。早餐在營養供應、小孩社交互動上扮演重要角色。研究作者解釋,小孩睡覺整晚沒有吃東西,早上起床吃早餐,才能供應大腦充足能量。小孩吃早餐時會和父母互動,可幫助大腦發育。小孩還可以透過與父母聊天,提升口語能力、表達能力,並吸收更多知識。

研究人員指出,學校應該將上課時間延後一點,讓小孩有時間吃早餐,並讓小孩了解早餐的重要性。在兒童階段若能攝取充足養分,可幫助提升智力,長大後也比較容易功成名就。

 

天天喝可樂 當心變成無齒徒

 

台灣新生報

 

 

澳洲25歲男子肯尼威爾(William Kennewell)熱愛碳酸飲料成癮,每天豪飲8公升可樂,結果牙齒全部掉光光。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從事飯店觀光業的肯尼威爾無視牙醫一再警告,軟性飲料可能會侵蝕他的牙齒,最後落得必須配戴全口假牙的下場。肯尼威爾飲用含糖飲料成癮,甚至讓他得了敗血症。

「我每天飲用6至8公升的軟性飲料,多半是可樂。」肯尼威爾告訴「阿德雷德廣告人報」:「有人告訴我,正常人大約有23顆牙齒,而我只剩下13顆,而且還必須拔掉。」事實上,大多數的成年人擁有28至32顆牙齒,數字須視有無智齒而定。

肯尼威爾表示,「問題出在我不愛喝水,而且在飯店界工作讓我很容易喝到可樂。」「我因為牙齒嚴重腐蝕,而引發敗血症,不過裝了假牙後,健康情況已有改善。」

澳洲衛生專家正以肯尼威爾嗜飲可樂作為個案研究,以說明青少年應避免飲用碳酸飲料。澳洲口腔衛生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阿穆斐德(Jason Armfield)呼籲,在軟性飲料加註牙齒腐蝕風險等健康警語。

他也對16800名澳洲兒童展開調查,發現5至16歲者有高達56%每天至少飲用1罐含糖軟性飲料或果汁。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許多人都知道吃橄欖有益身體健康,義大利一項動物實驗發現,橄欖含有一種特殊成分,可明顯改善小腸缺血。小腸缺血時,血液若灌流回來,當下很容易造成組織受損,而這種成分也可以保護小腸,減緩上述情況發生。

這項發表於「白血球生物學期刊」的研究指出,橄欖中的「橄欖苦元」似可以治療小腸缺血,以及缺血後充血所造成的灌流損傷。橄欖苦元是一種多酚成分,存在於橄欖油當中。研究人員,研究成果未來或許可以用來治療脊髓損傷、關節炎、胸膜炎、小腸缺血、小腸缺血灌流受損等疾病。

研究資深作者義大利墨西拿大學生物學與環境科學研究員薩爾瓦多‧古佐格雷亞表示,橄欖油中的化合物成分不但可以減輕腸道受損程度,可能還可以治療發炎性疾病。

研究人員實驗發現,沒有使用橄欖油成分的老鼠小腸缺血、缺血後灌流所受的傷害較為嚴重,不但遠端絨毛嚴重水腫,且發炎反應較為劇烈。相較之下,使用橄欖油成分的老鼠發炎反應大為減輕,細胞凋亡情況也明顯獲得改善。

研究期刊責任編輯約翰‧輝瑞表示,幾千年來,人類早就知道橄欖可以治病。最近終於找到一些證據證明橄欖如何作用,這篇研究報告不只讓人更了解橄欖油作用細節,也許還可以幫助找到新方法,以提升疾病治療效果。

 

看鈉標示買泡麵 當心低誤報

台灣新生報

看鈉含量標示選購泡麵,小心部分產品低報或誤報鈉含量。北市衛生局抽驗市售「泡麵」鈉含量與標示調查,共抽驗35件泡麵,發現6件泡麵鈉含量標示值與實劑檢驗出的鈉含量不符;有些泡麵只要吃1.5份,就超過1天的鈉攝取建議量。

北市衛生局簡任技正陳立奇提醒,6件標示不符的泡麵中,除了1件標示值高於檢驗值外;其他5件產品標示值均低於實際檢驗出的鈉含量,易使民眾誤判鈉攝取量,衛生局均已通知業者改正。

衛生局表示,不符規定產品,已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可處分標示責任廠商新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或4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鍰。

衛生局指出,攝取過多鈉,容易造成水腫,進而引發高血壓,也會增加腎臟的負擔,國人每日鈉的攝取量以不超過2400毫克(即6公克食鹽或1茶匙的食鹽)為原則。

市售泡麵產品鈉含量普遍有偏高的問題,以本次調查結果,檢出鈉含量最高之產品,換算只要吃上1.5份,就已超過1天的建議量,建議吃泡麵時,應減量添加調味包或少喝泡麵的湯,以降低鈉的攝取量。

 

從小排斥蔬菜 大腸癌細胞體內逍遙

 

台灣新生報

 

從小排斥蔬菜,連吃麵都要把青菜挑掉,一名不到35歲的男子罹患大腸癌,健檢發現時已第3期。醫師提醒,纖維質少的食物,通常熱量高,熱量攝取過多與肥胖已被醫界推測不僅與腸癌有關,連胰臟癌、腎臟癌,乳癌都與之有一定關係。

國內健檢中心,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指出,33歲的患者從小就幾乎不吃蔬菜水果,在家人建議下健檢,加做無痛腸胃鏡篩檢,竟發現罹患第3期腸癌,推測與飲食攝取中缺乏纖維有相當的關係。

鄭乃源醫師表示,纖維質攝取多寡與大腸癌風險的關聯過去一直有爭議,現在已被視為「具說服力」(convincing)。2012年歐洲一項跨國的大規模研究,說明纖維攝取量的確會影響腸癌發生率。

研究指出,每日纖維攝取量若不足16.4公克,腸癌風險指數為1;但隨著攝取量的增加,腸癌風險指數將相對下降,攝取量若超過28.5公克,風險指數將下降至0.76。

鄭乃源強調,蔬果中的纖維主要作用為增加糞便體積,並促進腸道蠕動,減少致癌物與腸壁接觸的時間,進而降低罹癌機會。蔬果中水溶性纖維可減緩油脂及醣類吸收,幫助遠離肥胖,降低腸癌發生率;蔬果中纖維含有寡糖,能增加腸內益生菌活性促進腸道健康,維持正常免疫力;同時蔬果富含抗氧化物,可減少自由基過多所產生的基因毀壞,降低罹癌率。

健檢中心針對接受腸鏡篩檢的受檢者,進行半年的飲食習慣調查,調查發現腸息肉患者,有42%三餐皆外食,無息肉者三餐外食比例僅17%;因為外食的蔬果來源有限,造成腸息肉患者,8成每日蔬果攝取量低於衛生署所建議5個拳頭份量,且每日平均蔬果攝取量只有2.7個拳頭。

 

開車上班易胖

 

台灣新生報

 

 

根據澳洲研究,與搭乘地鐵、公車及騎腳踏車上班的人相比,每天開車上班的人體重增加較多,就算閒暇之餘有運動也一樣。

澳洲墨爾本貝克IDI心臟與糖尿病研究所(Baker IDI Heart and Diabetes Institute)研究主筆杉山岳巳說:「每天開車上班會造成體重增加,即使你在閒暇時做有效運動也一樣。」

每周至少運動兩個半小時的人當中,開車上班的人四年來體重平均增加一‧八公斤,約比透過其他交通方式上班的人多胖○‧五公斤。

參與研究的八二二人中,只有每周運動量足夠且從未開車上班的人,體重在研究期間沒增加。維持體重所需的體能運動約為每周一百五十至二百五十分鐘,研究者推測,這或許能藉由結合閒暇時運動和利用身體活動的交通方式達成。

研究刊登在「美國預防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上。

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學者佛朗克(Lawrence Frank)說,研究或許沒考慮到其他工作相關因素。佛朗克未參與這項研究。

佛朗克說:「開車通勤的人傾向在上下班途中購買很多食物、跑腿辦事,因此拉長了通勤時間。」

澳洲約八十%上班族每天開車上班,美國則為八十六%。

 

讓毛髮軟一點 再刮鬍子

台灣新生報

男性刮鬍子、女性除毛有時會因皮膚受到刺激感覺很不舒服。美國皮膚科醫學會(AAD)建議,刮鬍子、除毛前最好讓毛髮軟一點,比較可以減少刺激。

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指出,如果在沖澡、泡熱水澡後刮鬍子、除毛,刮鬍子、除毛就會變得稍微簡單一點。抹刮鬍乳、刮鬍膠後,刮鬍子、除毛過程要順著毛髮生長方向。為避免皮膚一再受到刺激,刮鬍刀、除毛刀使用五到七次就要換刀片,如果使用的是拋棄式刮鬍刀、除毛刀,刮五到七次也要重換一支。

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提醒,男性若有長青春痘,刮鬍子時要特別小心,刮鬍子不慎可能造成青春痘惡化。因此長青春痘男性應該試試看自己到底適合電動刮鬍刀還是拋棄式刮鬍刀,刮鬍刀刀片要銳利一點。刮鬍子時力道要輕一點,以免出現刮痕,讓青春痘加劇。此外,千萬不要用刮鬍刀挑掉青春痘,否則青春痘很容易變嚴重。

皮膚科醫師湯瑪斯‧羅勒在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所發出的新聞稿中表示,皮膚容易長青春痘的人要注意,若在刮鬍子時有任何問題,最好諮詢專業皮膚科醫師。

春節飲食不忌口 4成5體重增1.7公斤

24DRS
近年來外帶年菜成為許多家庭的新選擇,但大部份年菜都有太油、太鹹及熱量過高等問題,若是毫無節制又不忌口,年節結束免不了體重上升,根據調查,有4成5過年期間體重會增加,平均約增加1.7公斤,國民健康局建議,不論是自己動手準備、在外面吃,或是外帶,都能減卡多纖多健康。
  
  國民健康局指出,年節團圓飯桌上常有松鼠黃魚、東坡肉、蹄膀等菜色,因油炸烹調及過多油脂的食材,是造成熱量攝取過多的主因,若不謹慎選擇及搭配,一頓年夜飯吃下來很容易就超過1800大卡以上的熱量,若是再加上吃糖果、餅乾及喝含糖飲料,體重更會節節上升。
  
  年菜怎麼吃才健康,健康局提供選擇外帶年菜的四大祕訣,首先要看清熱量標示,優先選擇熱量較低的菜餚,並依家中人數估算適當熱量;接著是注意烹調方式,建議選購清蒸、滷、燙、涼拌等菜餚,避免油炸以及燒烤食物。
  
  此外,要慎選食材,東坡肉、臘肉、香腸油脂含量高,紅肉、肥肉及加工肉品熱量較高,佛跳牆製備過程許多食材會先油炸,而使熱量增高,建議可選擇雞肉、腱子肉等瘦肉料理,或是如蒸魚、海參、鮮蝦、花枝等熱量較低的海鮮料理;至於主食則要高纖少油。
  
  年菜加熱前可先將白色凝固油脂去除,減少油脂的攝取,享用時先喝湯或由蔬菜開始吃,可以增添飽足感,將油炸的外皮、油脂過高的肥肉、雞皮去除,也要少喝勾芡或濃稠的湯汁,而烏魚子及含內臟類的海鮮,如蝦頭、蚵、貝類膽固醇較高,亦不應過量攝取。
  
  像是豬肋排、雞腿等份量較大的食物可共享,或將一餐分成兩餐食用,用餐結束後不持續坐在餐桌前聊天,也可避免吃下過多食物;另外,外購年菜普遍蔬菜量不足,建議可額外炒青菜或準備新鮮蔬菜,適量加入肉品或湯品年菜中,亦可常備無糖淡茶、各式新鮮水果,藉以補充維生素、膳食纖維。
  
  資料來源:http://www.24drs.com/Daily/article.asp?x_no=8389&page=1

 

吃東西細嚼慢嚥 肥肉不上身

 

台灣新生報

有些人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忍不住就想吃東西,結果常越吃越多,身材也跟著變形。荷蘭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只要吃東西小口一點,就能拖慢進食速度,這樣也會吃得比較少。

荷蘭瓦格寧根大學研究團隊將參與實驗的人分成三組,讓這些人邊看十五分鐘動畫邊喝湯,一組喝湯喝比較大口,另一組喝湯則比較小口,還有一組愛喝大口就大口,愛喝小口就小口,沒有特別限制。研究人員後來測量他們喝了多少湯。

實驗結果顯示,以看電視當娛樂的人往往會吃比較多東西,不過小口喝湯的人進食量比其他兩組減少約百分之三十。大口喝湯的人多半認為自己沒有吃很多。

美國營養師盧貝卡‧索羅曼接受外電訪問時表示,這代表吃東西小口一點,或許可以減少看電視進食量。不管有沒有在看電視,只要吃東西吃太快,很容易就會吃進太多東西,因為吃太快會忽視身體吃飽訊號,導致吃得太飽,攝取過多食物。如果可以吃小口一點,就能延長吃東西時間,這樣就能在最初二十分鐘減少吃東西份量。

另一名營養師南西‧寇伯曼表示,以前人建議,如果要減重,吃東西就要小口一點,現在有越來越多證據支持這個論點。除了吃東西小口一點,平常也要盡量避免邊看電視邊吃東西,以免吃太多食物。

