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唇、指甲發紫是什麼問題?》唇、指甲泛紫 多為急重症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3/05/13
 

紫紺常會引起嘴唇、指甲發紫等症狀。新北市中醫師公會臨床醫學講師林奕良表示,引起紫紺的因素有很多種,出現嘴唇、指甲均泛紫色時,往往是危急重症如急性心衰、急性呼吸窘迫症等,治療前必須辨明是心源性、肺源性、周圍循環缺血性、周圍循環瘀血性或是其他因素,才能進行針對性治療。

中醫師林奕良指出,現代醫學認為,人體組織活動所需的氧氣都必須依賴紅血球中的血紅素來攜帶,當血紅素攜氧不足時,在唇、舌、口唇黏膜、耳垂、鼻尖、面頰、指(趾)末端等皮膚較薄、色素較少的部位,以及微血管豐富的部位就會出現青紫色,醫學上稱為「紫紺」。

林醫師指出,其實民眾較應留意的是「手足紫紺症」,這是常見的、慢性的疾病,屬於一種末梢血管痙攣的狀態,患者常表現出手指或指掌呈持續性的發冷或發紫,且呈對稱性,症狀通常在寒冷環境中較顯著,患處可伴有疼痛,周圍動脈搏動可正常或是稍減弱。

這種病症的發病年齡多在二十至五十歲,通常以青年女性較多見,但病因還不是很明確,目前多認為跟內分泌、交感神經失調、患肢小血管缺陷有關,屬傳統中醫的「痹症」等範疇,中醫認為,這是由於人體氣血失調、營衛不和、寒滯經絡、氣滯血瘀、陽氣不能外達四末,以致於誘發病症,治療需內外兼治。

內服藥物可使用黃耆、當歸、細辛、桂枝、白芍、大棗、生薑、桃仁、紅花、地龍等中藥材,以通陽氣、和營衛、活血通絡為主要治則;外洗藥物可選用川烏、草烏、蘇木、紅花、伸筋草、透骨草、細辛、花椒等中藥材,然後把這些中藥材水煎後薰洗、浸泡患處,如此即可起到活絡患處及改善局部微循環等作用。

此外,給予患肢適度的揉按、推拿也是很重要的做法,推拿手法可配合穴位來促使皮膚升溫、擴張血管,以及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上肢適合用曲池、手三裡、外關、內關、合谷等穴位;下肢適合用環跳、陽陵泉、承山、三陰交、足三裡等穴位。不過,上肢可加強「八邪穴」,而下肢可加強「八風穴」,這樣將可望大幅改善掌骨和蹠骨區域的疼痛。
《嘴唇、指甲發紫是什麼問題?》嘴唇、指甲常呈紫色注意心、肺、免疫健康
【記者萬博超、陳敬哲/台北報導】 2013/05/13
 

人體的嘴唇和手指能夠初步判斷心血管是否健康;每個人嘴唇顏色都不一樣,但有部分民眾呈現紫色,而不是印象中的紅色,或民眾的手腳指甲長期顯露紫色,可能身體有天生的心臟疾病或免疫性疾病,必須規律的生活與運動,定期就醫檢查,保持身體的健康。

新光醫院心血管內科主治醫師趙書平表示,嘴唇或指甲長期呈紫色的原因大致有兩種,一種是風濕免疫類疾病,手指一處碰冰水,指尖就會變成紫色,但一陣子就會恢復,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先天性心臟病,造成血液流量不足,讓末梢血液循環不良,氧氣無法有效送到身體末端,讓指甲與嘴唇長期呈紫色。

趙書平接著說,有些瘦小的女性,血管本來就比較細,血流量較一般人低,所以天氣一冷,血管因此收縮,讓血流量更小,無法提供器官所需的氧氣量,手指與嘴唇會馬上變紫,保持身體溫暖就是必要的功課,血管過渡收縮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所以同時平時的保養也不可或缺。

趙書平強調,只要規律運動就能夠改善血流與血氧不足問題,有氧運動能夠增加心肺的功能,讓心臟每次跳動打出的血流增加,肺部吸收氧氣功能也提升,讓血液與血氧能夠充足抵達四肢末梢,但嘴唇與手指還是呈現紫色,就可能需要定期就醫,讓醫生評估身體健康。

藥師趙瑩表示,嘴唇、指甲發紫是換氣不足的表現之一;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惡化時,可能導致急嘴唇、指甲發紫。當性惡化風險高時,建議併用長效乙二型交感神經刺激劑及吸入型類固醇兩者,或單用長效抗膽鹼藥物。若無法取得吸入型類固醇時,可用茶鹼取代。症狀嚴重且急性惡化風險高,建議用藥與上述相同,或考慮同時併用長效抗膽鹼藥物、長效乙二型交感神經刺激劑及吸入型類固醇三者。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不可逆、漸進性惡化肺部疾病,起因於小呼吸道疾病如阻塞性細支氣管炎和肺實質破壞的肺氣腫。病人呼吸道會出現狹窄、多黏液。肺實質損傷使肺泡失去彈性,導致換氣不足。

