睏嘸好 焦慮又鬱卒

台灣新生報

睡眠不足的人很容易焦慮。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研究發現,當缺少睡眠的時候,大腦特定部位就會受到刺激,因此這人很容易就會憂心忡忡、焦慮萬分。

大腦杏仁核、腦島皮質專門負責情緒表現。神經醫學專家研究發現,一旦睡眠不足,很容易就會啟動大腦杏仁核、腦島皮質等部位,這些區域過於活躍,便會放大、增強焦慮情緒。

研究顯示,睡眠不足時,大腦所出現的變化與焦慮症患者非常類似。研究認為,有的人天生就比較容易焦慮,這種人若睡不夠、睡不好,所受傷害更大,焦慮感會更為劇烈。

研究資深作者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學與神經科學教授馬修‧沃克教授指出,研究讓人了解到,特些天生就特別容易感到焦慮的人如果睡眠不足,更容易受到影響。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神經科學期刊」。

共有十八名健康成人參與研究計畫,這些人在一夜好眠與睡眠不足的情況下接受大腦功能性核磁共振攝影掃描,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誘發受試者預期性焦慮反應,研究人員觀察其大腦活動變化,而有上述發現。研究人員表示,從實驗結果可知,睡眠對身心健康有多重要。

研究人員另指出,焦慮症、恐慌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若接受睡眠治療,對病情也許會有幫助。過去有研究發現,睡眠治療對憂鬱症、躁鬱症與其他身心疾病患者都有好處。

熬夜睡不好 睡眠債等著還!

 

健康醫療網

 

 

喜歡熬夜,好幾天睡不好,小心「睡眠債(sleepdebt)」等著你!研究發現,當睡眠時數減少,睡眠需求就會跟著增加,包括判斷力、反應和其他能力都會因睡眠不足而變差,受到影響。

國衛院最新一期電子報刊登「一夜好眠的重要性」文章,研究證實,長期的睡眠不足更會增加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另外,睡眠不足者也容易發生交通意外。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腦神經專家MerrillMitler博士指出,足夠的睡眠使人思慮清晰、反應靈敏及注意力集中,當人們疲倦時,思緒及注意力則無法發揮最佳狀態,。

研究顯示,長期睡眠不足會增加心臟病、肥胖和感染等風險。睡覺時,身體會釋放幫助修復細胞及能量平衡的荷爾蒙,而這些荷爾蒙會影響體重,導致睡不好的人容易發胖。

最近更有研究發現,睡眠與疫苗效能息息相關,睡眠充足時,疫苗保護力要比睡眠不足,還要來得高。

一般來說,睡眠時間需求因人而異,成人每天需睡7至8小時,青少年大約需要至少9小時,幼兒需要10小時,嬰兒則大約16小時,懷孕初期的婦女則要比平常需要更長的睡眠時間。

一旦好幾天沒睡好,睡眠需求會跟著增加,產生「睡眠債」,就好比銀行透支,身體也會要求償還,這時光靠一兩天的補眠也不夠償還「睡眠債」。

如何一夜好眠?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提出建議,首先保持安靜、舒適及光線昏暗的睡眠環境。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但避免睡前運動。限制睡前使用電子儀器。睡前洗熱水澡或閱讀有助放鬆。如果患有持續性的睡眠障礙應儘早尋求治療。

 

女睡眠少於6小時 易患心血管疾病

台灣新生報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科助理教授、臨床心理學家阿瑞克‧普拉瑟表示,發炎是心血管健康重要指標,證據顯示,長時間睡眠不足,會增加身體發炎反應,影響身體健康。

過去研究發現,每晚睡眠時間少於六小時,身體發炎反應會上升,可能增加心臟病等慢性病風險。這項研究以近七百名冠心病男、女患者為研究對象,男性患者平均年齡為六十六歲,女性患者平均年齡為六十四歲,經過五年追蹤發現,女性若睡眠不足、睡眠品質低落,身體發炎指數很容易就會飆升,但男性就沒有這種現象。

研究數據顯示,女性睡眠不足、睡不飽,身體發炎指數平均比睡眠不足男性多出二點五倍。另外,女性若早上太早起床,睡眠品質往往也不是很理想,體內發炎反應也較為明顯。研究中,大約半數女性早上起床時間過早,只有百分之四十一的男性有這種困擾。

研究作者指出,參與研究多為更年期婦女,體內雌激素濃度較低,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女性睡眠不足容易出現身體發炎反應。男性有較多睪固酮,可能是睪固酮減輕睡眠不足傷害。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精神病學研究期刊」。

睡眠品質 攸關健康
2013/05/20
 

別欠睡眠債。專長睡眠醫學領域的麗莎·薛維茲(LisaShives)醫師表示,「有些人視睡眠為休閒活動,認為可隨意減少,事實上睡眠是不能妥協的。」營養不均也可能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傳遞與合成,導致睡眠不佳。

一晚好眠,讓人隔天神清氣爽,然而女性常為睡眠問題所苦。美國疾管局指出,18至44歲的女性經常自覺疲累的比例幾乎是是同齡男性的2倍。睡眠品質恐是重要因素之一。

專長睡眠醫學領域的麗莎·薛維茲(LisaShives)醫師表示,女性失眠的比例比男性高出2倍,很多婦女在外工作,回家又面對不少家事,感覺疲勞很正常。

美國人口調查與統計局日前發表數據顯示,45歲以下的女性,15.7%表示每天或幾乎每天都覺得很累,相對於約8.7%的男性感覺每天很疲累,如此看來,自覺疲勞的女性超過男性甚多。

俗話說「不覓仙方,覓睡方」。亞洲睡眠協會(ASRS)調查指出,台灣成年人約78%有睡眠障礙,且年齡層有下降趨勢,營養不均衡也是因素之一。北市聯醫營養師黃允臻表示,例如鈣質便與神經傳導物質的傳遞與合成,很多女性鈣質攝取不足,是睡不好的原因之一。許多人的睡眠問題成因除了壓力外,也跟日常飲食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

當每周3次以上,且持續一個月以上的不易入眠、睡不安穩或容易早醒,嚴重影響日常功能,醫學上即可判定「失眠症」。睡眠障礙成了相當普遍的困擾,據統計,台灣患失眠的女性亦較男性多,平均至少有3成的女性出現過睡眠障礙,幾乎每3到4人就有一人有睡眠問題。(記者萬博超)
 

睡不好、睡不飽 膽固醇易狂飆

台灣新生報

睡不好、睡不夠,小心膽固醇飆升。台安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袁明琦昨(十九)日在「從『心』開始,快樂人生」衛教講座中表示,肝臟專門負責清除血液中多餘膽固醇,尤其是睡覺的時候,身體最能有效清除膽固醇,因此睡眠品質不好、睡眠時間不夠,膽固醇很容易較會居高不下。

袁明琦醫師舉例,肝臟清除膽固醇,就好像辦公室清掃人員在清潔環境,當會議室有人在開會時,清掃人員就不會進去會議室打掃。同樣地,當身體保持清醒狀態時,肝臟也不會輕舉妄動,隨便清除體內膽固醇,要等到進入睡眠狀態,肝臟才會開始作用。因此保持睡眠充足、作息正常,可幫助控制膽固醇。

由於身體是在晚上睡覺時處理多餘膽固醇,所以高血脂患者若需要服用降血脂藥物,也會建議在晚上服用,身體清除膽固醇就更有效率。

袁明琦醫師指出,睡眠品質不好、睡不夠、作息不正常也會對身體造成壓力,使血壓上升,此時除了臉色不好看,也可能造成心悸、噁心等症狀。

醫師建議,想要降低體內膽固醇,就要「早休息、少攝取、多消耗」。平常不要太晚睡覺,睡眠時間也要充足。飲食上可吃些高纖食物、魚油,盡量避免高油脂、高鹽分食物。在醫師建議下,也可用藥物幫助控制膽固醇濃度。此外,適度運動也可清除體內多餘膽固醇。