保健停看聽  山藥的品種與療效

 

NOWnews

 

 

文/林君玉

山藥是很好的食品,也是藥品,含有天然荷爾蒙基質,因此,不論男性、女性,超過50歲,荷爾蒙分泌減少,更年期來臨而引起的身體機能老化的種種疾病,服用山藥都很有益處。

台灣本島出產的山藥,有許多品種及變種,分為白色和紫色兩大類。山藥屬薯蕷科,多年生蔓性草本,雌雄異株,自生於山地或栽培,山野自生者名野山藥,又名土山藥,栽於園圃者名「家山藥」。

成份與療效:

山藥,性平微溫,味甘無毒,入脾肺腎三經,健脾補肺,益腎固精,是滋養強壯之品。

現代藥理研究﹕

山藥含皂苷、黏液質(多醣蛋白)、澱粉、膽鹼、氨基酸、維生素C、多酚氧化脢等成份,可幫助腸胃的消化吸收,止瀉,且對糖尿病有一定療效。

經體外實驗證明,山藥具有促進干擾素生成、增加免疫功能、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抗關節炎、消除尿蛋白、恢復腎功能、鎮咳祛痰、增進食慾或抑制食慾等作用,可治療慢性胃炎、成人及小兒慢性腹瀉、食慾不振、遺精盜汗、婦女帶下、糖尿病、夜尿頻數、腰痛、頭風、健忘、失眠、更年期障礙等症。

美國營養學博士貝蒂‧凱曼表示:植物性荷爾蒙前驅物質,進入體內後轉化為荷爾蒙,可用以治療荷爾蒙缺乏導致的更年期症候群及經期不順等困擾,經實驗證實:塗抹自山藥提煉的荷爾蒙前驅物,可改善骨質疏鬆症。

歷代諸醫家記載如下:

【神農本草經】: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

【李時珍本草綱目】:益腎氣、健脾胃、止洩痢、化痰涎、潤皮毛。

【唐甄權藥性本草】:補五勞七傷、去冷風、鎮心神、安魂魄、補心氣不足、開達心孔、多記事。

【陳修園本草經讀】:山藥生搗最多津液而稠黏,能補腎填精,精足則陰強,目明耳聰,不飢是脾土之旺,身輕是肺氣之充,延年是誇其補益之效也。

【李東垣】﹕山藥涼而能補,亦治皮膚乾燥,此物潤之。

【張錫純】:山藥色白入肺,味甘歸脾,液濃益腎,能滋潤血脈,固攝氣化,甯咳定喘,強志育神,性平,可以常服久服。

山藥有乾、濕兩種,乾品入藥,濕的是鮮品,用於食材的變化搭配,經常食用才能看見療效,舉例來說,婦女陰道乾澀,是缺乏女性荷爾蒙的現象,吃新鮮山藥2天後,即可分泌透明之分泌物,因此,驗證了古書記載的「潤腎氣」「補腎填精」,就是指補充男性女性之荷爾蒙,「益腎氣」就是指有助於強化生殖、泌尿系統系統的功能,「潤皮毛」就是滋潤皮膚,「開達心孔」意指,心血管暢通,有研究指出:山藥可抑制血脂肪沈澱於心臟血管,「補心氣不足」是加強心臟功能,「多記事」就是增加記憶力。

使用方法:

以名方天王補心丹為主,搭配山藥對於:心臟疾病、失眠、憂鬱、驚恐、記憶力差、疲勞等疾病,頗有益處;以杞菊地黃丸為主,搭配山藥對於:乾眼症、飛蚊症、老花眼、眼睛疲勞、黑眼圈等有幫助;以丹梔逍遙散為主,搭配山藥對於:皮膚乾燥、老人斑、皺紋、掉髮、更年期疾患、潮熱、頻尿、肥胖、水腫、陰道乾澀、性慾降低、肝功能不良等都能逐漸改善;以桂附八味丸為主,搭配山藥對於:腰酸、膝蓋酸軟、足跟痛、攝護腺肥大、頻尿、尿失禁、陽痿等有效果。

其實,一個人的荷爾蒙充足,自然許多老化的疾病都能迎刃而解,但是,山藥所蘊含的畢竟是天然的荷爾蒙,必須有恆心、慢慢地、不間斷的少量服用(每天100~150公克),才能日漸發生療效。

食療舉例:

翠芹炒山藥(山藥絲、紅蘿蔔絲、黑木耳絲、肉絲、芹菜一起下鍋脆炒調味即成),另外,可替代馬鈴薯的地位,以博取小朋友之青睞,例如沙拉、咖哩的作法。

(本文作者林君玉,曾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家醫科主任,現為程惠政中醫診所副院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兼任醫師。)

 

 

每週4次步行15分鐘 可增長壽命

 

優活健康資訊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編譯)年紀大的人每週只要4次,每次花15分鐘走路,就能降低40%的早死風險。義大利研究人員指出,每次步行只需要15分鐘的時間,就可以幫助自己延長幾年的壽命。根據許多因素,包括吸菸、飲食等影響,發現步行養老的人比那些少走路的人,多出40%更好的存活率。

 

10年來,醫學專家研究超過200位平均80歲的養老院老人,監測他們的生活方式,健康和習慣各個方面,包括心理狀態、飲食習慣、體重,是否吸煙或喝咖啡,或者鬱悶,且沒有癌症或其他絕症,且在羅馬總部和其他衛生機構的研究員說,80%的被研究者都是有體力活動的。在這10年間的研究,有三分之二志願者死亡,看看他們和存活者之間的差異,報告就顯示了,在研究中每周步行4次,每次至少15分鐘的老人,總體生存率最高。

 

走路顯然對老人來說是一種很簡單的運動形式,且對中老年人心臟疾病、中風和其他可能的死亡原因也有影響。新鮮的空氣和運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的免疫系統抵禦病毒,強化骨骼,減少肥胖,讓身體更健康,也意味著可減少跌倒受傷的風險。另外,有定期在走路、步行的老人們,也更容易吃得健康,不容易產生抑鬱症。

 

研究人員說,建議退休人員、老人家們可以多走路,這對健康很多方面都有好處。以前的研究發現,步行速度可能是一個長壽的預測。匹茲堡大學評估3萬6千位65歲以上的老人,發現走路低於每小時2.18公里的人,有增加死亡的風險;兒走路快於每小時3.6公里的人,存活率比預測的年齡、性別會來的更長。同時,波士頓醫療中心研究人員,在60年代初的10年研究發現,那些步行較慢速度的人,多出1.5倍更容易患老年癡呆症的機率。行走速度較慢,用到較少的的灰色細胞,就是神經元進行大腦的大部分處理,會表現較差的記憶,語言和決策測試。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全身震動 助老康健

 

台灣新生報

根據西班牙研究,對無法運動的老年人而言,在震動平台上做簡單動作,有助老年人稍稍變強壯、動作加快以及更敏捷。

研究使用的方法,涵蓋站在大小如同塗鴉板的平台上,這個平台產生的輕微震動能從受試對象雙腳傳到全身。這項研究發表於科學雜誌Maturitas。

受試對象站在平台上時,做站起來和蹲下等運動,並且彎曲膝蓋以助震動傳遞。

研究主要執筆人卡貝友(Alba Gomez Cabello)表示,運動是老年人維持健康的最佳方式,但對無法從事有氧運動的老年人來說,震動技術「可能是改善健康最簡易且迅速的方法」。

在西班牙薩拉戈沙大學(University of Zaragoza)研究成長與運動的卡貝友說:「全身震動是種簡單且方便從事的運動,且能刺激肌肉和改善健康。」

在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University of Illinoisat Urbana Champaign)研究老化與身體活動的沙吉可(Wojtek Chodzko Zajko)說,現在尚無足夠證據說服運動科學家提倡這種裝置,「但這並不代表這是騙局,而是對這種干預性療法的研究太少」。

貧血患過冬 不舒服

 

台灣新生報

 

 

貧血的人不見得會手腳冰冷。康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奕夫表示,手腳冰冷多半是因為周邊血流回流不好造成,與血紅素多寡較沒有關聯。貧血症狀包括體力差、虛弱、容易疲倦。貧血嚴重的患者眼結膜甚至可能白白的,嘴唇、指甲也也都比較蒼白。貧血患者原本體力就比較差,當天氣變冷,就會更加不舒服。

貧血族群也女性、年長者居多。女性貧血主要是因為經血量較大、節食減肥等因素,年長者則多半是因為造血功能較差,所以容易貧血。

年輕族群貧血則與地中海型貧血、節食減肥等因素有關。胃出血、血癌等疾病也可能引起貧血症狀,不過除了貧血,多數患者還合併其他症狀,像胃出血患者常還合併血便,血癌患者則會出現發燒、體重減輕、白血球減少等症狀,當出現這些異常症狀,最好趕快到醫院接受詳細檢查。

如是缺鐵性貧血導致血紅素較低,可以補充鐵劑,或補充牛肉、波菜等含鐵食物。當血紅素降得很低,可能就要接受輸血治療。

陳奕夫醫師提醒,青春期、哺乳、懷孕女性更要增加鐵攝取量。不只是鐵,貧血患者也要多攝取含維生素C、維生素B12食物,維生素C、維生素B12都可以幫助紅血球生長。

根據美國血液病學會資料,類風溼性關節炎、其他自體免疫疾病、腎臟病、癌症、肝病、甲狀腺疾病患者,或者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等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都是貧血高風險群。貧血症狀很容易受到忽視,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貧血,直到做血液檢查才發現有貧血問題。

 

以天然香氣食材調味能大幅減少含鈉鹽分攝取過多

台灣新生報

天然調味、享受原味,就能減少鈉的攝取量。忠孝院區營養科主任洪若樸指出,減少醃漬物及調味品添加,以天然香氣食材來調味,習慣天然的味道,就能大幅減少鹽分攝取過多的機會。

營養師指出,重口味的食材常含有較高鈉鹽,喜歡較鹹食物的民眾,例如加工食品中的火腿、培根及刺激性調味品,小心長期過量當鹽分在身體內聚集後,增加體液的滲透壓,引發血壓上升,進而傷害血管內皮。

對於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減少精緻,口味重的食物之餘,仍需按時服藥、規則量測並記錄血壓外,建議應盡快與自己的家庭醫師仔細討論血壓變化及臨床徵兆,並適時調整心血管疾病用藥及飲食結構。

營養師建議,烹調時多利用新鮮蔬果如蕃茄、香菇、鳳梨、蘋果、檸檬或辛香料如蔥薑、蒜、香菜、九層塔等來增添菜餚風味,並採用燙、涼拌、蒸煮、烤等低油、低鹽、低糖烹調方式,減少調味料使用。營養師並建議增加膳食纖維攝取,蔬果含高鉀、高鎂保護心血管外,熱量低可增加飽足感幫助消化吸收,菜色太鹹可以加水稀釋烹調,減少鹽分攝取。

馬偕醫院腎臟科主任醫師吳志仁表示,鈉不是毒素,不會對腎臟有直接傷害,腎臟病患不一定要採取低鈉飲食,必須與醫師討論而定;但鈉會讓身體增加持水能力,使血液中水份增加,可能加重心臟病與高血壓的病情。

市面上越來越多鹽的不同產品,尤其低鈉鹽受到許多人的歡迎,認為可以降低鈉的攝取,保護身體的健康,但是卻沒有想到另外一項元素鉀的可能傷害,吳志仁解釋市售的低鈉鹽很多都是用鉀來替代,但是若是有腎臟疾病,鉀元素會造成病情加重,食用過多的鉀,若是嚴重還可能造成生命的危害,吳志仁也強調,腎臟病患一定要醫師討論後才能使用低鈉鹽。

吳志仁提醒民眾,不是所有的病症都需採低鈉飲食,必須經過醫師的評估,但是心臟衰竭與高血壓病患,採用低鹽飲食限制鹽分的攝取,大部分的來說對於病患來說,是能保護不讓病情加重,但是一般民眾對於鈉不一定有通盤的瞭解,若是有心血管疾病、腎臟病或相關慢性病的民眾,切勿聽信坊間的說法,必須就醫診療後,詢問醫師的意見後,在採用自己適合的飲食方式。

天冷 心血管疾病患者須多留意身體

 

優活健康資訊網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近日天氣驟冷,時常聽到年長者說:「血壓又高了、頸部緊緊及胸口悶等…,至醫院經醫師診斷為高血壓,幸好及早就醫服藥,避免腦中風發生,要人照顧就糟糕囉!」

 

心血管疾病指人體內循環系統運送血液的器官和組織,主要包括心臟、血管(動脈、靜脈、微血管),一般都是與動脈硬化有關。這些疾病都有著相似的病因、病發過程及治療方法。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臟病、低血壓、高血壓、高血糖症、中風、心肌梗塞、血栓、動脈硬化等。如未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能會導致不可逆的身體傷害。

 

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謝鈴琴主任提醒,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天氣變冷容易引起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要定期量測血壓,並遵守醫囑服用藥物且按時複診,才可避免意外發生。務必做好保暖措施,外出時除帽子、口罩、手套及保暖衣物不可少外,亦須防止鞋襪潮濕,以避免足部凍傷。預防心血管疾病依照「定期健康檢查、規律運動、飲食控制、戒菸少喝酒、有病看醫生」等預防之道,才能度過寒冬好過年。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老人家語無倫次不可不理很可能是譫妄症

 