必要時必須藉氧氣治療在於提升血氧飽和度92%。而呼吸器支持是在必要時,病人須送往加護病房或特殊呼吸照護病房進行呼吸器支持治療。

這類會逐漸惡化的呼吸道疾病,隨著人口老化日益常見,與生理老化相關慢性疾病受重視,據研究,該疾病在歐美耗費數億美元支出,急性惡化住院佔了絕大部分,在台灣本土研究也發現類似情況;在世界各國,已消耗龐大醫療資源,其中急性惡化者更是沉重負擔。
 

 

囤積體脂肪 中年血管易硬化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臨床科學中心觀察200位民眾大動脈中血液流動速度,結果發現,年輕人血管可以很容易適應體脂肪過多造成的影響,但當步入中年後,這種適應能力會逐漸喪失,使得體脂肪不斷累積在體內,造成血管變硬,使肥胖對身體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包括提高心臟病的風險等。

血液在較硬血管內流動速度,比在健康的血管內流動速度較快,研究者便利用核磁共振儀器,觀察血液在大動脈流動的速度,結果發現,體脂肪較多的年輕人,其血管較少硬化,但50歲以上民眾,只要體內體脂肪增加,不管男女都容易出現血管硬化現象,一般男性體脂肪率為21%,女性則為31%。

研究者澳雷根表示,「我們無法知道體脂肪造成血管變硬的原因,但是血液中的某些物質,會對血管彈性纖維造成破壞。」

他進一步補充說,「體脂肪對身體帶來的影響,端看哪種年紀而定。年輕時,血管可以很輕鬆適應過多的體脂肪;但過了50歲,囤積體脂肪就會開始對血管造成永久性傷害。」

研究也發現,要讓減肥達到最佳效果以及益處,時間點很重要,越早減肥當然越好,也能減少過多體脂肪對人體的危害。

在稍早一個「歐洲肥胖會議」上,學者曾提出中年肥胖會增加失智風險2倍,目前投入治療失智相關費用高達350億美金,約台幣1兆元。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高血壓》期刊。

圖說:英國研究發現,年輕人的血管能適應體內增加的體脂肪,但是一旦步入中年,體脂肪增加會造成血管硬化,提高心臟病的風險。(Photo by Edsel L in flickr)

身體脂肪可保護骨骼?
◎記者 蘇湘雲 2013/05/15
 

前陣子有份國外研究報告指出,有小腹、身體脂肪較多的女性較不容易骨折。國泰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吳仲鼎對此表示,脂肪可幫助合成荷爾蒙,而這些荷爾蒙可幫助鈣質運用,進一步讓骨骼更加強健,且全身脂肪像防護墊,也可以對骨骼產生保護作用,但這指的是全身性脂肪,和小腹大小應該沒有關係。

年輕人、中年人骨折多半為意外、運動傷害,年長者則以骨質疏鬆、跌倒占多數。年長者骨折最常發生於屁股、腰椎、手腕、肩膀、髖關節等部位。有些人是在家中滑倒而出現骨折。

跌倒時,要如何減少衝擊力量,讓傷害降到最低?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骨質疏鬆症與骨頭相關疾病資源中心資訊,當一個人直直倒下或向旁邊傾斜跌倒時,較容易出現髖關節骨折,如果來得及,盡量往前倒,或以臀部肉多的地方著地,這樣骨折機率會比較低。必要時,可以用手支撐,或趕快扶住、抓住周邊器物。走路的時候要特別小心,尤其走在路面較堅硬的地方,更要慎防跌倒。

預防骨質疏鬆症也是防跌重點。要增加骨質密度,就要多攝取含鈣食物與維生素D,讓骨頭更加強健。平常也要規律進行負重訓練、抗阻力訓練,以增強肌肉力量。

當出現骨折,患者往往會感覺非常疼痛,並出現局部腫脹、局部活動力變差等症狀,有些人以為自己只是閃到,雖然感覺疼痛,但不知道自己已經骨折,也有患者去找坊間推拿師、整脊師喬一喬,骨頭原本沒有移位情況,結果反出現移位骨折。吳仲鼎醫師建議,此時應該去照一下X光,看一看有沒有骨折現象,以免情況越來越惡化。醫師也提醒,骨折後,骨頭癒合大約需要二到六個月時間,骨折患者要有耐心,千萬不要以為不會痛就代表已經好了,這時候骨頭還有裂縫,一旦進行激烈運動,骨頭可能會再受到傷害。