不良習慣致失眠? 應減少躺床時間

優活健康資訊網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你每天晚上失眠睡不著嗎?你雖然睡眠時間很長卻依然感到疲倦沒有能量嗎?也許你的睡眠品質已經在慢慢地改變且出了問題。根據統計,超過7成的精神科門診病患都有睡眠的障礙,失眠已經成為國人最普遍的生活問題。小心因為睡眠的困擾,你的情緒會變得不穩定且難以控制,可能也會影響做事的效率與人際關係,但要如何改善?怎麼找出失眠的原因以及解決失眠的困擾?「失眠」主要可分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及環境因素造成之睡眠障礙。生理因素睡眠障礙,主要必須先解決因生理症狀造成之睡眠困擾,如身體外傷、慢性病引起之疼痛不適,或是藥物副作用而造成入睡困難或易醒,此類睡眠障礙者可與醫師討論改善身體症狀的方式或進行合適的藥物調整以維持身心健康及睡眠的品質。

 

心理因素之睡眠障礙則可能因個人感受到的焦慮、不安、情緒困擾、生活壓力甚至思慮或是過度期待隔日的計畫而使睡眠時神經過於興奮而失眠,此類睡眠障礙者除可在睡前進行一些放鬆訓練或活動外,亦可尋求專業管道解決焦慮及壓力的來源,使自己身心處在放鬆狀態下以維持睡眠品質,基隆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民眾免費諮商會談服務,民眾可藉由諮商來處理焦慮及壓力的來源,排除影響睡眠品質的因素,並學習如何正確減低或抒發情緒的方式。

 

多數人之睡眠障礙與不良的睡眠習慣及環境有關,像是暴露在過亮、過冷過熱、噪音或是躺在不習慣的床,而學習培養正確的睡眠習慣更是維持良好睡眠品質的要點,必須注意,除睡覺外,盡量減少躺床的時間、臥室僅用於睡眠,且只有在真正想睡覺或疲倦時才躺床、若躺床超過15分鐘仍無法入睡,可先起床做些輕鬆的活動直到睡意較濃後再回到床上、儘量維持固定的起床時間以及接受適合自己的生理時鐘、白天不可小睡、睡前3到4小時不可進行激烈的運動及活動、減少咖啡因,尼古丁和酒精的攝取,並且避免在睡前攝取過多的食物。

 

睡眠障礙長久累積下來除了會影響身體機能,使免疫力降低,增加罹患急性慢性病的風險外,也容易有衝動易怒、情緒不穩、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的情形而造成日常生活與人際關係的失衡,並成為情緒及壓力的來源,嚴重者甚至會變成憂慮、焦慮等精神疾病。因此,維持穩定良好的睡眠是擁有健康生活不可或缺的部份,基隆市衛生局呼籲民眾一同來檢視造成失眠的因素,克服生理、心理及環境造成的睡眠障礙,以維持良好的健康生理機能,穩定人際關係,為自己的生活注入健康新活力。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落枕》低頭脊椎如被電 神經恐受壓迫

 

台灣新生報

 

 

睡覺起來發現落枕肌肉痠痛症狀,千萬不要亂甩脖子。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許文彥提醒,落枕用力甩脖子會更痛,讓發炎更嚴重,還可能導致椎間盤突出,長時間用力甩脖子,可能造成脊椎退化,骨頭較容易長骨刺。

許文彥醫師分析,一般所謂的落枕多半是指肩頸肌肉拉傷,肌肉拉傷四十八小時內是急性期,最好以攝氏二十度做冰敷,可以拿毛巾包裹冰袋冰敷十五到三十分鐘。如果痛到難以忍受,可以考慮看醫師,醫師可能會開些消炎止痛藥物、肌肉鬆弛劑等幫助舒緩不適。

若四十八小時後則可以熱敷,熱敷能幫助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也可以做點簡單伸展運動,像頭朝肩膀伸展,停十到二十秒,輕輕做,姿勢盡量放鬆,不要用力,也不要過急,這樣肌肉會比較舒服。

許文彥醫師提醒,如果疼痛超過一星期還沒有好轉,最好找醫師做詳細檢查。患者若有上肢麻木、無力、主觀冷熱溫度感覺不一樣等症狀,或者低頭時脊椎感覺好像被電到一樣,就要懷疑是神經受壓迫,一定要盡快就醫診治。

書田診所復健科主任醫師潘筱萍表示,軟組織傷害具有休息後僵痛的特性,在睡眠或休息狀態下長時間靜止不動,起床時與休息久了之後的第一個動作對受傷的軟組織來說最為突然且劇烈,當然也就容易引發疼痛。

落枕臨床上最常見的是提肩胛肌拉傷、頸椎節面關節軟骨夾傷;落枕一旦發作多表示頸部早已有傷處存在,急性期時最好能減少活動,儘量躺著休息,建議頸項需用枕頭墊住,支撐在舒服的姿勢。落枕情形若沒有處理好,很容易就會反覆地發作。

若是單純的提肩胛肌拉傷的話,充分休息約4~7天的時間就可恢復,接受適當地治療則能縮短復原期間,休息後仍未見好轉需盡早就醫治療才行。

因頸椎節面關節軟骨夾傷所造成的落枕,整個脖子會變得僵硬,就算及早接受治療,仍至少需1至2周疼痛才能改善;若置之不理,最後將導致頸椎退化性關節炎的形成。

潘筱萍表示,預防原則須避免長時間仰頭超過5~10度或是低頭15~20度,同一個姿勢也不要維持太久,最好能每隔30分鐘就稍微地活動一下頸部。

 

 

痛風 適度運動代謝尿酸

 

台灣新生報

很多痛風患者在運動過後感覺更不適,於是都不願運動,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昨(17)日表示,適當運動對痛風控制相當有幫助。

何醫師表示,痛風是代謝異常致尿酸過量,當尿酸鹽晶體沉積於其他組織也可能引起尿路結石、痛風性腎病變等問題;急性發作時,關節會出現紅、腫、熱、劇烈疼痛,多在半夜發作,甚至會痛到讓人從睡眠中驚醒,初期以發生在下肢單一關節為主,如第一蹠趾間關節、腳踝、膝關節等,但隨著發作時間增加,病情惡化,有可能出現在其他的關節。

每天做適量運動可調節尿酸的代謝使之逐漸降低,但過度運動卻會使肌肉產生許多尿酸,因此每天可做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走路(4公里/小時)、騎腳踏車(9公里/小時)、快走步(6公里/小時)、游泳(0.4公里/小時)等,每次進行大約30分鐘。

體內缺乏水分也易導致痛風發作,因此運動前可先喝100-200cc的水,30分鐘後才開始運動。

何醫師表示,痛風患者應減少衝刺性的運動或忽快忽慢的運動,像是負重運動、快速運動等,也都應避免。運動超過1小時,身體會處在無氧狀態,肌肉會處於負荷很重的狀態,尿酸反而會變多。

 

 

 

把乳房腫瘤當瘀塊去推拿 腫塊愈來愈大!