台灣新生報

有些家屬會發現長輩在語無倫次的碎碎唸,卻沒有特別加以重視。家醫科醫師陳鼎達表示,有些老人家說話時出現顛三倒四的情況要加以注意,因為有時候是因為老年人的意識容易受內外變化所影響,結果就出現這樣的情形,這種情況很可能是「譫妄症」,須就醫診治以免情況惡化。

陳醫師指出,慢性疾病的患者更應注意是否有這種狀況,患者有時候會突然意識混亂,胡說八道、胡言亂語一番,甚至於對人、事、時、地等都沒辦法掌握好,有些患者還可能出現幻覺、錯覺,有時好有時壞,這樣的情況只會讓家人擔心而已,建議應找家庭醫學科、神經內科醫師進行診斷比較好。

陳醫師進一步指出,一般來說,譫妄症大部分都有誘發的原因,如藥物使用不當或過量、泌尿道、呼吸道、皮膚等感染症或是心肌梗塞、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循環性休克等心血管疾病,或是頭部受傷、癲癇、中風、顱內出血等神經疾病,這些原因大部分能經適當處理而使譫妄症停止或改善,所以不要太過擔心。

 

濕度過高或過低 流感病毒更活躍

 

台灣新生報

 

 

濕度太高、太低,都可能讓流感病毒變得更猖獗。美國最新研究發現,流感病毒活不活躍,可能不是取決於冷熱溫度,而是決定於濕度高低,濕度過高、過低都容易讓流感病毒變得更活躍。

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副教授林賽‧瑪爾、該校博士生楊萬(音譯)與獸醫研究人員艾藍庫瑪藍‧蘇比亞測量A型流感病毒在不同濕度存活率的差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PLoSOne)。

研究人員觀察人體黏液中的A型流感病毒,想了解在相對濕度百分之十七到相對濕度百分之百環境下A型流感病毒活性如何。結果發現,當相對濕度極高,接近百分之百,或相對濕度低於百分之五十時,A型流感病毒存活率最佳。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同樣季節而各地流感疫情卻有所差異。

瑪爾在新聞稿中指出,研究團隊讓流感病毒置身於模擬呼吸道黏液環境,然後讓病毒接觸不同濕度空氣。研究結果顯示,當濕度很低的時候,雖然黏液蒸發,病毒還是活得很好,且還是具有傳染力。當濕度很高的時候,病毒也是非常活躍。

研究人員指出,有時冬季較冷,在室內等環境相對濕度偏低,很適合A型流感病毒生存,或者像在熱帶地區雨季的時候,相對濕度極高,接近百分之百,病毒也能存活下來,造成流感疫情。

 

餵母乳降卵巢癌罹患率

 

台灣新生報

根據科學家研究,親餵母乳的媽媽,可減少近三分之二罹患卵巢癌風險。

根據「每日郵報」(DailyMail)網站報導,餵母乳的時間越長,對母體免於罹患這型癌症的保護也越大。

許多研究顯示,餵母乳可降低罹患乳癌機率,而新研究更使餵母乳的好處再添一樁。

在英國,一年有超過六千人被診斷出罹患卵巢癌,而卵巢癌約占女性癌症死亡率的五%。

卵巢癌以「無聲殺手」著稱,很多患者僅出現如腫脹感等不明確症狀,往往在診斷出來時病情已相當嚴重。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澳洲科學家將四百九十三位被診斷出罹患卵巢癌的婦女,和相似年齡的四百七十二名健康女性對照。

科學家詢問她們有幾個孩子,及每個孩子親餵的時間有多長。

結果顯示餵母乳至少十三個月者,比餵不到七個月的媽媽,罹癌機率減六三%。

研究發現,生越多、效果越好。這份報告刊於「美國臨床營養雜誌」(AmericanJournalofClinicalNutrition)。

研究發現,有三個小孩的媽媽,且餵母乳時間總共達三十一個月以上,比親餵不到十個月的媽媽罹癌機率大降九一%。

「卵巢癌行動」(OvarianCancerAction)執行長韋特(GildaWitte)表示:「這項研究證實餵母乳可降低卵巢癌罹患率。」「這是因為餵母乳可減少餵乳媽媽的排卵。」「多生一個孩子,罹病風險就更低。」

三高易患失智症 醫師籲「四多」預防

優活健康資訊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走路走到一半忽然忘記自己在哪裡,代辦的事項有時也一併拋在腦後記不起來」,這些可能都是失智症的症狀。你知道嗎?根據消基會與台灣失智症協會提出警訊,台灣到了民國135年,失智症人口,可能會突破六十萬人口!且高達四分之三的失智病患沒有接受失智症診斷。為此,台中慈濟醫院大規模培訓逾五百位失智症志工,將深入社區,宣導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

 

對此,臺中慈濟醫院居家護理師何薏芬表示,重度失智症病患需要全天候專人照顧,人力成本加上管灌食品、醫療消耗品等支出,一個月平均花費推估至少三萬二千元。以國內失智症病患確診發病的平均存活時間約四到五年計算,醫療支出將達到上百萬元,將是社會與家庭沉重的負擔。

 

對於失智症的成因,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凃敏謙醫師則說明,年齡是失智症最關鍵的危險因子,其他因子還包括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問題,以及曾發生腦中風、腦損傷疾病,肥胖、抽菸、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

 

而除了透過減少失智症危險因子外,凃敏謙也鼓勵大家做到「四多」,多動腦、多運動、多參與社會化活動、多地中海飲食(如,蔬果、堅果類、未飽和油脂等),發病的病患要接受藥物治療,可延緩失智症惡化。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老人多做家事不失智

 

台灣新生報

 

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今天舉辦家屬支持團體活動,醫師建議家事儘量由老人自己完成,這樣病人比較不容易退化。

大林慈濟醫院指出,失智症中心新年度的病友家屬支持團體活動改變型態,先由復健科物理治療師帶著病友家屬做復健運動,隨後病友由志工陪伴,家屬分組座談。

病友家屬先後與醫師及志工座談,家中長輩同樣患有失智症的志工陳佳美分享照顧經驗。她表示,很多家屬沒有走過這條路,常會誤以為父母是故意挑剔,其實根本不是。

一名病友家屬指出,本來都是自己煮飯給母親吃,但是母親在旁邊會打瞌睡,後來乾脆讓母親動手煮,自己在旁邊陪伴,母親反而比較開心。

神經內科主任曹汶龍表示,如果家屬什麼事都幫忙做好,老人家會更加不願意動,儘量讓他們做家事,但對結果不要挑剔,這樣病人比較不容易退化,且還覺得自己有用,也比較不會得憂鬱症。

病友家屬蔡佩珊和家人第一次陪剛生病不久的父親參加活動。她說,數月前父親開始說話反覆、忘東忘西、封閉自己,對很多事情都提不起興趣。這次活動不僅對父親有幫助,自己收穫很多,特別是家屬分享,學到很多照顧的經驗,父親也露出久違的笑容。

 

騎單車前先暖身 預防拉傷或抽筋

 

台灣新生報

物理治療師林建雄表示,民眾騎自行車之前最好先做暖身運動,以免騎拉傷或抽筋的情形,可從頸部、肩部、腰部、腿部等肌肉較易疲勞或拉傷的部位進行拉伸等暖身運動,以避免產生痠痛。

騎車前可先做的暖身運動有:身體運動,民眾可從站立的姿勢開始,左腳往左跨一大步,身體往左轉,然後雙手往左腳方向延伸,頭頸則是轉向左後方,身體側彎同時持續十秒,右側動作如同左側,動作重複二、三次。

手臂運動,民眾應雙腳站立,接著雙手往上舉,同時盡量伸直,在往上舉到最高時暫停約五秒後,雙手緩緩放下,動作應重複二、三次,接著旋轉肩膀,將手臂打開,然後手扶住肩膀,讓肩膀往前旋轉十下,再往後旋轉十下。

腳踝旋轉運動:民眾用腳先往外轉十圈後,再往內轉十圈即可;膝蓋運動:上自行車後,腳先踢個二、三下;腰部運動:先讓上半身往左後方轉動,民眾先使兩腳著地,然後右手拉住手把,上半身往左後方轉,接著左手扶助座墊,停留約五至十秒,上半身往右後方轉動亦同。

 

研究:女性長期抽菸 心臟猝死率高

 

優活健康資訊網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編譯)每天都吸菸的婦女,死於突然發作的心臟疾病或是其他心臟問題的風險較高,尤其是長期吸菸的女性比起不吸菸的女性,更是高出了一倍的機率。

 

加拿大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女性吸菸者比起以前所認為面臨更大的心臟危機,即使她們看起來是健康的。但只要戒菸的話,這個威脅是可以在五年內逆轉的。這項研究的主要領導者桑德胡表示,心源性猝死往往是婦女在心臟疾病發作的第一個跡象,而吸菸是一個很危險的因素,因此,生活型態的改變去降低風險,戒菸是個重要的關鍵。

 

追溯到1980年開始,介於30至35歲的參與者,在1980年開始參與了超過30年的後續研究,這些吸菸者平均在十幾歲就開始抽菸,在此研究中,研究人員檢視了超過十萬一千名健康婦女,發現和心臟有關的疾病可以導致在幾分鐘內就死亡,而這些情形包括了心臟病發和心跳韻律異常。

 

美國心臟協會雜誌在351名婦女死於心臟猝死的一份報告裡說明,原因是心律失常和電。研究結果顯示,每天吸1至14根香菸的吸菸者,有近兩倍的心臟猝死風險。即使是輕度吸菸者,出現心源性猝死的機率還是比非吸菸者顯著。沒有心臟病、癌症、中風病史的婦女抽菸,比從不吸菸的婦女多了2.5倍的猝死風險。如果繼續抽菸,每五年會增加8%的風險。

 

有心臟疾病的婦女,在戒菸後的15至20年,心源猝死率也會跟著下降。但也有不到五年內,就立即減少心臟疾病風險的。美國研究就發現,女性吸菸者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比男性吸菸者高出25%,香菸煙霧中的毒素似乎對女性影響更大,因為女性吐出來的菸往往都比男性少。

 

專家認為女性為了控制體重而去吸菸,在年輕的時候就抽菸,對肺部疾病會造成更大的風險,戒菸對你的心臟健康才是最好的。

 

 

 

 

美政府研究:肥胖的人較長壽

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劉運綜合報導】肥胖對身體有益!美國政府的研究發現,體重些微過重的人,比起瘦子的死亡機率低6%,研究員說,稍胖的人可能實際運動較多,吃得更好,且能即早發現肥胖相關疾病如高血壓及糖尿病,因此能改善整體健康狀態。但是,體重若高出正常值太多,則會有反效果。

一般人認為肥胖不是好事,但根據一個大規模的研究,些微過重可能會讓人們更長壽,研究發現,身材稍胖的人比瘦的人活得更久。在分析過100個研究結果後,研究員發現,正常體重的人可能比稍胖的人短命。然而,體重若是太高,他們比正常體重的人早亡的機率卻高出3分之1。

這不是第一個聲稱些微過重對人體有益的研究,研究員說,身材稍胖的人在年老後如果得病,他們體內會有多餘的脂肪補給養份;與肥胖有關的疾病如高血壓及糖尿病,些微過重的人比較可能即早發現並予以治療,進而改善一個人的整體健康;另外,某些人的基因可以讓他們避免一些肥胖帶來的負作用。

另外一個解釋是,過重的人可能比起瘦子實際上運動更多,吃得更好,因為瘦的人可能會讓自己挨餓或藉由吸菸壓抑食欲。

美國政府研究員在最新的研究裡,檢閱來自全球各地的91份研究報告,包括數百萬的男性及女性。研究員觀察研究對象在一開始的身高體重指數,指數介於18.5及24.9屬於正常體重,介於25及29.9則屬體重過重。研究顯示,體重過重的人在研究結束死亡的機率,較正常體重的人低6%。

另外,身高體重指數若介於30與34.9似乎也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但是指數若再更高的話,在研究結束還存活的機率則是較常人低29%。

此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醫學協會雜誌》。

 

身材肉肉 活得久

 

 

台灣新生報

 

 

身材有點肉肉的,會活得比較久?美國疾病管制局進行國際分析研究發現,肥胖的人雖然較容易面臨早逝悲劇,但體重稍微過重卻會降低提早死亡風險,反而可以活得久一點。

這項研究含括全世界近三百萬成人。研究作者美國疾病管制局衛生統計中心資深研究員凱瑟琳‧佛雷加爾表示,如果身體患有一些疾病,體重稍微重一點的人復原狀況會比較好,會產生這些現象,可能是因為體重較重的人較常向醫師報到,或比較常接受健康檢查。也可能是脂肪有保護心臟功能,或者是較胖的人健康出問題時較有本錢對抗病魔。

這項研究已於昨(二)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團隊分析、比對九十七份研究報告,包含台灣、美國、加拿大、歐洲、澳洲、中國、日本、巴西、以色列、印度與墨西哥研究團隊。

研究人員檢視身體質量指數(BMI)與死亡率之間的關聯性,結果發現,與正常體重者相比,體重過重的人死亡風險減少約百分之六。而肥胖的人死亡風險則上升百分之十八。

肥胖程度最小的人死亡率比正常體重的人減少百分之五,不過最為肥胖的人死亡率則增加百分之二十九。

美國路易西安那州立大學內分泌、糖尿病與新陳代謝科主任威廉‧切法廬表示,光靠體重並不能預測健康、死亡風險。還有許多因素會影響整體健康,像抽菸、膽固醇、家族史等都得納入考量,結果才會比較精確。

 

 

元旦連假寒流暴衝 猝死增

 

台灣新生報

元旦連假伴隨入冬首波寒流,以台北馬偕醫院為例,猝死個案增四倍,從平日二天一人增到一天兩人,老人為主,但也有卅六歲的患者。

四天元旦假期讓全台不少地方籠罩著十度以下低溫,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秘書長、馬偕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張文瀚表示,日夜溫差大影響血管收縮,血壓不穩,出現急性冠心症、急性心肌梗塞,甚至猝死的個案都有增加。

張文瀚以台北馬偕醫院為例,連假期間急診猝死個案是平常四倍,平常兩天有一人猝死,不過在連假期間每天都有一、二人,以老年人為主,但是也有一名卅六歲女性。

國泰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鍾睿元表示,心血管疾病患者比平常多一倍,以心肌梗塞和腦中風最多。三軍總醫院急診部主任藍國徵表示,急診猝死患者與平常差不多,平均一天有二到三個患者。

台大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冷空氣進入人體易導致血管急劇收縮,血壓不穩定的患者也增加三到四成,建議出門前做好保暖,包括口罩、圍巾、毛帽等,預防冷空氣灌入體內引起疾病或猝死。

王宗道說,有高血壓、糖尿病、抽菸、工作壓力大等情況者,都算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在活動時若有胸悶感、拿重物或爬樓梯時感覺胸口透不過氣,有壓迫感、會喘,可能就是前兆,這時除注意保暖外,也應休息觀察。從溫暖被窩爬起、或從屋內到戶外時,應記得保暖,出門前先在室內做好暖身,外出時做好保暖。

 

泡澡暖呼呼 甩肉嘛有效

 

 

台灣新生報

 

 

泡熱水澡,可以暫時增加體溫,體溫每上升攝氏一度,新陳代謝提高十三%。陽明院區護理師葉雪萍指出,泡熱水澡可以提升新陳代謝;然而年長或懷疑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泡熱水澡或溫泉時,建議泡半身即可,血壓問題嚴重者則建議別泡溫泉,以免造成危險。

雖然泡澡可以提高體溫,但無法長時間增加代謝,葉雪萍表示,中年以後基礎代謝速度逐漸降低,唯一可以讓身體改變基礎代謝的方法,只有肌肉的多寡。一公斤脂肪只能消耗四至十卡熱量,一公斤肌肉卻能消耗七十五至一百二十五卡熱量。如何把身上脂肪變成肌肉,是減重的一大關鍵。

有氧運動除了當下可以燃燒脂肪外,運動後仍可持續燃燒熱量達四十八小時。重量訓練更可以幫助增加肌肉量。

營養師則提醒,挨餓會讓代謝力變遲緩,身體會發出警訊來調降基礎代謝以維持生命需求。經過一晚的睡眠,早餐更是重新啟動代謝的關鍵。多喝水加速體內各種化學反應及體內廢物代謝,同樣可以保持代謝力。

此外,充足睡眠可以讓瘦體素分泌,起床後建議避免久坐。久坐時肌肉處於休息的狀態,無法幫助身體去調節代謝過程,學者建議,最好每十五分鐘就站起來活動一下。

 

 

眨眼濕潤眼球表面也讓大腦短暫休息

 

台灣新生報

眨眼的功能不只是濕潤眼球表面,大腦利用眨眼的時間休息。日本大阪大學研究人員指出,人類清醒時也有約1成時間處在閉眼狀態,大腦在眨眼瞬間便處於休息狀態。

研究人員透過腦部影像發現一般受試者眨眼時,體覺皮質區與視覺區功能暫停狀態,推測大腦就是利用眨眼的時間短暫休息。不過,有些人過度頻繁地不自主眨眼,可能是眼瞼痙攣作祟,眼瞼痙攣是必須治療的疾病。

眼科醫師指出,有些患者眨眼次數及眼輪匝肌收縮次數及力量增加,嚴重個案甚至因此無法正常睜開眼睛,引發功能性眼盲。除肉毒桿菌素注射,其他輔助療法還可以使用肌肉鬆弛劑、抗焦慮劑等的藥物治療,後線治療可考慮眼輪匝肌切除術、眉部懸吊術等手術治療等。

醫師表示,眼瞼痙攣大多數原因不明,常見原因如乾眼症,生活壓力大,眼睛發炎,光線刺激,大腦基底核功能障礙,巴金森氏症,部分精神科藥物。半面痙攣最常見原因則是第七對腦神經受血管壓迫或是小腦橋腦角腫瘤所致。

 

《蔬菜鉀離子高腎病患須留意》蔬菜湯汁或蔬果汁鉀離子含量較多

 

台灣新生報

蔬菜的湯汁或蔬果汁常含有較多的鉀離子,對健康的民眾來說,可幫助排鈉,忠孝院區營養科主任洪若樸表示,蔬果中的鉀離子對鈉攝取較多者有一定的平衡作用。但嚴重腎功能不全者,仍須避免過量菜湯或蔬果汁。

有些民眾相信多吃鉀離子含量高的水果,有助降血壓。血壓偏高,但其他身體功能大致正常者可從食物中適度補充鉀離子,不過也不能為了補充而過量食用。雖然從天然食物中補充相對安全,但一次吃太多也不行。

如果藉由藥物攝取鉀離子,如服用鉀片,一旦過量,易導致腹瀉、腹痛,嘔吐,太大量的補充還會損傷腎臟。初期高血壓患者主要的飲食應以高鈣高纖維為主,可先以循序減重、運動、充足睡眠及飲食調整來控制;努力一段時間無起色,最好尋求藥物治療。有家族史者應經常測量血壓,一旦發現嚴重偏高,第一時間就醫服藥,進行各器官的健康檢查,以了解血壓飆高是否已損及器官。

除了香蕉、西瓜,柳丁、橘子汁等都富含較高量的鉀離子。另如碗豆、扁豆等也含頗多鉀離子。但腎臟功能異常者,則須避免任意補充額外鉀離子。例如腎功能不全很容易發生高血磷和高血鉀,產生電解質不平衡,醫界建議減少攝取含磷豐富的食品,蔬菜得先用熱水燙過撈起,一天水果以不超過兩份為主,避免吸收過多鉀離子。

有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廣告,一位家境貧寒的小孩,描述心疼小孩的母親,把盤中的菜餚都給了小孩,而自己僅用菜湯配飯果腹。這不僅僅是一則廣告,早期台灣物資缺乏時,很多父母為了讓小孩有較多營養,自己選擇用菜湯澆飯,小孩長大成人卻成為習慣,年長者若是腎臟不好,這樣的飲食將會對身體產生危險。

新光醫院腎臟科主任醫師林秉熙表示,葉菜類食物的細胞中,都會含有礦物質鉀,,在烹煮的過程中,鉀會溶在油水中,所以菜湯的鉀含量可能會比較高,並且鉀在身體中,必須依靠腎臟代謝,腎臟功能正常的民眾,能夠穩定鉀在血液中於正常濃度,但是腎功能不佳的民眾,會讓血液中的鉀弄度過高,可能造成突發性的心律不整,會對身體有所傷害。

林秉熙解釋,腎臟功能是否正常,必須依靠驗血得知,用一個簡而易懂分類方法,若是腎臟的排毒功能是100%,就是腎功能正常,而在90%以上的民眾,則是第一期腎功能異常,依然屬於正常範圍,但是會已出現一點小毛病,而在90~60%的民眾屬於第二期輕度異常,60~30%就屬於中度異常,而假若在30%以下的民眾,就可能必須洗腎。

林秉熙強調,調理食物給腎臟不好的病患,應先把蔬菜先燙熟後,把水倒調後再烹煮,減少鉀的含量,其次香蕉、陽桃、柑橘類等水果都富含高量的鉀;有些號稱無鹽醬油有時會用鉀來替代鹽,也應該避免,一定要保持低鹽且清淡的飲食,確保身體的健康。

 

節食減重不如細嚼慢嚥降低食欲

 

 

台灣新生報

 

 

想節食減重?那還不如細嚼慢嚥,每口食物多咀嚼幾下,可幫助減少食欲。英國最新研究發現,吃午餐的時候,每口食物在吞嚥前若能咀嚼三十秒,接下來食欲就會衰減不少,下午吃點心的量可以減少一半以上。

英國伯明罕大學心理學家進行小型研究發現,在吃午餐的時候多咀嚼食物、多將注意力放在食物上面,就能減少下午點心攝取量。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食欲」研究期刊。

研究團隊招募四十三名學生參與實驗計畫,這些學生多數為女性,研究人員請他們在做實驗之前兩小時先不要進食。實驗時研究人員給每位學生一人一盤煙熏火腿與起司三明治,每個人的食物大小、形狀都一樣。

這些學生共分成三組,一組正常飲食,另一組每吃完一口食物,要先暫停十秒鐘,再吃下一口,還有一組則是在吞嚥前要先咀嚼食物三十秒。

學生吃完飯兩小時後,研究人員給學生一些巧克力、糖果、口香糖等當做零食。研究人員也請學生為自己的食欲、是否享受食物打分數。

研究結果顯示,每吃一口食物暫停十秒鐘的人與正常吃飯速度的人下午吃甜食的份量不相上下,不過每口食物咀嚼三十秒的人後來甜食攝取量下降不少,減少約一半之多。

不過多咀嚼食物可能影響用餐心情。研究人員指出,調查結果發現,多咀嚼食物的人飯後心情比較不開心,且較無法享受用餐樂趣。

研究人員分析,細嚼慢嚥之所以影響用餐心情,可能是因為一直咀嚼食物容易失去對食物的新鮮感,或讓食物變得沒那麼好吃。

細嚼慢嚥會減少零食攝取量也許是因為吃東西時間拉長,大腦午餐記憶也停留較長,因此下午就不會想吃那麼多零食。研究人員認為,也可能是因為一直咀嚼食物很無聊、感覺不是很好,所以吃零食欲望也跟著減少。

 

過敏、氣喘多吃蔬果 沒在怕

 

台灣新生報

正常飲食多吃蔬果,就能改善兒童的過敏體質以及氣喘好發。根據國衛院的研究,實驗增加兒童平日飲食中的蔬果、魚油、以及益生菌的食用量,就能發現不論是使用支氣管擴張劑以及吸入性類固醇的次數與頻率,都能夠有效的降低,國衛院健康研究所所長熊昭特別呼籲家長,一定要保持家中小孩均衡飲食,少吃不必要的零食。

國衛院研究員李淑真博士表示,實驗中抽選台北市與新北市一九二位十至十二歲的確診氣喘兒童,除了衛生署建議量二份蔬果量外,額外補充四份蔬果、一至二份富含魚油的魚類、以及一·五份的優酪乳(益生菌),為期連續十六周,實驗結果顯示,不但讓過敏、氣喘的機會降低,肺功能也有所提升,換句話說,兒童體質整體能因此上升,避免不必要的身體傷害。

李淑真解釋,目前不但有太多高熱量且營養貧乏,以及糖份極高的食物,並且兒童蔬果攝取量不足,可能影響兒童過敏與氣喘的發生,家長一定要注意小孩蔬果攝取量,每日食用六·五份的蔬果,一份蔬果大約煮熟的菜半碗、一顆拳頭大小水果,例如一顆蘋果、橘子,攝入一份於魚類大約三十五克,例如半條秋刀魚、三十五克的鮪魚和秋刀魚,以及服用二百毫升優酪乳與一百克優格。

國衛院醫療保健組主任潘文涵補充,國內過敏及氣喘的學童很多,不但可能影響人際關係,更可能阻擾學童的學期情況,這可能是飲食與大環境改變所致,但是人體基因不可能這麼快適應且改變,利用飲食來改善體質,加上適當的運動,不但能減少相關用藥,也能讓小孩更健康。

 

寒冬起床 突然聽嘸

 

台灣新生報

三十幾歲的王小姐,最近起床突然覺得左耳嚴重耳鳴,整天吱吱叫個不停,到嘉義慈濟醫院就醫發現是突發性耳聾。耳鼻喉科黃俊豪醫師表示,秋冬季節天氣較冷,突發性耳聾發生機率較高,若是突然發生聽力減弱,甚至伴隨有耳鳴、眩暈、嘔吐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三天內開始接受治療,聽力恢復的機率與程度較高。

黃醫師表示,突發性耳聾是指在三天內突然發生聽力減弱,本來可以聽得到很小的聲音,變成要很大聲才聽得到,多數僅有單側發病,且大部分都是在清晨或是早上起床時突然發作。由於病因多,且不易確認,因此以症狀作為病名。症狀較輕的患者剛開始會覺得耳朵嗡嗡叫,或是被矇住的感覺,聽不太清楚,若症狀輕微,很容易被忽略,有人甚至是在接電話時才發現自己有一邊耳朵聽不到。嚴重的則是一開始就完全聽不到,耳鳴、眩暈得厲害。

黃醫師說,突發性耳聾最常見兩大原因,一是血管阻塞,另一種則是壓力大、睡不好等造成抵抗力下降,導致原本潛伏在耳朵附近靠近腦部的單純或帶狀疹病毒復發。年輕人若發生突發性耳聾,多數是因病毒復發、耳朵發炎,導致聽力下降,而中老年人大都是因為耳朵的血管循環變差造成,突發性耳聾雖然全年都可能發生,但秋冬發生率較高,尤其是老人家本身有動脈硬化,因為秋冬天氣冷,造成內耳小血管暫時性痙攣,耳蝸缺血,就會導致暫時性缺氧而影響聽覺。