 

優活健康資訊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乳房有硬塊竟然跑去推拿?一名57歲婦人半年前因跌倒後,發現乳房有腫塊,卻誤以為是撞傷所致的瘀塊而跑去推拿,但腫塊依然存在且愈來愈大,家人發現不對帶至婦產科診所,醫師發現乳頭下方有3x4 cm腫塊,遂將婦人轉診至新光醫院,經穿刺檢查,確診為乳癌第3期。

 

新光醫院一般外科主任楊圳隆醫師表示,若發現乳房腫塊需盡早檢查,推拿有可能導致癌細胞擴散或轉移,至於婦人無法切除的第3期乳癌,宜先作化學或荷爾蒙的治療,然後視治療反應情況再接受外科手術治療。

 

這名陳姓婦人因之前夜班工作,生活作息不正常及外食,有高血壓及高血脂病史,因為有定期做乳房篩檢的習慣,於今年的篩檢發現乳房微鈣化,進而做定位穿刺檢查,確診為0期乳癌(原位癌),經過乳房保留手術加上輔助性放射線治療,目前復原良好。

 

楊圳隆說,0期乳癌治療可透過乳房保留手術的方式,幫助患者保住乳房外型,但仍需依照個人病情,評估是否適合乳房保留手術,包括腫瘤屬於多發性病灶、腫瘤位置離乳頭太近,或無法接受放射性治療的患者等,則都不建議以乳房保留手術治療。若是範圍太大的原位癌做乳房保留手術,術後會使乳房縮小,出現的凹陷及「大小奶」不對稱的情況,可切除全部乳腺後由整形外科醫師做皮瓣移位或矽膠隆乳重建漂亮的乳房。小範圍凹陷可以透過自體脂肪移植術來填補,讓病人回復正常的乳房外觀重拾自信。

 

楊圳隆強調,乳癌治療第一步就是定期篩檢,才能早期發現乳癌,45歲以上婦女每兩年應做一次乳房篩檢,以便及早發現,依期別接受適當的治療。因乳癌本身較少有疼痛感,若乳房自我檢查發現腫塊、皮膚凹陷、發紅、浮腫潰瘍、疼痛、或乳頭有異常分泌、凹陷等變化及腋下淋巴腺腫等症狀,一定要就醫檢查。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右上腹痛、皮膚變黃小心膽管癌上身

 

台灣新生報

 

 

根據國內膽管癌統計,患者往往屬於末期的癌症,台南市立醫院消化系統外科小組特別呼籲患者,若發現右上腹痛、皮膚變黃,或是利用身體健檢機會,提早發現偏高的腫瘤指數,才能保有最佳的治癒機會。

余信賢醫師表示,膽管癌約佔所有惡性腫瘤百分之二左右,通常發生在老年人,且有三分之二發生在總膽管、肝動脈與門靜脈的肝門部出入口處,易造成膽管阻塞,也造成手術切除的困難度,必須儘早發現病灶才能保命。

發病原因可能和膽道系統結石、硬化性膽管炎、總膽管囊腫等有關,然而也可能由於基因變異或不明原因造成。臨床上初期僅有非特異性的腹痛、噁心、食慾變差等症狀,常誤以為是一般胃病而輕忽,直到造成膽道阻塞而有黃膽、茶褐色尿及灰白色糞便才就醫檢查。

膽道癌的治療以手術是最佳的治療方式,然而國內統計大多較晚期才發現,僅有約二到三成的病人可以接受根除性的手術治療,預後在惡性腫瘤中是算是較差的。至於手術的方式則看腫瘤的位置而有所不同,包括膽囊切除,總膽管切除。

余信賢醫師說,市醫在醫治消化系統疾病,目前整合多科成立治療團隊,除了有檢查儀器外,更有完整的腸胃內科,放射診斷科,及具有肝膽胰手術經驗的消化系外科醫師,術後亦有腫瘤科醫師接續給予適當的癌症輔助治療。

余信賢醫師舉出二個月前的實例,團隊為一名六十歲南市務農陳姓患者進行總膽管腫瘤切除,以及肝門腸道重建手術,患者才恢復膽道暢通;提醒民眾平常要重視健檢,藉由抽血檢驗提前獲悉腫瘤指數異常,就可提前追查原因獲得較佳治療與治癒機會。

 

 

缺鐵性貧血 嚴重導致大量掉髮、異食

 

 

優活健康資訊網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鐵質是人體合成紅血球血色素所必需的重要元素,當人體內的血色素低於正常時稱為貧血。缺鐵性貧血是最常見的貧血,根據衛生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的結果,台灣每十位生育年齡婦女中有2位有鐵質不足的情形,其中半數合併貧血的症狀。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家庭醫學科醫師賴芸蜂表示,很多缺鐵性貧血病患都在公司體檢的血液檢驗項目中連續幾年出現紅字,卻遲遲未就醫治療,等到身體開始出現明顯的貧血症狀時,覺得心悸就看心臟科,頭暈不舒服又掛神經科,胸悶呼吸急促換掛胸腔科,心電圖和X光都看不出異常,驗了血才發現是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形成的原因有飲食攝取不足、鐵質需求增加、急慢性出血、鐵質吸收障礙等等。貧血病患常會覺得體力差、容易疲倦、精神不濟、注意力不集中、頭暈、臉色蒼白、心跳加快、血壓偏低,和運動時呼吸短促等,有些也會抱怨記憶力和學習能力衰退。嚴重貧血時,甚至可能發現光滑狀舌、大量掉髮及異食症等症狀。

 

賴芸蜂提醒,雖然紅肉、新鮮肝臟、蛋黃、乳酪、穀類、紫菜、堅果及深綠色蔬菜屬於含鐵量較多的食物,但是食補鐵質的吸收和利用率有限,對於鐵質缺乏嚴重的病患而言,是緩不濟急的。另一方面,攝取動物性含鐵食物也會有膽固醇過量的疑慮。一般民眾以為貧血只是小病,只要多吃補鐵食物就會好了,其實這是錯誤的認知。賴芸蜂強調,缺鐵性貧血的治療,在補充鐵劑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找出並矯正缺鐵的原因。月經過多的婦女,應該配合婦科超音波檢查,排除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等疾病。

 

另外,男性缺鐵性貧血的原因,以胃腸潰瘍或痔瘡出血最常見。大於六十歲的老年人則要考慮胃腸惡性腫瘤。原住民、農夫或有食用生肉習慣的病患,還要注意寄生蟲感染的可能性。所以,民眾驗血檢查發現有貧血時,應該請教專業醫師,了解造成貧血的真正原因,切勿自作主張購買鐵劑服用,以免延誤正確的診斷及治療。

 


 

 

貧血患過冬 不舒服

 

台灣新生報

貧血的人不見得會手腳冰冷。康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奕夫表示,手腳冰冷多半是因為周邊血流回流不好造成,與血紅素多寡較沒有關聯。貧血症狀包括體力差、虛弱、容易疲倦。貧血嚴重的患者眼結膜甚至可能白白的,嘴唇、指甲也也都比較蒼白。貧血患者原本體力就比較差,當天氣變冷,就會更加不舒服。

貧血族群也女性、年長者居多。女性貧血主要是因為經血量較大、節食減肥等因素,年長者則多半是因為造血功能較差,所以容易貧血。

年輕族群貧血則與地中海型貧血、節食減肥等因素有關。胃出血、血癌等疾病也可能引起貧血症狀,不過除了貧血,多數患者還合併其他症狀,像胃出血患者常還合併血便,血癌患者則會出現發燒、體重減輕、白血球減少等症狀,當出現這些異常症狀,最好趕快到醫院接受詳細檢查。

如是缺鐵性貧血導致血紅素較低,可以補充鐵劑,或補充牛肉、波菜等含鐵食物。當血紅素降得很低,可能就要接受輸血治療。

陳奕夫醫師提醒,青春期、哺乳、懷孕女性更要增加鐵攝取量。不只是鐵,貧血患者也要多攝取含維生素C、維生素B12食物,維生素C、維生素B12都可以幫助紅血球生長。

根據美國血液病學會資料,類風溼性關節炎、其他自體免疫疾病、腎臟病、癌症、肝病、甲狀腺疾病患者,或者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等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都是貧血高風險群。貧血症狀很容易受到忽視,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貧血,直到做血液檢查才發現有貧血問題。

 

腕部疼痛 多做屈伸運動

 

台灣新生報

 

 

腕部疼痛一般多是以損傷性居多。中醫師許瑞香在一場講座中表示,如媽媽手等損傷,一般都以按揉損傷韌帶的痛點處理為主。此外,自我護理可配合進行屈、伸等運動,熱敷以及按摩穴道等調理。

中醫師許瑞香表示,腕部疼痛受損,可針對如腕關節扭傷,包括橈腕關節和橈骨間關節。先按揉痛點,之後再進行腕關節上、下、左、右屈曲運動。或者,可在腕關節扭傷處先用撥法,再用擦法治療。反覆操作5~7分鐘。幫助達到理筋通絡,活血止痛的功能。腕部壓痛點包括:內側區域的拇長屈肌腱腱鞘、橈側腕屈肌腱、腕橫韌帶、掌長肌腱,以及尺側腕屈肌腱。還有,背側的橈骨莖突、橈側腕伸肌腱,下尺、橈關節、尺側腕伸肌腱、三角軟組織,以及指總伸肌腱。