學齡前兒童最好每天喝2杯牛奶

 

24DRS

 

 

【24drs.com】最新研究指出,牛奶是幼兒飲食中維生素D和鈣質的重要來源,但是若每天喝超過2杯可能會降低儲存在體內的鐵質,增加貧血風險。
  
  多倫多聖米高醫院的Jonathon L. Maguire醫師表示,研究人員觀察約1千3百位學齡前兒童,每天攝取牛奶量與鐵、維生素D含量的關係,結果發現,每天喝2杯牛奶似乎最適合大多數孩子。
  
  維生素D和鐵對成長中的孩子是很重要的營養素。鐵對大腦發育非常重要,鐵缺乏症已被證實與行動問題有關;維生素D在骨骼健康等等方面是很重要的。牛奶是維生素D和鈣的最佳來源之一,強化鐵的穀物和肉類則是鐵質的最佳來源。
  
  喝超過3杯牛奶與血液中鐵蛋白含量略微降低有關,但大多數孩子仍在正常範圍內。鐵蛋白含量顯示出體內有儲存多少鐵,喝的牛奶越多,鐵蛋白含量往往越低。
  
  Maguire醫師表示,牛奶是幼兒營養的重要來源,但父母們要知道,好的東西太多反而可能有害。雖然學齡前兒童的家長經常詢問,孩子應該喝多少牛奶?但Maguire醫師認為,答案是不明確的。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學齡前兒童每天最多喝大約2杯牛奶,但營養委員會同時也呼籲,一天喝不到4杯(1千毫升)的孩子,要吃維生素D補充劑。
  
  目前尚不清楚喝牛奶是否會直接妨礙鐵的吸收,亦或是影響沒那麼直接。Maguire醫師表示,牛奶中沒有那麼多鐵質,但孩子每喝1杯8盎司牛奶,鐵蛋白含量就下降3.5%;喝太多牛奶的孩子可能是因為沒有吃其他富含鐵質的食物,體內鐵質才會降低?現在真的還不知道。
  
  Maguire醫師表示,聽起來降低的幅度好像不是很大,但它可能是累計的,尤其是有其他缺鐵症風險因素的兒童。
  
  這篇研究發表在小兒科(Pediatrics)期刊中。
  
  研究人員指出,維生素D對深皮膚的孩童或是很少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的孩童很重要;曬太陽會讓體內產生維生素D。
  
  美國兒科營養學會的Steven Abrams醫師表示,家長們不應該過度強調孩子要吃某些食物、要吃多少,只要孩子有吃各種健康食品即可。在研究中喝大量牛奶的孩子並不是缺鐵,牛奶對鐵質的影響非常小。
  
  國家乳品協會則發表聲明,目前尚不清楚喝牛奶是否對鐵質含量有直接的影響。遵照牛奶消費建議指南的話,這篇研究支持牛奶能滿足孩子營養需求,尤其是維生素D的需求。
  
  資料來源:http://www.24drs.com/webmd/chinese_t.asp?page=1&who=091e9c5e80bd12a7

 

 

錯誤時間飲食 生理時鐘亂易變肥

 

台灣新生報

美國、德國研究人員進行老鼠實驗發現,在錯誤時間大吃大喝,很容易干擾飲食生理時鐘,若該睡覺的時候卻在吃東西,飲食生理時鐘出現變化,增加肥胖風險。

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中,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研究團隊發表研究論文指出,當飲食習慣改變時,有一種稱為PKCγ的基因蛋白就會重新設定飲食生理時鐘,身體代謝、進食、生活習慣便會出現變化。

研究人員以實驗室老鼠做實驗,研究人員只在老鼠睡覺時間給予食物,經過一段時間,老鼠飲食生理時鐘便產生變化,只要接近餵食時間,老鼠就會自動醒過來,開始跑來跑去,期待吃東西。不過當研究人員去除老鼠體內的PKCγ基因,老鼠生活作息便不會因用餐時間變更而出現變化,睡覺時間出現食物時,老鼠還是繼續睡覺,不會因食物改變生活作息。

研究作者路易斯‧帕塔西克表示,從研究結果來看,飲食生理時鐘失衡,可能造成糖尿病、肥胖、代謝症候群等疾病。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夜貓族比早鳥族更容易出現肥胖問題。

帕塔西克指出,在錯誤時間進食可能使身體生理時鐘大亂,了解背後生理機制或有助找到方法,改善輪班工作、夜間進食所引發的種種問題。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美國最新研究發現,體重過重、肥胖的小孩、青少年體內維生素D濃度比正常體重的孩子來得低。維生素D一旦不足,可能影響骨頭發育。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兒科」醫學期刊。研究人員指出,維生素D對兒童、青少年的骨頭健康與發育非常重要。如果兒童、青少年維生素D不足,最好盡快接受治療。維生素D不足除了影響骨頭生長,也會增加高血壓、第一型糖尿病與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風險。

研究作者表示,極度肥胖的孩子特別容易維生素D不足,建議這群孩子最好定期接受檢查,發現體內維生素D不足,就得盡快展開治療。

研究作者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兒科醫師克莉絲媞‧圖勒建議,維生素D不足的小孩在接受治療時,可以每周先服高劑量補充劑,經過八周後,若體內維生素D濃度恢復正常標準,就可以改成每個月服用一次。

 
天氣濕冷 適度溫補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2012/12/19
 

近日北部天氣濕冷居多,中醫師廖思堯昨(18)日指出,出現肢冷、畏寒、乏力疲倦、小便清長而頻繁等症狀的患者,可以適度溫補。但身體有急性發炎症狀、或腸胃機能不好者,不宜進補。

從食物屬性上來看,中醫師廖思堯表示,羊肉、牛肉、韭菜、麻油、酒、生薑、茴香等皆是溫熱之品,具有溫中散寒、溫陽補氣的作用。而冬瓜、苦瓜、大白菜、白蘿蔔、鴨肉、鱉等,則具有滋陰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而雞肉豬肉等,則屬於甘溫、不寒不熱的食材。

中醫師廖思堯提到,有些陽虛體質比較嚴重的人,每當寒流一來,一就會出現不適症狀,例如畏寒嗜睡、頭暈心悸、四肢冰冷、容易感冒,甚至關節痠痛,此時就需要以溫補助陽的中藥來調理。常用藥物如十全十補湯加附子、乾薑、鹿茸等。

但如果口乾舌燥、手腳心發熱、面紅盜汗、大便乾結,就不能使用上述藥材。可用清虛火藥材如西洋參、天冬、麥冬、玄參、枸杞等。

冬令進補的食膳,茶飲方面有桂圓生薑茶。組成為桂圓乾14枚、生薑3片、大棗5枚、紅糖適量。先桂圓乾洗淨,放入鍋中,加500毫升清水浸泡,再加入生薑、大棗,大火燒開水後轉小火熬煮20分鐘,加入適量紅糖調味。

另一道湯品枸杞山藥雞湯則更偏平補。非常溫和。適合大多數人食用。組成有西洋參10克、黃耆15克、枸杞15克、紅棗5粒、雞腿2支、山藥300g、生薑2片。作法是先將西洋參、黃耆、紅棗加入500毫升清水中,以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熬煮至250毫升,過濾後取湯汁用。再來將雞腿洗淨切塊川燙後,置於藥湯汁內,加入生薑2片、清水1000毫升,大火煮沸後,轉小火悶煮15分鐘,再加入切塊的山藥、枸杞、與米酒2匙,續悶煮10-15分鐘至山藥熟後,加入適當調味料即可。食慾不振,經常熬夜虛火盛易疲倦者不妨食用。
 
 
 
手腳冰冷 不一定適合溫補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2012/12/21
 

自覺手腳冰冷即熱補、溫補,未必適當。北市聯醫中醫師周威宇昨(20)日指出,有些人手腳冰冷與氣血不順暢有關,僅熱補不恰當,臨床上有患者因熱補過當誘發皮膚問題,必須紓暢氣血,甚至加入少量清熱藥才獲改善。

具西醫師資格的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周威宇表示,中藥材成本愈來愈高,一般市售補湯,藥材劑量有限,大致健康的人食用很少會不舒服,很多熱補出問題的人,本身健康多已有問題。

例如偶爾有人食用一些補品便胃痛、胃出血,主要原因可能在於病患早已有胃潰瘍。

周威宇醫師指出,現代人比較容易多吃少動,本來血氣不容易通暢,中醫也認為,情緒、生活壓力同樣造成氣滯血瘀。加上環境、食物中的有害化學物質直接損傷人體元氣。人體血氣一弱,運行出現障礙,代謝廢物不斷累積,反過來更加阻滯人體血氣運行。

周威宇醫師進一步解釋,以手腳冰冷來說,不見得需要太多熱補藥方,反而需要使氣血順暢的藥方,臨床即有患者熱補太過,猛長瘡痘,他給予疏肝理氣的柴胡疏肝湯、加味逍遙散,酌加少量清熱藥如牡丹皮,梔子等藥後才獲改善。
 
 
改變飲食習慣 避開致病因子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2/12/21
 

預防痛風,方法有很多種。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林曾翠霞醫師表示,由於痛風發作往往跟飲食或體質有關,因此,民眾要特別避開致病因子,平常要調整飲食習慣,以便避免發病,同時也可以用外敷、外洗的方式,使用一些中藥材進行調理。

中醫師林曾翠霞指出,建議民眾應注意保暖和避寒、注意鞋襪穿著要寬鬆,以避免足部血液循環變差、注意休息,避免身體過度疲勞、避免發生關節損傷、注意精神修養,避免受到精神刺激或出現情緒緊張的情形、避免使用妨礙尿酸排洩的藥物、定期複查血尿酸濃度等皆是。

當病症急性發作時,建議患者要臥床休息,然後將患肢抬高以減輕疼痛的情形,等到病情好轉之後就可逐步進行體育活動和肢體功能運動。林曾翠霞醫師進一步指出,患者也可以用中藥外敷、外洗的方式進行調理,用法、用量可就近向中醫師諮詢。

外敷中藥有三種,第一種可用芙蓉葉、生大黃、赤小豆等中藥材,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凡士林後調和為膏即可使用;第二種可用黃芩、板藍根、梔子、生大黃等中藥材,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菊花露、蜂蜜後調勻即可使用;第三種可用黃連、黃柏、黃芩、大黃等中藥材,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後,加入蜂蜜調勻即可使用,適用於痛風急性發作。

外洗中藥分兩種,第一種可用蒲公英、野菊花、海桐皮、川椒目、牛膝、川芎、赤芍、艾葉等中藥材,將這些藥材煎湯後,等稍涼就可以用來浸洗患處,適用於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第二種可用馬錢子、生半夏、艾葉、紅花、王不留行、大黃、海桐皮、蔥鬚等中藥材,將這些藥材煎湯後,等稍涼就可以用來薰蒸洗患處,適用於痛風關節痛。
 
 
 
進補強體質防疾病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2/12/24
 

進入冬至後,代表冬天已真正來報到,也是進補的好時機。中醫師施志隆表示,冬季適合進補,因為這時候人體比較容易儲藏營養、熱量,同時也能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界規律,冬天進補不僅僅在於增強體質而已,而是希望達到預防疾病的目標,但進補時宜注意飲食禁忌。

施醫師指出,冬令進補是民間傳統習俗,也是傳統中醫養生保健的重要一部分,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中醫認為,冬季時萬物潛藏蟄伏,自然界草木凋零,這時候人體宜調養生息、養精蓄銳,以便為春季時生機勃發的環境作好萬全的準備,可善用食補中藥材幫身體補一補。

施志隆醫師指出,傳統中醫常用溫補氣血類、平補氣血類、調理脾胃類中藥材當作食補材料。溫補氣血類中藥材包括全當歸、何首烏、綿黃耆、骨碎補、黑棗、鹽水杜仲、九蒸熟地、金毛狗脊等皆是,這些藥材適合容易怕冷、臉色蒼白無光澤、經常疲倦的人食用,例如藥燉排骨湯就是常見藥膳。

平補氣血類中藥材包括人參鬚、雲茯苓、淮山藥、枸杞子、潞黨參、百合、玉竹等皆是,這些藥材適合貧血、手腳冰冷、容易感冒的人食用,例如人參雞湯就是常見藥膳;調理脾胃類中藥材包括狗尾草、紅棗、白朮、神麴、芡實、甘草等皆是,這些藥材適合胃口差、消化吸收不好的人食用,例如烏梅湯就是常見藥膳。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進補不當的話,容易造成口乾口渴、胃不舒服,這時候可用洛神花、烏梅、甘草等藥材熬煮成汁,飲用後可望生津止渴、消食除脹。在冬天進補時也要注意一些禁忌,因為進補並非人人適用,例如出現感冒、咳嗽、發熱、斑疹、消化差等症狀時都不適合進補,若是罹患其他疾病的話,最好在中醫師指示下進補較妥當。

 

 

「補過頭」致早熟 中年前後進補才適當

 

 

優活健康資訊網

 

 

「補過頭」致早熟 中年前後進補才適當
放大照片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採訪報導)最近冷氣團報到溫度持續下探,為適應冬季中華文化素有冬天進補的習慣與風俗,但近來有相當多「補過頭」案例發生,到底該不該補?怎麼補?什麼人可以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周威宇表示,進補不宜過早,以致現在小朋友發育過度,導致月經提早到來、提前變聲、長鬍鬚等等,傳統醫學認為,正常人進補,男子宜在40歲左右開始,女子宜在35歲左右開始。

 

周威宇說,現代人容易體虛,生活型態吃得多、動得少,血氣易留滯。冬令進補包含著養生和預防疾病,除可對慢性病患者予以調治外,對少者可助長發育、提高智力,對中青年可增強體質、保持青春常駐,對老者可延緩衰老、保持健康。中醫學認為,從立冬起至立春前的這段時間有助於體內陽氣提升,增強身體抵抗力,可有效預防疾病及開春時的流行病。

 

現今為了增強體質和保持身體健康,不少人開始注重進補。有人認為“晚補不如早補”,以致現在小朋友發育過度,導致月經提早到來、提前變聲、長鬍鬚等等後果。醫學專家提醒,進補有年齡限制,過早進補容易影響人體正常生長發育過程,過晚則可能錯失良機。傳統醫學認為,正常人進補,男子宜在40歲左右開始,女子宜在35歲左右開始。

 

醫師表示男子在40歲以前,精力旺盛,肌肉、筋骨強健。40歲後則開始出現「腎氣衰」現象。而女子35歲前身體健壯,面貌嬌嫩,頭髮生長旺盛。35歲後,精力開始不濟,面部開始焦枯,頭髮開始脫落。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40歲是人體健康狀況發生改變的界限。此外,以中醫來說,中年人的脾胃運化功能優於老年,既能進補亦能受補,所以最好從中年開始進補。(圖/記者杜宇喬攝)

 


 內容來源 : 優活健康資訊網

 

 

減肥不必節食 少吃脂肪就能瘦得健康?

 

優活健康資訊網
減肥不必節食 少吃脂肪就能瘦得健康?
放大照片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編譯)刻意減肥反而不會讓你變得更瘦!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少吃奶油、奶酪、餅乾、蛋糕和薯片等並改喝低脂肪牛奶和低脂優酪乳可以幫你減掉3磅半(約1.6公斤)的體重,一項英國東英格蘭大學(UEA)的研究發現,以低脂肪的食物替代高脂肪的食物,能看見減肥的成果,更使腰圍更纖細、降低壞的膽固醇,可以在短短6個月內想瘦下來,無需節食,只要你停止攝取越多的脂肪,就能減去越多的體重。這項研究由英國東英格蘭大學博士李胡珀所領導,刊載於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 ),共有7萬3589位不同的健康狀態的男人,婦女和兒童參與,持續6月至8年、匯集33臨床試驗,李胡珀表示,這項健康飲食療法必須實行至少7年,讓我們感到吃驚的是,受試者沒有刻意減肥,6個月後,卻能讓身體質量指數(BMI)下降,更讓他們的腰圍也縮水了。 保持他們的體重下降了至少7年。

 

當人們吃進的脂肪越少的重量減少,減掉的體重就越多。 而節食效果並不顯著, 這項研究讓人們食用正常量的食物,研究者說:「最重要的是水果等食物代替零食」、「減少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保持身體活動,不吸煙,飲酒要適量,多吃蔬果」,都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我們只需要取得的習慣做這些事。由於體重超重或肥胖會增加多種癌症,冠狀動脈心臟疾病和中風的風險。養成這些習慣更有利我們保持健康。

 

該研究委託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所評估,結果有可能成為全球營養建議的一部分。參與研究的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教授卡羅琳‧蘇摩貝兒(Carolyn Summerbell)說:「健康的飲食可能隨著時間的變化,人們必須靠自己去維持。 這就是竅門,找到一個舒適的方式吃,找到你習慣的健康飲食方式,能幫助你保持你的體重。對減少脂肪會有所幫助。」(圖片翻攝自英國《每日郵報》)

 


 內容來源 : 優活健康資訊網

 

生活小改變 輕鬆甩肉

 

 

台灣新生報

 

 

美國最新研究指出,飲食習慣只要做點小改變,像每吃一口食物,就放下手中餐具,讓進食速度放慢,或者不吃套餐食物,並將這些習慣持續二十五天以上,就能幫助減去體重。

美國康乃爾大學食品與品牌實驗室教授布萊恩‧萬辛克教授研究發現,想減重的人稍微改變一下飲食習慣,體重就能下降。

研究人員指出,減重最大的挑戰在於要去改變生活、飲食習慣,每個人所需要做的改變都不一樣,要將這些習慣化成反射動作,減重才會成功。

研究團隊推出一套健康飲食、減重計畫,這套計畫重點在於改變飲食習慣,而非以節食為主。

共有五百零四位民眾完成實驗。研究人員請參與研究者回答一些問題,包括其健康狀況、背景資料與飲食目標等,然後針對個別情況做出建議,請參與研究者改變一些飲食習慣,並持續一個月以上,研究人員以E-mail、問卷追蹤他們的飲食習慣,看看這些飲食習慣是否有繼續維持下去。研究結果顯示,只要能持續改變飲食習慣,減重成功率就會大大增加,改變飲食習慣若維持二十五天以上,每個月平均能減去兩磅體重(約零點九公斤),持續至少三個月,可以減去更多體重。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醫學網路研究期刊」。

研究人員指出,一般人無法改變飲食習慣常見問題包括常會忘記、太忙、遇到假期、情緒性吃喝食物等。

研究建議,若想減重成功,在採用健康飲食之際,要仔細計算食物份量、熱量。且不要直接吃套餐。起床後一小時內最好吃點熱食當早餐。平常要避免挨餓三、四小時以上不吃東西。吃飯時,每吃一口就將手中餐具放下,這樣才能減慢進食速度。

 

 

冬至吃湯圓算一算熱量 多吃多勞累

 

台灣新生報

二十一日冬至要吃湯圓。但台中市衛生局計算,吃下四顆包餡的湯圓或三十顆直徑一公分小湯圓的熱量,得走十公里才能消耗。

衛生局指出,湯圓的熱量不低,四顆包餡的湯圓或三十顆直徑一公分小湯圓,熱量約二百八十大卡,相當於一碗飯,換算體重六十公斤的人,得慢跑半小時或走路一點五小時才能消耗熱量。

除慢跑半小時外,衛生局說,台中市新景點北起科博館、南至國美館路之間的草悟道,全長約三點六公里,走上三圈也可消耗二百八十大卡的熱量。

營養師並提醒民眾,冬至吃湯圓之際,可將湯圓取代米飯或麵條的主食,搭配燙青菜及瘦肉,餐後再攝取適量的水果,不但讓營養更均衡,也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的負擔。

不過,營養師說,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的病友,在享用湯圓的同時,需注意鹽分、飽和脂肪及膽固醇的攝取,宜掌握淺嚐即可原則,才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時,兼顧到自己的健康。

 

 

內容來源 : 台灣新生報

抽空多運動 考生成績棒

 

台灣新生報

根據董氏基金會調查指出,青少年考試及課業壓力為最大壓力源,依一項荷蘭的研究指出,每天挪出較多時間在運動的小孩,成績比一般的學生來得好。董氏基金會常務董事胡維恆表示,青少年在面臨壓力時,可能會出現胸悶、頭痛、沒有耐心、脾氣壞等身心現象,若不即時解決,時常會出現惡性循環,可以多運動紓解壓力,透過運動所產生的快樂激素│血清素、腦內啡,讓思考不再是負向。

根據近三年的調查顯示,超過八成的人運動後覺得心情會變好,但「運動」仍非青少年主要紓壓方式,因此需積極建立青少年的運動習慣。紐西蘭研究指出,因為看到成果能更受鼓舞,佩戴計步器的運動者其運動量是沒有佩戴的一倍,因此董氏基金會與維他露基金會於校園內推動高三生每日計步運動,鼓勵考生除念書外更要培養運動紓壓習慣,以利抗壓、拚學測。

樂動少年養成計畫合作學校之一大安高工陳清誥校長表示,以前帶學生到國外比賽時,看到有綠地就有人在運動,但在台灣卻少見,因此鼓勵學生多用馬路,少用網路,現在學生面對多元的壓力源,不斷累積,不釋放就會爆炸,故需引導他們建立紓壓習慣,而運動就是最好方式,樂動高三加強班活動,同學們積極參與,十分熱衷,連睡覺都佩帶計步器,整個學校都感染了熱血的氣氛動起來。

 

 

內容來源 : 台灣新生報

 

 

 寒冬腸胃、腹部不適 可能穿太緊

 

台灣新生報

 

美國消費者協會研究人員提醒,穿著太過緊身或厚重衣物可造成腸胃或腹部不適。

美國消費者協會研究人員指出,的確有些民眾的輕微腸胃症狀、血管問題源自於衣服或褲子過於厚重緊實。事實上,即使氣溫低,貼身衣物還可能造成皮膚敏感,甚至毛囊炎。

長時間穿緊身衣物,很容易出現皮膚紅腫及其他問題。部分患者連睡覺也穿著緊身衣物如果塑身衣物材質不透氣,在清潔上不確實,加上長期緊壓皮膚上磨擦情況下,常常引發毛囊炎,醫師提醒有類似情況的民眾改穿較寬鬆的衣服。

 

內容來源 : 台灣新生報

 

《吃麻辣鍋後遺症》吃麻辣鍋傷腸胃 檢查像被燒過

 

台灣新生報

 

近日氣溫不斷往下滑,有人會吃麻辣鍋取暖。不過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永發表示,臨床上曾遇到患者吃麻辣鍋後出現胃出血,甚至嚴重到需要接受住院治療,從影像學檢查可看到患者胃部就好像被燒過一般。

署立雙和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吳立偉提醒,吃麻辣鍋時,如果一大碗麻辣熱湯就直接灌下肚,不但可能傷害胃部,也容易灼傷食道、口腔黏膜,建議民眾辣油少加一點,也不要在短時間喝下一大碗麻辣熱湯,可以配點白開水,以免口腔、食道、腸胃道受到傷害。

吃太多麻辣鍋容易引起胃酸逆流、腸胃炎等疾病,由於胃酸分泌增加,也可能造成胃潰瘍惡化,若邊吃麻辣鍋邊喝酒,對腸胃到刺激更大;也會使熱量攝取增加,長時間下來,就會引起肥胖、代謝症候群等問題。

另外,麻辣鍋往往帶有許多肉類、內臟,吃太多也很容易讓尿酸、膽固醇飆升,陳永發醫師舉例,有的人吃完麻辣鍋,晚上馬上痛風發作,苦不堪言。

有些人認為,吃麻辣鍋前先吃點食物、喝點牛奶,對腸胃比較好。陳永發醫師指出,若只是吃少量麻辣鍋,事先喝點牛奶、吃點東西的確可稍微保護胃部,但吃太多這些方法也無濟於事,建議食材可以過一下水,不會那麼燙、辣,且一定要適可而止。

吳立偉醫師叮嚀,吃麻辣鍋後,如果一直拉肚子,或有解黑便、吞嚥疼痛、噁心、嘔吐等症狀,最好盡快就醫,接受診斷、治療。

衛生署醫院管理委員會執行長李懋華表示,由於麻辣鍋主要就是燙、辣及用許多的調味品,吃過多容易出現急性胃炎,以前曾有個案因急性出血而就醫,經胃鏡檢查後發現是多發性胃潰瘍;本身有消化潰瘍或返流性食道炎者,較不建議吃。

臺大醫院北護分院營養師簡妙凌表示,麻辣鍋是屬於較刺激的食物,腸胃道不好者不建議吃。像是常見的牛肚、大腸等內臟類或是鴨血等,因為含較多的膽固醇,民眾在攝取時也應適量才行。

麻辣鍋裡總會浮著一層辣油,蔬菜撈起後總會附著一些,除了油脂無形中也增加不少的熱量;另如用蒜頭加醬油的調味料或是喝烏梅汁等,被宣稱可以解辣,但從營養學角度來看,似乎是沒有解辣的效果,反倒是烏梅汁因為有加糖,熱量攝取也會比較多。

 

內容來源 : 台灣新生報

提升身體柔軟、協調度有助舒壓

 

 

 

台灣新生報

 

生活中有太多壓力已成為現代人普遍的問題。物理治療師邱政凱表示,民眾要隨時放鬆、舒壓,對身心健康將有所幫助,建議民眾可多做三種幫助舒壓的活動,這些動作除了提升柔軟度、協調度之外,也能夠幫助舒解一些壓力。正確的姿勢可向醫事人員諮詢。

第一種活動為姿勢伸展練習,民眾要先保持跪姿,然後讓雙手與兩肩同寬,上半身維持在一平面;下半身部分,髖關節與膝關節要保持九十度,兩個腳掌要放平;開始吸氣,吸氣後吐氣,這時候腹部要往內收,同時讓上半身往天花板方向拱起來,頭部、臀部放輕鬆;吸氣,然後回復到原本的跪姿,之後吐氣放輕鬆。

第二種活動為膝蓋扭轉練習,民眾要先保持輕鬆平躺的姿勢,然後雙手打開成九十度,雙手放在身旁,接著雙腳彎曲併攏,膝蓋與髖關節維持九十度彎曲的角度;之後開始吸氣,把頭部略轉向右邊,然後兩邊膝蓋往左邊扭轉,扭轉幅度要適當,以膝蓋不碰到地面為宜,以及腰部不承受太大的壓力為基本原則。