許醫師表示,自我護理及處置部分,可做屈、伸、內收、外展和環轉運動。揉腕部、搖腕部、按外關穴,熱敷,搭配外敷損傷膏等。腕部日常保健部分,可配合按壓陽溪、合谷、養老等穴。按摩腕部周圍,旋轉腕部關節及屈伸或拉伸。其中,陽溪穴位置在腕中上側兩筋間隙中。

而合谷穴即虎口;穴位在拇指和食指的尾端,靠近食指尾端第二掌骨中點的部位;用手按壓覺的疼痛就是。以及養老穴,位在尺骨小頭背面腕後一寸,掌心向下,在尺骨小頭最高點。

 

 

疼痛治療正名「介入性疼痛治療」 不是切神經

中廣新聞網

治療疼痛,一般人如果聽到「神經阻斷術」就會以為是「切斷神經」而感到害怕,台灣疼痛醫學會今天為「神經阻斷術」正名為「介入性疼痛治療」,告訴民眾大部份的方式,其實都是將止痛或是麻醉等藥劑,直接注射在神經、肌肉、關節等周遭,而不是把神經切掉。(吳霈蓁報導)

台灣疼痛醫學會表示,臨床上遇到急、慢性的嚴重疼痛,一般藥物無法減緩時,醫師就會利用採取硬膜外或神經根注射藥物或電療的方式,來減輕患者的疼痛、甚至達到無痛狀態。不過,不少病患擔心,以為這樣的止痛療法是「切神經」。

疼痛醫學會指出,這樣的誤解是源自於早年「神經阻斷術」(Nerve Blockade)的翻譯。事實上,像這樣的積極疼痛處置方式,應正名為「介入性疼痛治療」。

馬偕醫院疼痛科主任、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林嘉祥表示,一般的「介入性疼痛治療」,就是將局部麻醉劑、類固醇或其他藥劑,依據解剖相關位置,輔以影像(如超音波、X光等)導引,像同標靶治療一般,將藥物注射、浸潤於神經、肌肉、肌腱或關節腔周圍,來阻斷或減緩疼痛。

林嘉祥:「現在所謂的介入性疼痛治療,七、八成以上民眾,只需要注射一個麻醉或消炎止痛藥劑,在局部標的物做浸潤,直接改善,其實我們沒有破壞到神經,我會跟病人說這是一種神經的調整,講白話一點就是因為你的神經發炎或是筋路發炎,所以我們要『ㄓㄨˋ(注)麻筋』、『ㄓㄨˋ(注)痛根』」

疼痛醫學會秘書長溫永銳則表示,「介入性疼痛治療」簡單來說就是「痛哪裡打哪裡」,針對疼痛部位的神經注射藥物。和傳統使用「口服、肌肉或靜脈注射的全身性類固醇給藥方式」相比,治療效果更直接有效,而且全身性的副作用較少。

 

針灸+推拿 幫助肌肉損傷恢復正常

 

台灣新生報

 

 

針灸、推拿經常互相搭配進行傷痛治療。中華黃庭醫學會理事長陳朝龍表示,一般民眾常有肌肉損傷的問題,當傷痛發生之後,常會找中醫進行治療,而針灸、推拿都可以治這種毛病,但需經過醫師辨證論治後,才能決定用哪種療法,臨床上兩者經常互相搭配進行治療。

陳醫師指出,當肌肉損傷發生之後,肌肉附著點和筋膜、韌帶、關節囊等受損害的軟組織會發出疼痛信號,通過神經的反射作用,致使有關組織處於警覺狀態,讓肌肉收縮、緊張直至痙攣,這是這一種警覺狀態的反映,目的是減少肢體活動,避免對損傷部位造成牽拉刺激,從而減輕疼痛,這是人體自然的保護性反應。

陳朝龍醫師指出,針灸、推拿都可治肌肉損傷,針灸療法主要著重在疏通經絡、扶正祛邪、調和陰陽等三方面,而且適用範圍相當廣泛,而推拿手法可以調整骨頭的位置,消除導致肌緊張的病因,可幫助鬆解粘連。

如果是屬於筋傷的話,損傷多伴有骨錯之症、筋走之情,因此,使用適當的推拿手法就可望理筋順筋,促使筋順而骨正。順則通,通則不痛,這樣就可達到氣血流暢的目標,進而起到減輕疼痛的目的,但有些推拿手法並不適合在最痛的患處直接進行,然而,針灸可以針在痛點外,以防止按壓過度,刺激發炎,也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降低神經疼痛感。針灸、推拿可單獨使用,也可互相配合使用。

 

關節腔扎針須防引發細菌性關節炎

 

台灣新生報

 

 

 

振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朱唯廉表示,針灸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的治療方式之一,有一定的價值,但不建議在關節處針刺,臨床上有患者因而引發細菌性關節炎,治療3~4個月後才痊癒。

朱唯廉醫師指出,關節腔原本是相對密閉的環境,關節液對細菌來說是一種絕佳養分,一旦發生感染,治療上頗為棘手;如果沒有嚴謹的消毒程序,在關節腔針刺的深度只要1公分左右,便有顯著的感染風險。

消毒程序嚴謹度,病人健康狀況或針刺操作技術都可能左右感染發生機率,醫師指出,臨床上因針具刺進關節腔引發感染的個案屢見不鮮。

細菌性關節炎是由於細菌侵入到關節內所引起,臨床表現可以因為病患的年齡、身體狀況、細菌的毒性、及被感染部位的組織狀況而有所差異。細菌性關節炎通常需要關節鏡灌洗、清創及引流,再持續以抗生素治療,才能改善。細菌性關節炎有可能因細菌經血液循環到達關節處;或因為不潔打針或針灸等器具侵入而引發。

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接受臨床檢查時常發現關節腫脹且變形,觸壓會有疼痛甚至合併關節響聲,關節活動範圍減少甚至僵硬。有些發炎比較嚴重的會有關節積水,甚至無法行動的現象。骨頭邊緣不平整突起或增大。照X光可看到不對稱的關節間距變窄、骨刺、軟骨下的骨硬化和囊腫,甚至肢體歪斜。不少患者因關節疼痛而接受針灸,然而骨科醫師建議患者最好避免在關節處扎針。

 

老是嘴破,癌症警訊? 口腔出現潰瘍 免疫亮紅燈

 

如果潰瘍情況持續2週以上,則有可能是其他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或口腔癌等病變所引起,民眾應立即就醫檢查,千萬不可大意。

農曆年將至,在雜誌社上班的林小姐,為了趕在年前截清所有的稿件,每天熬夜加班,連日下來,不僅身體不堪負荷,連嘴破的老毛病也找上門,真是讓她有苦說不出,由於這次發病的時間比起過往來得長,同事勸她多休息,也建議她趕緊就醫治療,以免病情更加惡化。

一般人常說的「火氣大!嘴破!」其實就是口腔潰瘍,是一種常見的口腔黏膜病變,雖然不是什麼大病,但是反覆的發作,不僅影響日常生活,常常會令人感到困擾。而學理上,口腔潰瘍指的是口腔內黏膜發生淺表性潰瘍,雖然並不是太嚴重的疾病,但當潰瘍發作所帶來口腔的疼痛感,不僅會影響到患者的心情,就連說話、咀嚼、吞嚥等功能也會產生障礙。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科部主任黃瓊芳指出,當身體免疫功能變差、抵抗力較弱時,就容易會有嘴破的情形發生。此外,也可能是與體內分泌障礙、消化障礙、緊張勞累、精神壓力、月經失調或維生素缺乏有關。

治療上,多以口內膏局部塗抹,若是潰瘍範圍過大,則需輔以抗過敏或類固醇類的口服藥物。不過,如果潰瘍情況持續2週以上,則有可能是其他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或口腔癌等病變所引起,民眾應立即就醫檢查,千萬不可大意。

引起口腔潰瘍的原因

造成口腔潰瘍的原因相當多樣化,甚至還有可能是癌症的警訊。所以,一旦出現口腔潰瘍的情形,就必須隨時加以注意病灶的狀況。黃瓊芳表示,臨床上,口腔潰瘍的病因可歸納如下:

●外傷性

外傷性因素是口腔潰瘍中最為常見的病因之一,造成口腔潰瘍的外傷包括物理性、化學性、溫度刺激等。

其中,物理性傷害如受到假牙的壓迫、矯正器的刮傷、牙齒咬傷口內黏膜、堅硬食物刮傷等;而化學性刺激,則多與強酸或強鹼物質相關;至於溫度的過冷或過熱,也是導致口腔黏膜發炎的外在因素。

●復發性口腔炎(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RAS)

復發性口腔炎(RAS)初次發生症狀多在童年時期,其特點是發病最初的24小時內會出現刺痛或灼痛感,也就是俗稱的「潰瘍痛」(Canker Sore)。造成復發性口腔炎的原因,除了家族遺傳傾向外,其他的誘發因素還包括精神壓力、荷爾蒙失調和食物過敏等。

●病毒、細菌、黴菌感染

關於病毒感染方面,包括像是單純?疹病毒、水痘帶狀?疹病毒、克沙奇病毒、EB病毒、巨細胞病毒、人類免疫不全病毒等的感染,都會導致口腔潰瘍的發生。至於常見的細菌型感染,則包括梅毒、淋病、急性壞死潰瘍性牙齦炎、結核病等,這些感染的發生,多與免疫功能低下呈現正相關。此外,口腔中的黴菌感染也是很常見的,其中又以白色念珠球菌(Candida Albicans)最為普遍,此種感染多為伺機性,而造成口腔潰瘍的致病黴菌,多在患者免疫力低下時侵入,且會擴展成全身性的感染。

●惡性腫瘤

少數惡性腫瘤,如口腔鱗狀細胞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白血病、卡波西氏肉瘤、唾液腺腫瘤等,會同步出現口腔潰瘍的症狀。其中,發生在口腔部位的惡性腫瘤(即為口腔癌),大部分屬麟狀細胞癌。絕大多數的口腔癌是由黏膜上的麟狀細胞惡化所形成,在臨床的症狀上會以口腔潰瘍來表現。

●自體免疫疾病

如貝氏症候群(Behcet's Disease)、紅斑性狼瘡、雷德氏症候群(Reiter's Syndrome)等自體免疫方面的疾病,都會出現口腔潰瘍的狀況。

●其他

其他造成口腔潰瘍的因素還包括皮膚疾病、腸胃疾病、營養問題以及醫療相關副作用等。在皮膚疾病方面,如扁平苔癬(Lichen Planus)、尋常性天?瘡(Pemphigus Vulgaris)、大?性類天?瘡(Bullous Pemphigoid)等,是皮膚病症中較常合併出現口腔潰瘍的情形。而造成口腔潰瘍的腸胃疾病中,尤以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及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為大宗。這些病患除腸道症狀外,患者也會合併口腔潰瘍問題。此外,有研究指出,約15%至25%複雜型口腔潰瘍患者會合併有營養素缺乏的問題。而體內若長期缺少維生素B12、葉酸、鋅、鐵質等,除了罹患血液疾病的風險提高之外,也容易成為口腔潰瘍的高危險群。

值得提醒的是,如有接受過放射線治療或一些藥物的副作用,也可能是導致口腔潰瘍發生的原因。像是頭頸部癌症,因接受放射線治療時,對口腔黏膜及唾液腺同時會造成傷害,患者也應多加注意。

口腔潰瘍的治療

黃瓊芳強調,一般情況比較不嚴重的口腔潰瘍,大約2週內可自然痊癒。當然還是要避免誘發口腔潰瘍發生的危險因子,因此,飲食的均衡、規律的生活作息、良好的睡眠品質、適度的運動等,都是日常生活一定要做到的。至於治療方面,則須根據患者實際的病情,找出致病的原因,才能對症治療。因此,患者如遇有久治不癒或是疑似為全身性疾病之可能時,應接受進一步的抽血或切片的檢查。

●非藥物治療

對於症狀輕微的口腔潰瘍,其實並不需要使用藥物,就可以自然康復。但要注意避免誘發口腔潰瘍的因素,同時做好口腔的清潔與衛生工作。此外,若是因維生素攝取不均的問題,則須從飲食調整著手,補充所需的營養。若是因藥物所引起的副作用問題,則應與醫師進一步討論,停止用藥後,即可改善口腔潰瘍的症狀。

●局部性用藥

針對復發性口腔炎的治療或是其他全身性疾病所引發之口腔潰瘍病症,常見用藥包括止痛劑、黏膜保護劑、抗菌劑、抗發炎製劑等加以局部塗抹,潰瘍的情況可獲控制。

●全身性用藥

如是復發率太高或復發時潰瘍數太多,可考慮使用免疫調節劑治療。至於情況較為嚴重的復發性口腔炎與貝氏症候群,使用局部藥物的治療效果並不理想。因此,可改用口服的藥物加以治療。

●從疾病根本治療

若患者本身是因缺乏鐵質、葉酸、維生素B12的患者,則應加以補充。若是?疹病毒感染所引起,尤以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則需服用抗病毒藥物。若為細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潰瘍,則應給予抗生素治療。此外,黴菌感染所造成的口腔潰瘍,因多為全身性的感染,所以,應給予全身性抗黴菌藥物來加以治療。值得注意的是,如有疑似腸道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皮膚疾病、血液疾病、惡性腫瘤所造成的口腔潰瘍情形,則必須轉介相關專科醫師,進行更詳細的檢查。

 

 

 

攝護腺肥大 感冒吃成藥 下水道險塞爆

 

中時電子報
攝護腺肥大 感冒吃成藥 下水道險塞爆
放大照片

中國時報【張睿纖/台北報導】

天氣漸涼,感冒患者增多,不少攝護腺肥大患者服用感冒藥後,引起急性尿瀦留,想尿卻尿不出來,甚至有患者引發尿毒症,趕緊掛急診導尿。泌尿科醫師表示,冬季裡因為吃了感冒藥排尿不順就醫患者增加2成以上,提醒攝護腺肥大患者因感冒就醫時,可先向醫師說明,且不要擅自停掉攝護腺肥大治療用藥。

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洪峻澤說,近日收治不少老人家,抱怨膀胱很脹,頻頻跑廁所、上廁所都得用力,但不管怎麼樣都尿不出來,非常痛苦因此就醫,通常第一句話問「最近有在服用感冒藥嗎?」答案都是肯定的。

日前就收治一名60多歲老先生,服用感冒藥後忽然排尿困難,一天未排尿,家人趕緊送來看醫師,經超音波檢查發現攝護腺腫大,且膀胱已尿瀦留,所幸緊急導尿,再配合治療攝護腺肥大的口服藥物控制,終於可順利解尿。

他表示,感冒藥中的抗組織胺類藥物會增加膀胱出口阻力的效用,本來已有解尿困難的患者服用此成分感冒藥後,會讓原本排尿障礙更加嚴重,甚至發生急性尿瀦留,插上導尿管才可以順利排尿。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陳煜表示,綜合感冒含有抗組織胺,對流鼻水、打噴嚏有治療效果,但會加重攝護腺肥大症狀,服用時要特別小心,近日因服用感冒藥排尿不順患者增加2成以上。

醫師提醒,如果沒有排出多餘的尿液,久而久之甚至可能腎功能受損,民眾不要怕攝護腺用藥和感冒藥會有交互影響,自行把治療攝護腺用藥停藥,另外,因感冒就醫時可先行說明狀況,由醫師決定用藥成分。

哮喘久病腎氣匱乏補腎納氣為主治則

 

 

台灣新生報

 

 

小兒氣喘常見2~4歲發作。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常務監事陳曉鈞表示,通常6~8歲後隨體質轉強,逐漸可自癒;但若12歲以上還不時反覆發作、病況持續遷延,則不易痊癒,且可能影響終生。內在因素多與家族性遺傳因子有關,而外在誘因常見空氣污染、過敏原環境誘發。