開始吐氣,這時候腹部也要開始往內收,然後讓雙腳以腹部收縮的力量緩緩地帶回到剛剛開始的姿勢;接著往反方向做一遍。

第三個活動為完全休息姿勢,民眾要先保持上半身往前趴下的姿勢,然後屁股要落在雙腳,兩個腳掌都要放平,頭部往下垂,雙手往頭頂方向稍微開始伸展開來,也讓身體能夠完全地放輕鬆,讓脊椎、腰部肌肉能夠輕鬆地伸展,這個姿勢維持約一分鐘即可。

 

 

內容來源 : 台灣新生報

 

 

避免肺動脈栓塞當心危險因子

 

台灣新生報

避免肺動脈栓塞,須小心危險因子,中興院區心臟內科醫師李修豪指出,儘量避免如長時間姿勢不變動如久坐、久躺、久站,術後、外傷後、懷孕要小心,抽菸、惡性腫瘤、服用避孕藥、血液疾病、肥胖等也是重要危險因子。

該院區日前收治一名40歲出頭的年輕女性病患,平常因子宮肌瘤經量過多導致嚴重貧血而住院接受手術。術後出現「急性肺動脈栓塞」,幸經緊急治療後逐漸康復。

患者在手術後第三天清晨出現胸痛及喘的不適感覺,婦產科主治醫師立即安排心電圖、胸部X光,並急作抽血檢查,同時照會心臟內科。

李修豪醫師指出,發現病人血氧不高,須留意「急性肺動脈栓塞」,因此馬上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病人左心室收縮功能良好,但右心漲大,有中度三尖瓣逆流併肺高壓,病人急作抽血檢查結果發現血栓分解後的下游產物上升,因高度懷疑肺動脈栓塞。

病人接受胸部電腦斷層掃描及血管造影術,確診為肺動脈栓塞,立即接受抗凝血藥物標準治療後,病情穩定無需注射血栓溶解劑或外科緊急手術,目前還在門診持續追縱治療中。

醫師指出,當肺動脈栓塞時,不僅阻擋了右心回流的缺氧血至肺部,產生右心擴大及衰竭,一旦右心衰竭後,沒有足夠血液可以輸送至肺部進行氧氣交換,也就沒有足夠的含氧血可以流回左心輸送給全身細胞使用,嚴重可能會產生急性呼吸衰竭、昏厥、休克、甚至是猝死。當肺動脈栓塞造成嚴重右心衰竭時,應考慮使用血栓溶解劑,或接受外科血栓切除術治療。

醫師表示,肺動脈栓塞死亡率可高達30%,必須小心與許多心肺疾病做鑑別診斷,即時診斷而給予正確治療是病患能否存活的關鍵。醫師指出,肺動脈栓塞的臨床表現多樣化,症狀包括呼吸困難、低血氧、胸痛、咳嗽、咳血、下肢水腫等,當併發右心衰竭後,便可能會產生急性呼吸衰竭、昏厥、休克、甚至是猝死。

 

內容來源 : 台灣新生報

 

遠離「生活病」 要改正生活習慣

 

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蔣鎧俊台北報導】生活習慣好,健康沒煩惱!現代人壓力大、生活不正常,易形成各種慢性疾病,危害身體健康。台灣健康促進基金會16日舉行成立大會,基金會董事長許耀明表示,基金會成立的宗旨就是推廣民眾健康預防觀念,透過正確的生活習慣找回健康,遠離生活習慣病。

據衛生署公布的100年十大死因統計,除肝炎與意外事故外,其他包括癌症、心臟病、心臟病、腦中風等8項,均為生活習慣不佳所引起的「生活習慣病」。

台灣健康促進基金會執行長劉輝雄表示,生活習慣病是從小累積而來的,並不是中老年人才會有的疾病,加上病程長、早期沒有徵兆,一般人容易輕忽。她曾替一位35歲的科技新貴看診,職場風光的科技新貴,卻因長期菸酒、三餐不正常、熬夜應酬等不良生活習慣,導致多項慢性病上身,在35歲時就因心肌梗塞退出人生舞台。

「及早預防生活習慣病,不要等到發病才治療!」劉輝雄表示,生活習慣病是可以透過預防來避免,切勿等到有徵兆出現時,才想接受治療,因為屆時只能夠控制病狀,而無法根治。

台灣健康促進基金會志工張小燕透過影片呼籲,21世紀是自我管理健康的年代,靠個人的恆心及毅力去改正生活習慣,只要改變就有機會,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

劉輝雄提醒七項預防生活習慣病的有效方法:1.不抽菸2.不喝酒或適度喝酒3.定期作相當劇烈的運動4.保持適當體重5.七-八小時的睡眠6.每天吃早餐7.不吃不必要的點心。

 

內容來源 : 台灣醒報

 

 

生活習慣病 賠健康

 

 

台灣新生報

 

一位三十五歲的科技新貴,在三十歲時就榮任為該公司副總,但身體早就因為長期煙酒、三餐不正常、暴飲暴食、熬夜應酬等不良生活習慣,讓體重破百的他在年度員工健檢時,發現體內血管阻塞、高血壓、血脂等疾病,但為時已晚,最後仍因為急性心肌梗塞而英年早逝,雖然他在職場上風光滿面,但卻也因為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讓自己提早退出了人生的舞台。

台灣健康促進基金會董事長許耀明表示,「生活習慣病」並不是中、老年人才會有的疾病,也不是到達一定年齡就會罹患的疾病。它是從兒童時期的生活習慣就開始隨伴而來的疾病,由生活習慣著手可以預防的疾病。生活習慣病的最大特徵是當它侵犯人體時,無聲無息,完全沒有任何症狀與感覺。而且是慢性進行、重複惡化,通常是意氣風發、事業有成時(男性約三十至三十五歲、女性約三十五至四十歲)開始發病,等發現時都已在體內進行一段時間了,往往無法痊癒與復原。

台灣健康促進基金會執行長劉輝雄醫師表示,就以最常見的高血壓為例:如經常暴飲暴食、重口味的飲食習慣、菸酒不知節制、加上缺乏運動、工作繁忙、休息不足、每天熬夜,這些糟透的生活習慣會使原本家族病史就有高血壓的年輕人,提早患有高血壓。若是一個高血壓的病人持續如此的生活習慣,最後一定會病情惡化且併發腦中風、心臟疾病或腎衰竭,但若能即時改正生活習慣不但可延長高血壓的發病期,還可降低併發症的發生機率。

有鑑於此,劉輝雄醫師提醒,對生活習慣病的有效預防,應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找病」式預防,提早至「改正生活習慣、增進維持健康」、「避病」式預防。雖然生活習慣會養成疾病,但生活習慣同時也可已營造健康,Dr. Breslow在一九六五年提出七個健康習慣,到現今仍一直被推崇引用:一、不抽菸、二、不喝酒或適度喝酒、三、定期做相當劇烈度的運動、四、保持適當體重、五、七~八個小時的睡眠、六、每天吃早餐、七、不吃不必要的點心等,養成以上正確的七個健康生活習慣,是預防生活習慣病最有效的方法。

台灣健康促進基金會表示,廿一世紀是「自我管理健康」的時代,自己就是最好的主治醫師,改正生活習慣完全是靠個人的恆心與毅力,不管幾歲,只要當下開始改變就有機會,今天不做明天更會後悔。

在未發病之前,持續不斷正確的生活習慣不但可維持身體健康狀況、延遲疾病的發生,即使有病,亦可防止惡化,所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能為當下自己帶來健康,更讓自己能夠在未來的人生大道中能夠持續發光發熱。

 

內容來源 : 台灣新生報

 

中年男運動 宜漸進

 

 

台灣新生報

 

 

 

四十歲以上中年男性在做運動的時候,一定要量力而為,最好調整一下運動方式,以免出現運動傷害。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研究人員指出,不少四十歲以上中年男性不瞭解如何循序漸進地加重運動量,這樣很可能產生諸多風險。該大學運動醫學中心主任瑪卡斯‧斑曼表示,如果民眾有一段時間沒有運動,剛開始運動時,最好先從緩慢的運動做起,循序漸進,不要運動太多、太快,以免出現運動傷害。

參與研究者進行重力訓練時,在研究人員監督下以三周時間逐漸增加運動量。班曼主任指出,運動計畫時間最好為三周到六周,盡量不要操之過急。

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家庭醫學科主任麥可‧哈靈頓表示,他曾治療過許多周末運動勇士,這些人平常不運動,一到周末就瘋狂運動,導致運動過量,肌腱、韌帶、關節與肌肉都受到損害。

哈靈頓指出,他常告誡患者,運動時最好擬定六周計畫,在六周時間,逐漸增加運動頻率與運動時間。如果剛開始就過於猛烈,會增加受傷機率。

斑曼說,多數民眾是在運動一個月期間慢慢感受到運動的好處,剛開始運動,許多人可能感覺精神變好,變得更有活力。運動開始前六周,一般人肌肉質量還不會出現太大變化,在這六周時間,運動主要是在幫助神經系統刺激肌肉活性,這樣肌肉運作的時候,就會更加有效率。

建議剛運動的時候,最好混合有氧運動與力量訓練,像游泳、騎腳踏車、跑步都是有氧運動,最好一星期進行三、四天有氧運動,每天運動量維持在二十到四十分鐘,如果運動較為激烈,運動時間可以以二十分鐘為一單位,若運動強度較低或是中等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可能就得延長到四十分鐘。如果身體有特殊疾病,運動前最好先諮詢一下專業醫師。

 

內容來源 : 台灣新生報

 

 

越不怕死 越不會死

 

 台灣新生報

 
 

桃園縣平鎮市百歲人瑞鄭仁倫長壽祕訣是生活規律、作息正常,笑口常開,最常掛在嘴邊一句話是「越不怕死,就越不會死」。

民國2年12月出生的鄭仁倫這個月過生日,平鎮市長陳萬得、中國國民黨籍立委呂玉玲今天帶著總統馬英九致贈的壽匾、蛋糕,向鄭仁倫賀壽。

鄭仁倫為四川重慶人,民國38年隨政府來台,並曾在陸軍服役,離開軍旅後在學校擔任工友,直到退休。

未婚的鄭仁倫除了重聽、行動緩慢外,身體還相當硬朗,言語表達能力佳,還向賀壽的人說「要活到138歲,還要交女朋友」,讓人感受他的樂觀。

鄭仁倫被問到長壽祕訣時說,生活規律簡樸,作息正常,不挑食。而根據里長表示,鄭仁倫最愛吃香瓜與木瓜,一年365天中,天天以冷水洗澡或擦澡,不畏天寒。

鄭仁倫在幾年前曾跌落水井中,當時已經是九旬老翁,卻能在鄰居報案搶救下倖存,連他自己都說「越不怕死,就越不會死」,這句話更時常掛在嘴邊,成為他的名言。

 

 

女性多攝取類胡蘿蔔素能防乳癌

 
 
台灣新生報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女性攝取充足的類胡蘿蔔素,似可幫助預防乳癌。像胡蘿蔔、地瓜等橘黃色食物就含有豐富的類胡蘿蔔素。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布里根婦女醫院的海瑟‧艾里亞森研究團隊分析八份發表於著名醫學期刊的研究報告,而得到上述結論。這份研究含括三千零五十五份研究病例,以及三千九百五十六名控制組成員。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國家研究研究所期刊」。

研究人員發現,乳癌發生率與體內類胡蘿蔔素濃度呈現反比關係,特別是雌激素受體相關乳癌,更與類胡蘿蔔素濃度有關。

研究人員指出,有些研究證據顯示,類胡蘿蔔素會抑制雌激素受體陽性的乳癌,在類胡蘿蔔素作用下,乳癌細胞生長較慢。不過也可能背後另有隱情。即使如此,飲食若能攝取含類胡蘿蔔素的蔬菜、水果,對身體也有其他好處。

根據世界健康食物網站資訊,胡蘿蔔、木瓜、南瓜、地瓜等食物都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α胡蘿蔔素與β隱黃素等營養成分。至於蕃茄、葡萄柚、紅心芭樂等則含有茄紅素。鮭魚、貝殼類食物、牛奶、蛋黃等也都含有胡蘿蔔素。像菠菜、羽衣甘藍菜等不但含有β胡蘿蔔素,也是很好的葉酸攝取來源。

長者體重變化 是健康指標

 
 

 台灣新生報

 
 
 

 有些年長者會突然食慾不振,飯吃得很少。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營養師鍾偉文提醒,年長者體重變化是健康重要指標,年長者如果一個月內體重減少百分之五以上,或半年內體重減少百分之十以上,短期內體重發生急遽變化,最好到醫院檢查一下身體狀況。

鍾偉文營養師表示,年長者若食慾不振,除了要檢查身體有無特殊疾病,吃飯時盡量以吃得下為主,要特別注意蛋白質攝取,如果正餐吃不多,可以吃些有營養的食物當點心,可考慮以少量多餐為飲食原則。

鍾偉文營養師舉例,如果年長者喜歡吃甜的,就可以以紅豆湯、豆花等當點心,年長者喜歡鹹的食物,可考慮用蒸蛋當成點心。年長者也可以吃些蛋糕,牛奶,適量補充一點蛋白質。

年長者若牙齒不好,吃東西可以挑些軟嫩、半流質食物,像稀飯、麵條、燴飯等食物,較好入口。

鍾偉文營養師提醒,年長者如果吃太甜或太過油膩的食物,可能一下就飽了,而無法吃下其他東西,因此建議年長者盡量不要吃太油、刺激性太強的食物。年長者在吃雞湯、魚湯的時候,千萬要記得吃下湯裡面的雞肉、魚肉,而不要只是光喝湯,這樣蛋白質攝取量才會足夠。