中醫師陳曉鈞表示,中醫古籍中提到,「肺主於氣,邪乘於肺,則肺漲,漲則肺管不利,不利則氣道澀,故氣上喘逆,鳴息不通。」以及在臨床觀察提到,「肺病令人上氣,兼胸膈痰滿,氣行壅滯,喘息不調,致咽喉有聲,如水雞之鳴也」。氣喘可能因急性支氣管炎演變而來,當支氣管黏膜水腫,管壁縮小,痰多時會影響呼吸、吐氣量的正常,造成支氣管平滑肌收縮痙攣,形成喘氣、鳴鳴現象。

醫師表示,此症內因常見家族性過敏性體質所致,親屬多有氣喘病史,自主神經系統的穩定性也較差。加上近年因為工業環境污染嚴重,空氣污染惡化,環境中的空氣品質差,也易誘發過敏性因子增加,形成小兒氣喘症的人數增多。患者在發作前,可能會有先兆症狀,如咳嗽、胸悶或連續打噴嚏等,若不積極治療,拖延治療時機,可能在短時間嫩誘發喘息異常現象。

通常急性發作時,會有呼吸急促、有哮鳴聲、咳嗽及痰多、呼氣受阻等現象。伴隨冒冷汗,嚴重時會唇指發紫,氧氣供給不足現象。

小兒腎氣不足氣喘可配合溫和的補腎氣調理。曉鈞表示,補腎調理為治療氣喘常用基本方式,中醫認為腎臟也與內分泌及免疫系統功能有關,因此補腎對治療哮喘有重要幫助。

陳曉鈞表示,中醫提到「肺主吸氣,腎主納氣,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虛可及腎,出現腎氣匱乏之症」。由於小兒氣喘病多在發育階段,腎臟又與內分泌及免疫系統有關,腎虛患者常見下肢冰冷、腳膝痠軟、臉色白,較為怕冷,心悸呼吸急,舌淡苔白,脈細無力。久病哮喘者腎氣匱乏,治以「補腎納氣」為主。

陳醫師表示,藥方應用可用如金匱腎氣丸(肉桂、制附子、熟地黃、山茱萸、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七味都氣丸(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牡丹皮、澤瀉、五味子,)加減,其中,山茱萸、淮山可補益肝脾精血;茯苓、澤瀉、丹皮有助利水滲濕;熟地、肉桂、附子溫壯腎陽。

「腎陰不足」者可選用六味地黃丸(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加減;「陰陽兩虛」體質者可應用仙靈脾、粉光蔘、蛤蠣、胡桃肉、菟絲子、巴戟天、益智仁、淫羊藿,幫助陰陽平衡,達到壯氣攝納作用。

古籍中也提到,鹿茸溫腎作用強,含生長激素可促進發育,提高幼兒免疫力;紫河車可補腎益精,既補腎陽又能斂陽,且有抗過敏功能。可依照患者體質、狀況,加減應用。

陳曉鈞提醒,氣候轉涼,天冷溫差大時,應注意保暖工作,尤其應加強脖子、頸部下的天突穴,背頸下的肺俞穴附近部位區域的保暖。日常飲食儘量遠離生冷物,少吃過酸、太鹹食物以免易傷脾腎;烹煮食物減少用油量,以保護肺氣平穩。

平常可多觀察幼童生活狀況,找出可能誘發因子,避免吸入刺激性氣體。可多鼓勵小孩行走散步,以增強體格。另外,若有對於藥物過敏的小兒,也應注意使用阿斯匹靈、部分抗生素類藥物的可能過敏因素,與醫師討論用藥狀況。

 

內容來源 : 台灣新生報

 

喉嚨卡卡、燒聲不癒 內視鏡發現食道癌

 

台灣新生報

 

余先生任職於營造業,由於工作壓力、常需要應酬,他養成抽菸、喝酒習慣,隨著年齡增長,不但身體越來越差,日前喉嚨還出現卡卡、燒聲症狀,本以為是小感冒所引起,但服藥後症狀並沒有改善,直到接受內視鏡上消化道檢查,才發現症狀背後元兇竟然是早期食道癌。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另一位日式料理店料理長身上,這位料理長為中年男性,為了與客人博感情,自年輕時便有飲酒習慣,他本來不以為意,直到近日喉嚨出現異物感而就醫,檢查後才發現罹患早期咽喉癌。

消化內科專科醫師劉輝雄表示,有抽菸、喝酒習慣的人較容易罹患咽喉癌、食道癌,如果喜歡喝刺激性較強的烈酒,或因緊張、肥胖、生活壓力較大而有胃酸逆流的問題,也很容易出現食道癌,還有常吃麻辣鍋、過燙食物,也會增加食道癌風險。

根據美國梅約醫學中心資訊顯示,食道癌較容易發生於男性、四十五歲到七十歲族群。食道癌症狀包括吞嚥困難、體重無故減輕、胸痛、或胸部有壓迫感、灼熱感,患者也可能感覺疲倦、無力,吃東西的時候常會嗆到,且容易有消化不良、火燒心的感覺。有些患者會出現咳嗽、聲音沙啞。早期食道癌多半沒有明顯症狀。

劉輝雄醫師提醒,民眾一旦出現喉嚨不順、卡卡的感覺,或有咳嗽、聲音沙啞等症狀,且症狀持續一個月都還沒有好轉,服用藥物也沒用,此時最好接受進一步檢查,以釐清病情。

 

內容來源 : 台灣新生報

 

在兒童房間擺電視不利精神健康

 

台灣新生報

美國米尼蘇達大學研究人員指出,在兒童房間擺電視不利健康;如果兒童經常整天都在房間看電視或上網,家長須留意他們的精神健康狀況。

精神科醫師指出,有些孩童不願出門上學,整天在家中看電視或上網,無論家長如何管教都無法改變。當孩童只在家上網、看電視或無所事事,卻非常排斥上學時,很可能是就學困難的表現。

有些孩童經常無法踏出家門,整天待在家中,不是躺在床上發呆,就是盯著電視看,或上網打線上遊戲,嚴重時伴隨情緒不穩,睡眠異常,此時家長應帶孩子到身心科進行評估,由醫療人員協助。

孩子長期情緒不穩,往往容易伴隨出現心情低落、不安、罪惡感、無價值感、睡眠困擾等憂鬱症狀時,不容輕忽。一旦發現類似問題,建議及早就醫尋找專業資源協助。家長也不妨在學校和輔導老師進行定期個別諮商。

醫師提醒,這類孩童常伴隨焦慮最常出現的是頭痛和腸胃道症狀。其他包括肌肉緊張、呼吸不順、臉色蒼白、冒汗、暈眩等非典型症狀。通常在早晨要上學時出現,或是到校後主訴身體不適要到保健室休息,甚至打電話要家人帶他回家。往往高估學校內會引起焦慮的情境、低估自己面對引起焦慮情境的能力、對上學有不理性的害怕和恐懼。

 

內容來源 : 台灣新生報

藥物濫用 安眠藥增6倍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管制藥品組組長蔡文瑛表示,據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發現,十八歲到六十四歲族群中,沒有經過

醫師開立處方或醫療人員建議而自行購買的藥物中,感冒藥占廿四‧五%,其次是止痛藥十九‧五%。面對疼痛與失眠,民眾常

仰賴藥物,衛生署的藥物濫用調查發現,民眾自行購買藥物中,止痛藥占五分之一,安眠藥濫用率六年增六倍。

蔡文瑛說,分析精神醫療院所通報藥物濫用個案統計資料顯示,濫用排名分別是海洛因、安非他命、K他命、含佐沛眠(Zolpidem)的安眠藥與搖頭丸。

蔡文瑛說,含佐沛眠(Zolpidem)的安眠藥俗稱使蒂諾斯、悠眠、佐易眠、舒夢眠,列為第四級管制藥品,分析近六年濫用比由○‧七%增加到四‧三%,增加六倍。

奇美醫院精神科主任林進嘉表示,安眠藥就如俗語「請神容易送神難」,失眠是多重原因造成的,例如焦慮、憂慮、壓力,並非單純透過安眠藥就能解決;過度仰賴安眠藥會造成成癮問題。