鍾偉文營養師強調,年長者飲食應以天然食物為主,從食物中攝取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醣類、脂肪等營養素。若子孫孝順,送長輩一些靈芝、人參等養生食品,年長者吃一點倒無可厚非,但最好別拿這些養生食品取代天然食物,以免營養失衡。

 

 

寒冬 中風、心肌梗塞高峰期

 
 
台灣新生報
 
 
 

冬天是中風及心肌梗塞發作的高峰期,天氣變冷,行政院衛生署苗栗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蔡貴嶔醫師提醒鄉親小心注意血壓上升,避免併發症。

近來連續濕冷的天候,衛生署苗栗醫院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明顯增多,其中一位70歲李姓老農民,日前因為頭暈及左側肢體不適,而到署苗醫急診,經檢查發現是輕微腦中風,且其血壓(收縮壓)高達200毫米汞柱,詳問病史發現,李先生是慢性高血壓患者,長期服藥,平常收縮血壓控制在140毫米汞柱左右,沒料到因為氣溫變冷身體就出了狀況,所幸住院後血壓獲得控制改善,住院期間神經狀況恢復良好,昨(6)日康復出院。

署苗醫心臟內科醫師蔡貴嶔表示,冬天是中風及心肌梗塞發作的高峰期,其中最重要引發因素就是因為血壓上升,李姓患者也就是因為最近氣溫下降,及其長時間在戶外農地工作,造成血壓急遽上升,而引起中風發作。蔡醫師進一步指出,根據醫學研究,當人體暴露在低溫環境時,體內交感神經就會興奮,激素上升,造成血管收縮,以減少熱能散失來維持中心體溫,然而血管收縮的結果造成血管阻力增加,於是心臟打出去的壓力就會增加而引起血壓上升。研究發現,當一個人的雙手放入冰水中一分鐘,引起血壓的上升可維持2小時,而當身體暴露在外界的面積越大,溫度越低,時間越久,血壓上升的程度就越高。在氣候與血壓關係的研究中也證實,夏天平均血壓最低,春秋天其次,而冬天最高。

如何能減少冬天血壓的變化,蔡醫師說明,首先衣著一定要能夠保暖,外出時要記得搭配穿戴帽子、手套、圍巾和口罩等,以減少身體在低溫的暴露面積,其次儘量選擇白天溫度較高時外出,並且避免在戶外待太久,尤其是年老患者,及有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者,更要特別注意。

 

抗老無效?  醫師:需深入肌膚底層作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資女平時為工作盡心盡力,卻因熬夜加班使自己越來越不美麗,甚至提早面臨初老的考驗!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李美青說明,初老的原因不外乎是在長期受到環境及紫外線的傷害下,使肌膚中的自由基增生並破壞人體膠原蛋白,加速形成皺紋、鬆弛等現象,提醒女性,保養最重要的關鍵必須先瞭解肌膚結構,保養成分需深入至肌膚底層才能夠由內而外避免老化提早到來。

 

李美青表示,肌膚老化原因可分為外因性及內因性,前者以曝曬日光及空氣汙染為主,因紫外線會使表皮角質增厚導致自由基大量產生,造成肌膚中的膠原蛋白和彈力纖維變脆甚至斷裂;內因性則是隨年齡增長,臉部膠原蛋白活力減退的情況下,皮膚沒有足夠的支撐力而容易出現變乾、變薄進而形成鬆弛、皺紋;為了減緩皮膚鬆弛的現象,膠原蛋白的補充就變得相對重要,但並非每種成分都能做到防止肌膚老化的效果,提醒女性,挑選保養品時需先瞭解肌膚的五層結構,當保養品成分進入肌膚的皮下組織作用時,才能真正達到抗老效果。

 

肌膚的五層結構可分為表皮層、真皮層及皮下組織等三層,中間可再細分兩層為表皮真皮連結層及真皮網狀層,相互形成環環相扣的皮膚結構,保養品成分若要確實進入皮膚層之中,應選擇分子小及具包附性的親油脂產品以深入到皮膚深層,由內而外達到抗老效果,同時也能抑制膠原蛋白流失;此外,抗老也可運用寡胜肽等成分以強化皮膚層級的密度。

 

李美青表示,除一般維他命A衍生物、抗醣老化物等基礎保養產品外,胜肽、亞麻籽、大豆蛋白等成分對於皮膚抗老也有相當助益,其中,胜肽是多種胺基酸組合而成,大小可從寡胜肽至多胜肽區分(按數字比例升高),寡胜肽分子量小較容易被肌膚吸收;亞麻籽屬於親脂性的天然抗氧保濕成分、大豆蛋白則屬於植物性荷爾蒙,都能平衡油脂、保護膠原蛋白不流失以強化皮膚的支撐力。

 

挑選抗老產品時,首要注重的是成份是否能深入肌膚最底層作用,目前市面上有業者推出5D拉提科技產品,5D指的是分別作用在五層肌膚結構中,使成分深入底層幫肌膚拉提以達到抗老效果;李美青呼籲女性,不論何種產品都必須先試擦並注意是否可被肌膚吸收,遵守了解成分、認識產品、體驗試擦等三步驟,才能夠抗老同時保護肌膚不受傷。

 


 

 

 

 

苦瓜 促進食慾又解渴

 

 

 

 

台灣新生報

 

 

 

 

 

 苦瓜在傳統民間療法中被認為可改善糖尿病與高血壓,近10年來它被發現含有很好可活化人體內的PPARs,進而影響相關基因的活性,而改善胰島素阻抗、高血糖與高血脂的異常現象,甚至有研究指出與改善高血壓、心臟病、癌症、免疫發炎疾病及降低體脂肪與肝臟脂肪的堆積等有都密切相關。

※成分與功效

瓜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還有各項維生素等等,在瓜類蔬菜中都是較高的,特別是維他命C的含量居瓜類之冠,有瓜中C王之稱。

植物性化合物則有苦瓜素、類黃酮素、奎寧、苦瓜鹼、胡蘿蔔素、植物性胰島素、果膠、纖維素,蛋白中含有多種胺基酸、脂蛋白和苦瓜酸。一般苦瓜(白色)其成分近高麗菜、白花菜、白菜。青色(含野苦瓜/山苦瓜)苦瓜與空心菜,綠花椰菜相似,養分比較高。含有胰化酵素,能把不溶性蛋白轉換成可溶性蛋白而被人體吸收。

※專家意見

國衛院蘇益仁所長說,「PPAR因子」為細胞中脂質與糖類代謝、發炎、癌症之主要調控分子,故活化PPAR因子在平衡血脂、血糖及調控發炎、癌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蔡敬民表示,品種則以山苦瓜與綠苦瓜為佳。

※怎麼選、怎麼吃?

苦瓜在清洗時,建議以軟毛刷刷洗,於果蒂凹陷處,建議先切除再沖洗。

※中醫觀點

根據《本草綱目》記載,苦瓜有苦寒、無毒、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等功效。因為苦瓜富含苦瓜素(momordicine)是苦味的來源,加熱煮過後變為苦甘味,有促進食慾又解渴的功效。

 

 

 

天天吃番茄 憂鬱症機率減半

 
 

 台灣新生報

 
 
 

根據中國大陸一份研究,每周只要吃幾次番茄,罹患憂鬱症的機率就可能減半。

英國「每日郵報」(DailyMail)報導,由天津醫科大學牛凱軍博士率領的大陸與日本研究團隊,分析了將近1000名70歲以上男女的心理健康記錄及飲食習慣。

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每周吃不到1次番茄的人,每周吃2到6次番茄的人,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減少46%。

根據研究,每天吃番茄則可減少罹患憂鬱症機率52%。

但研究發現,其他水果和蔬菜並沒有帶來相同益處。

吃甘藍菜、紅蘿蔔、洋蔥和南瓜,似乎對心理健康幫助不大,或甚至沒有影響。

高達20%的人在一生中某個時刻會受憂鬱所苦,而女性患者又多於男性。

老年人因健康狀況惡化、喪失親友和寂寞,心情容易受到影響,因此是憂鬱症的高風險群。

番茄含有豐富抗氧化物質,公認可預防某些疾病。

番茄中有番茄紅素,這是一種抗氧化物質,與減少前列腺癌和心臟病發機率有關。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不確定番茄紅素是否直接影響心理,或者是在得知罹患癌症等可能致命疾病時,可以防止患者罹患憂鬱症。

 

吃菜甩肉 搞得病厭厭

 
 
台灣新生報
 
 
 

一名四十歲上下女性連續一個月吃燙青菜節食減重,其他什麼食物都得很少,就醫時臉色呈蠟黃素,滿臉病容,身材倒改變不多。美容醫學專科醫師焦國麗表示,這樣的減重方法很容易讓新陳代謝率下降,反而不利減重。

焦國麗醫師指出,減重過程不在於不吃東西,蛋白質、澱粉類食物也要吃,建議在早餐的時候吃些蛋白質食物,中午也可適量吃些蛋白質、脂肪類、澱粉類食物,到了傍晚五點後,就盡量別吃澱粉類、甜點、脂肪類食物,以免熱量大量堆積。

江莉莉醫師表示,年紀越長,身體荷爾蒙出現變化,體重也就越難降下來,有些人長時間穿瘦身衣,不但無助減重,反阻礙身體循環。減重還是要靠控制食量、均衡飲食、適當運動,才能維持健康體重。

根據一項調查報告顯示,高達八成女性認為冬季身材最易失控,更有半數女性表示秋冬平均體重狂飆三公斤!尤以腰腹、大腿、臀部最讓人困擾。對此,醫師呼籲愛美女性針對頑固脂肪勿陷入「甩肉酷刑」迷思,盲目追求動刀療程或採激烈減肥方法,這樣不但傷身,且減肥效果不大。

焦國麗醫師建議,如果短時間還是無法恢復身體線條,可考慮採用衛生署認證的非侵入式溶脂療程,安全性較高,且比較可以精準震碎脂肪細胞,搭配運動、飲食控制等良好生活習慣,身體線條才會比較好看。

 
 
 
 
台灣新生報
 
 
 
 

氣溫降低,民眾喜歡用溫水泡腳助眠,但醫師提醒,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應注意,避免因末梢神經遲鈍而造成燙傷等問題。

大林慈濟醫院中醫科醫師阮膺旭今天說,腳又被稱作人體第二心臟,當用溫水泡腳時,可以促進人體血液循環、調理內分泌系統、增強人體器官機能等。

阮膺旭表示,因腳位於人體末端,距離心臟較遠,使得血液回流較慢,且腳的表面脂肪層薄,保溫力較差,因此趾尖溫度往往比身體其他部位還要低,天氣寒冷時,民眾容易出現手腳冰冷等症狀。

阮膺旭指出,一般民眾都會選擇在睡前泡腳,建議泡腳時選擇較為舒適的椅子坐,水溫約攝氏30至40度之間,足底要完全平貼在水桶裡,讓水溫通過熱力來放鬆腳上及小腿處的經絡,加快血液回流,改善心、腦等器官供血,泡腳時間以30分鐘最佳。

他說,若有皮膚炎、皮膚有傷口或高血壓、糖尿病等血液循環較差的患者,泡腳時除了時間不宜太久,也應先用手試水溫,避免發生燙傷;其他像是飢餓、吃飯前後1小時、過度疲累時,則不建議泡腳。

他表示,天氣冷,除了穿足夠衣服保暖,也應適度運動、戶外曬太陽,更重要的是補充適當的溫水,讓血液循環更好。

 

 

內容來源 : 台灣新生報

 

 

 

心跳異常輕微 易疏忽

 
 
 
 
 
台灣新生報
 
 
 

心律不整是指心跳不正常現象,但有時心跳異常很輕微,所以有些人就會疏忽。心臟內科醫師梁興禮表示,所謂的心律不整指的是人體心臟跳動發生不正常的現象,這種現象又分快速心律、慢速心律、不規則早期收縮等,嚴重時民眾都會察覺,但若有輕微異常也應就醫檢查,這樣才能在初期階段就找出原因出來。

梁醫師指出,當一個人出現快速心律時,心跳的速率、持續時間會有所改變,例如症狀從只有胸口噗通、噗通、心跳感覺好像很快,一直到感覺上氣接不到下氣,甚至於發生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現象,產生冒汗、頭昏、休克、昏厥等症狀,這些症狀有很大的落差。

值得一提的是,有時候症狀突然就出現,結果等到心跳恢復正常時,不舒服的症狀又不見了,所以有些民眾就因此而沒有就醫檢查,有些人會認為心跳恢復正常後就檢查不出異狀,所以就認為沒有檢查的必要性。其實只要民眾疑有心律不整時,就可以讓醫生安排一些檢查項目。

由於醫學科技進步的關係,目前已有很多的儀器可以進行相關檢查,有利於幫助民眾查出引起不適的原因何在,譬如各種心電圖檢查、運動心電圖檢查、電氣生理學檢查等。如果醫師高度研判可能是心律不整時,還可以建議民眾使用其他方式進行檢查,以確定是否真的有心律不整的情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hypertherm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