食藥局建議,處理失眠或疼痛問題應就醫治療,並請醫師找出原因,並依醫囑服用,切勿自行加重服藥劑量,不但無法解決問題,更影響健康。

食藥局表示,為宣導正確使用管制藥品,避免不當使用,與奇美醫院和台北榮總合編「黑天白夜︱找回燦爛的陽光」探討藥物濫用實際案例,包括安眠藥、麻醉性止痛藥等資料。

多囊性卵巢症患毛髮多 易致不孕

 

 

台灣新生報

 

一名39歲林太太晚婚且工作壓力大,婚後長期沒有受孕,試過多偏方仍無用,但是身體毛髮增多,就醫診斷為「多囊性卵巢症」。

林太太回想在30歲過後陸陸續續出現經期不規則、毛髮變多、膚色變黑、變胖,當時並不以為意,結婚後遲遲無法受孕,試過許多方法,包括人工受精療程3次失敗,不孕症門診檢查為「多囊性卵巢症」。

國泰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賴宗炫說,晚婚及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國內目前每6到7對夫妻,就有1對夫妻不孕,原因包括男性精蟲稀少症、精蟲活動不良;女性原因有排卵功能異常、輸卵管阻塞、子宮先天異常、子宮肌瘤等原因。

賴宗炫說,多囊性卵巢症是女性不孕原因,國外平均發生率約10%,台灣無正式統計,但臨床觀察約達15%到20%。患者體內雄性素高,會出現多毛、長痘痘、皮膚變黑、肥胖、月經不規則,包括量變少及月經週期時間拉長,致排卵不規則而不易受孕,不過,目前致病原因不明,推測可能與飲食西化有關。

賴宗炫說,據統計33歲前是國內女性黃金生育年齡,不論是自然受孕或人工生殖都比較有機會懷孕,呼籲想生小孩的夫妻,婚後1年仍無好消息時,建議就醫檢查找出不孕原因治療。

 

 

進補過頭 小心抑制免疫力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12日電)一到冬天,食補大行其道。成大醫院表示,進補過頭,不只會造成肥胖及代謝症候群,也可能會抑制免疫力,容易感染。

成大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謝奇璋指出,醫師常會接到民眾來電或電子郵件,擔心自身免疫力不足,有人更煩惱到無法成眠。肥胖及代謝症候群正是抑制免疫力的原因之一。

他表示,進補過頭會造成肥胖和代謝症候群,新鮮均衡的飲食,維持均衡營養和體內微生物圈的平衡,才是免疫系統所需要的。

除飲食外,施打疫苗也是合理增強免疫力的方法之一。謝奇璋說,不管免疫系統多健康,都無法完全保護個體不受致病性細菌或濾過性病毒感染,對致病力特別強的微生物,應提前施打疫苗。

謝奇璋表示,免疫功能不全,大致分為先天性原發性免疫缺損和後天性免疫缺損。有些原發性免疫缺損病患,小時候被忽略,長大後才被診斷出來。有些人甚至是小孩被診斷免疫缺損後,才注意到父母本身是原發性免疫缺損病患。

在台灣社會最常見的後天性免疫缺損,包括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的代謝症候群所引起的免疫能力低下。

謝奇璋說,只有活躍生活型態和平衡飲食習慣,才有健康的免疫系統。若懷疑自身有免疫功能缺損,應儘快洽詢免疫專科醫師。

 

免疫系統不是強就好 平衡最重要

 

 

台灣新生報
 
 
 

 

免疫系統是身體為了避免受到外來細菌侵害而發展出來的一套複雜精緻的系統,這套系統失去平衡,不管是反應不足或是反應過度都可能會出現嚴重的疾病,成大醫院小兒科及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謝奇璋指出,免疫缺損疾病不只會發生在小孩,且不管免疫系統多健康,都無法完全保護個體不受致病性細菌或濾過性病毒的感染。

謝奇璋說,有民眾認為「進補」可以增強免疫力,一到冬天,食補就會大行其道。其實新鮮均衡的飲食,維持均衡的營養和體內微生物圈的平衡,才是免疫系統所需要的。進補過頭造成肥胖和代謝症候群,對免疫力有抑制的效果,更容易造成感染。

謝奇璋說,免疫功能不全,可大致分為先天性的原發性免疫缺損和後天性的免疫缺損。許多民眾有「免疫力的迷思」,像是免疫缺損疾病,只會發生在小孩;其實,有些原發性免疫缺損的病患在小時候被忽略,長大以後才被診斷出來。有些人甚至是小孩被診斷免疫缺損後,才注意到父母自己是原發性免疫缺損病的患者。

此外,只要增強免疫力,就不會感冒生病:其實不管免疫系統多健康,都無法完全保護個體不受致病性細菌或濾過性病毒的感染,所以針對致病力特別強的微生物(如流感病毒或肺炎鏈球菌),應該要提前施打疫苗,免得一旦感染,造成嚴重後遺症或併發症。這才是合理的增強免疫力的方法。

謝奇璋指出,在台灣社會最常見的後天性免疫缺損,包括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的代謝症候群所引起的免疫能力低下。民眾要有活躍的生活型態,和均衡的飲食習慣,才有健康的免疫系統,若懷疑自己的免疫功能有缺損或有問題,應儘快諮詢免疫專科醫師,尋求正確的解答。

 

 

臥室裝電視 兒童易肥胖

 

台灣新生報

 

兒童肥胖問題越來越普遍,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臥室如果裝有電視,小孩看電視時間很容易拉長。如果小孩每天多看兩小時電視,腰圍便會明顯增加,對往後健康極為不利。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美國預防醫學期刊」。

過去研究顯示,如果從小就開始看電視,直到青少年、成人還是持續看電視習慣,很容易就會體重過重、總膽固醇過高。這次美國潘寧頓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發現,臥室有電視與兒童肥胖大有關聯,特別是兒童腰圍,更會因看電視時間增長而日漸膨脹。

研究首席作者彼得‧卡茲瑪爾席克表示,過去很少人研究看電視時間長短與特定部位脂肪數量、心臟病風險是否有所關聯。這次共有三百六十九名兒童、青少年參與研究計畫,年齡介於五歲到十八歲。研究人員為他們測量腰圍、血壓、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糖、脂肪量等數據。

研究發現,臥室若裝有電視,兒童看電視時間往往會增加,這些兒童的腰圍比較粗,且總脂肪量、皮下脂肪量也較多。

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臥室裝有電視時,小孩看越多電視,身體脂肪就會越多,腰圍也會越粗。每天多看兩小時電視,脂肪量就可能大量增加。當臥室有電視,小孩腰圍上升機率是同儕者的三倍之多。研究人員指出,一旦臥室裝有電視,小孩睡眠時間可能就會縮減,和家人用餐的頻率、時間也會減少,這很容易造成體重上升,且還會影響身體健康。

 

 

天冷小心眼! 青光眼急性發作

 

 

台灣新生報
 
 

 

 

氣溫驟降,除了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外,眼科門診最近急性青光眼的病患也暴增不少。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任呂大文昨(11)日表示,天氣變冷,急性青光眼求診患者增,常見發生於55歲以上中老年女性族群。近期門診中,過去一週就已收治3名分別是72歲、68歲與59歲的患者。

眼科醫師呂大文表示,氣候變化本來就會造成眼壓升高,秋冬更是急性青光眼的好發時期,發作時眼壓甚至會爆升到無法測量,患者除了感受到眼球脹痛、視力突然變得模糊不清外,也會伴隨著頭痛、嘔吐、血壓上升等症狀,所以經常被誤診為高血壓或是中風,而忽略了真正發病的原因。

呂醫師表示,急性青光眼好發於隅角閉鎖型的青光眼患者,台灣的青光眼病患急性發作多半屬於此類型,占所有比例的五成~七成以上,而急性青光眼尤其好發於身材嬌小、身高低於160公分、100~400度不等的遠視、年齡大於55歲以上的女性。

醫師指出,在歐美國家或香港地區,為了預防急性青光眼發作,目前有學者建議,針對某些高危險族群,雖然視力尚未達到白內障手術的建議視力,但為了預防閉鎖型青光眼進一步發展,可以提早摘除白內障。

而目前國內的眼科醫師一般對此,多持保守的態度,多半會建議病人在視力降到0.4左右,或是會造成生活影響時,再進行白內障手術。但若為預防急性青光眼發作,早期白內障摘除,也可考慮為一種預防性的治療。

過熟白內障也可能誘發急性青光眼發作,若延誤就醫恐致失明!眼科醫師呂大文昨(11)日表示,門診中一名60歲的婦人,有天眼壓飆升,十分疼痛,視力僅剩眼前手動,就醫時,檢查後研判是白內障過熟擠壓眼內空間,造成眼壓上升,加上氣候驟降,誘發急性青光眼發作所導致。

眼科醫師呂大文表示,這名60歲的葉姓婦人,到院時眼壓已經高到58毫米,且眼睛劇痛不已,患者形容當時是痛到連心臟都揪在一起,視力僅剩眼前手動,臨床上當下診斷是因為白內障過熟擠壓眼內空間,造成眼壓上升,加上氣候驟降,誘發急性青光眼發作。由於患者此症已耽誤一陣子,視神經已部分受損,因此緊急入院進行「白內障摘除及青光眼合併手術」,目前眼壓已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受損的視神經雖然無法起死回生,但術後視力仍可到0.6的程度,可說是不幸中的大幸。

呂醫師表示,一般在急性青光眼發作時,透過靜脈注射或口服降眼壓藥物可控制眼壓,但有些患者對於這樣的處置仍然無效。這名婦人到三總就醫前,雖然已採取過包括口服藥物、注射、雷射手術等處置,但眼壓始終無法穩定控制在正常範圍內。

醫師解釋,白內障過熟時造成水晶體水腫,但眼內空間不變、長期擠壓再加上氣候變化的推波助瀾,誘發急性青光眼發作。因此這些患者若白內障仍存在,眼壓常常也是無法良好控制。

 

天冷好發急性心肌梗塞 黃金救命90分鐘

 
 
台灣新生報
 
 
 

心肌梗塞搶救黃金時間九十分鐘!

東北季風冷颼颼,台灣正式進入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發生心肌梗塞又無法在黃金時間急救,可能造成猝死或休克危及生命。苗栗縣頭份鎮為恭紀念醫院日前收治一名七十二歲的黃姓男子,於用餐過程中突發急性心肌梗塞,所幸及早就醫並施以「緊急冠狀動脈心導管介入性手術」後,挽回一條寶貴生命。

為恭醫院心血管照護中心主任張興亞另指出,一位六十七歲陳女士自新竹某醫院送達,因轉送過程中已明確告知患者是急性冠心症合併心因性休克,醫院立即啟動緊急心導管團隊待命,病人送達急診已呈現心跳緩慢,完全房室傳道阻斷,跡近休克,到院後立即提供緊急導管手術,三十六分鐘即疏通血管,恢復血壓心跳,及時救回性命,現在癒後良好在家含貽弄孫。

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時間為降低死亡率的關鍵,患者在發作六小時內就醫的死亡率為百分之六,八小時內的死亡率為百分之七,十二小時內就醫的死亡率為百分之八,發作超過十二小時以後才就醫,死亡率達百分之十六,所以急性心肌梗塞發作時應立即就醫。

張主任表示,所謂心肌梗塞是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因粥狀硬化及血塊凝集發生阻塞,心肌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及營養,而引起心臟肌肉急性壞死,進而影響心臟功能,嚴重時危及病人的生命,需要立刻接受治療。

心肌梗塞臨床表現,一般為持續性的前胸部緊縮性胸痛,病情輕微者,只是感到有點胸悶;嚴重者可出現心律異常、猝死或休克、心臟衰竭等現象而導致死亡。病人萬一突然發生急性胸痛,而疼痛性質像難以忍受的緊縮性悶痛,或有合併冒冷汗、窒息感、噁心、臉色慘白之情況,保持冷靜並採取下列二步驟──

立即電話通報119告知目前相關症狀,等待救護車抵達,切勿自行以家用車送醫,因為急性心肌梗塞發生後,在到達醫院前發生猝死的機率超過50%,若有119救護員在旁才能及時搶救。要求送達有心導管室設備的最近醫院,儘速打通血管,才能降低死亡率及減少併發症。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急診室是列為最優先處置的急症,為恭醫院獲得行政院衛生署補助成立苗栗縣心血管照護中心,可提供二十四小時緊急導管手術,經無線電通報而在病人尚未抵達前,醫院即已啟動緊急心導管團隊進行準備,盡量縮短病人進急診大門到心導管氣球擴張術打通血管的時間,搶黃金九十分鐘。

張興亞主任強調,預防心肌梗塞勿抽煙、多運動與少喝酒,飲食應減少攝取高油脂食物,並適時的紓解生活壓力;最近日夜溫差很大,容易出現急性心血管問題,有病史的人要格外注意,寒夜少外出,外出務必作好保暖,冠心病患者必須按時服藥,同時隨身攜硝化甘油舌下含片,才可減少意外發生。

 

陽氣虛、貧血或低血壓患者 手腳冷吱吱

 
 
 
台灣新生報
 
 
 

 大陸冷氣團南下,有些民眾易手腳冰冷。中醫師翁瑞文醫師表示,中醫認為手腳冰冷跟「陽氣虛」有關,通常也有貧血或低血壓的毛病,也可能是雷諾氏症所引起。

翁醫師指出,經常四肢冰冷的人,可吃當歸生薑羊肉爐暖身子,這道藥膳具有溫中養血、去寒暖身的好處;當歸活血、補血,生薑去寒。

當歸生薑羊肉爐做法很簡單,先把當歸、生薑洗乾淨之後切成片狀,羊肉切成片後稍微燙一下去除腥味,全部材料放到鍋子裡加適量的水煮沸後,以文火慢燉約兩個鐘頭,等到羊肉熟軟後,調味即可食用。當歸、生薑也可以先炒過、再燉熟。

值得注意的是,手腳冰冷也可能是雷諾氏症所引起!翁瑞文醫師強調,雷諾氏症患者也會出現四肢冰冷的情況,這是一種血管性疾病,有原發性、續發性之分,患者常有血管收縮異常的情形,當病情發作時四肢膚色會蒼白,然後又逐漸發紫,四肢也會感到冰冷、麻木、刺痛。

雷諾氏症患者未接受治療,可能會導致末梢缺氧、壞死、潰瘍,病情嚴重者恐面臨截肢的風險。治療這種病症,中醫療法常用當歸四逆湯、陽和湯等中藥複方,前者能養血散寒、溫經通脈,後者能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多動、多走、踏踏步 幫助血液循環

 
 
台灣新生報
 
 
 

氣溫驟降,對於有末端血液循環不好容易造成手腳冰冷的情形。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黃翠華表示,對於有手腳冰冷問題者,除了須盡早注意外,多運動或是起來走走、踏踏步等,都能幫助血液循環。

曾有此一說,手腳冰冷與酸鹼體質有關,酸性體質的人有手腳冰冷機率較高,黃翠華營養師表示,體質為酸性體質或鹼性體質須經由尿液檢查才能確定。若為酸性體質,建議可多吃蔬果等,讓身體成為鹼性的體質。

手腳冰冷的人不一定是體虛,有些手腳冰冷者常認為是體虛所致,而多吃肉、吃補等,黃翠華營養師表示,多吃肉、多進補有時反而會更嚴重。對於末端血液循環不好者,又加上是中風的高危險群,多吃補反而會更危險。

手腳冰冷者,不妨可吃吃台灣的蘋果。黃翠華營養師表示,蘋果屬於溫性的水果,且蘋果皮含有植化素,對於手腳冰冷者有很好的幫助,所以建議民眾可以連皮一起吃。

有中醫則認為,將黑棗與陳年紹興酒一同浸泡超過三個月,每日晚上吃兩顆,可以改善手腳冰冷情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hypertherm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