吳仲鼎醫師叮嚀,年長者骨質疏鬆跡象包括身高變矮、駝背等,若有這些現象,最好接受骨密度檢查,盡早展開治療,預防骨質疏鬆惡化。
 
內容來源 : 台灣新生報

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老人家失智風險高

 

台灣新生報

 

 

年長長輩若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常睡覺睡到一半醒過來,要特別留意失智風險。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年長者較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且身材纖瘦的年長者一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越容易產生失智症。

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里卡多‧歐索里歐為研究首席作者,他表示,目前是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與阿茲海默症有關聯性,但還不知道兩者是否有因果關係。阿茲海默症患者在睡眠、記憶能力方面或許都會出現劇烈改變,未來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證實其中因果。

歐索里歐博士分析,睡眠對記憶非常重要,隨著年齡增長,睡眠常會出現變化。年紀越大,睡覺時呼吸越容易出狀況。

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多半不知道患有這種病,患者睡覺時,呼吸道暫時受到阻塞,因此睡到很熟的時候,患者常會突然醒過來,這樣才能吸到空氣。有些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一個小時醒過來三十五次以上,睡眠嚴重受到干擾。

共有六十八名年長者參與研究計畫,年齡平均為七十一歲,約四分之一的人有睡眠呼吸障礙,程度從輕度到重度不等。研究人員發現,身材較瘦的人如果有睡眠呼吸障礙,大腦受損情況往往較為嚴重,大腦使用葡萄糖效率也較低,未來得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會比較大。

雖然肥胖的人較容易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但研究顯示,肥胖患者得失智症的風險並沒有比較高。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美國胸腔醫學會年會。

 

降血脂藥 傷記憶、腦遲鈍

台灣新生報

史他汀(Statins)是一種常見降血脂藥物,美國最新研究發現,有些患者服用史他汀後,出現思考遲鈍、記憶喪失等副作用,醫師提醒,患者用藥時,最好能對藥物副作用有所警覺。

美國亞利桑納大學研究團隊近日發現,腦細胞接觸史他汀藥物後,神經元內會出現異常腫脹,研究團隊稱這種現象為「串珠」效應。研究計畫主持人神經學教授琳達‧雷斯提佛表示,這次從實驗室研究發現,史他汀可能帶有另一種嚴重副作用,部分患者用藥後,大腦神經元會腫脹,此時大腦神經元就好像出現連環車禍一樣,全部擠在一起,大腦神經元功能就會受到影響,並導致記憶力喪失、思考能力變差、認知功能下降等問題。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疾病模型與機制」醫學期刊。

研究人員表示,有些患者用藥後,認知能力、記憶力變差,但醫師往往將這問題歸咎於老化,或其他原因,殊不知,這可能是史他汀所引發的藥物副作用。

研究人員也發現,當停止使用史他汀後,大腦神經元異常現象就會消失,大腦細胞便重新生長、恢復正常。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因為先天差異造成神經元變化,也可能是史他汀干擾大腦血液屏障,進而產生這樣的結果。

美國亞利桑納大學神經醫學系主任大衛‧拉比納表示,如果可以了解哪些人用藥會產生副作用,未來就能大大改善治療成效,這是未來邁向個人化用藥、個人化治療的第一步。

 

季節變化之際 過敏症狀常被誤認為是感冒

部分孩童在清晨或是季節變化時容易鼻子癢、打噴嚏、流鼻水,或是會有陣發性呼吸急促或喘鳴,這些症狀看似感冒,但其實潛藏著過敏體質;豐原醫院小兒科於4月份舉辦寶貝兒童義診活動中,發現約有4成孩童存有過敏體質,其中又以過敏性鼻炎居多。

小兒科主任馬志豪表示,常見的過敏疾病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都和過敏體質有密切關係,不同的過敏也會有不同的症狀表現,如過敏性結膜炎會眼睛癢、紅眼睛。過敏性鼻炎會鼻子癢、打噴嚏、流鼻水,特別是在早晨或季節變化的時候;異位性皮膚炎則會有濕疹,特別是在頭、臉、軀幹、四肢關節附近;氣喘,陣發性的呼吸急促或喘鳴等,若家中孩童經常出現以上症狀時,幾乎可以確定就是有過敏體質。

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的患者有50%至70%會併發鼻竇炎,若長期處於發炎狀態,還會加重氣喘的嚴重度,容易造成孩子白天精神不濟、嗜睡,甚至會引響日常生活,造成學習障礙,注意力不集中等。馬志豪主任表示,台灣常見的過敏原有家塵、塵蹣、蟑螂、貓、狗、鳥類等寵物及黴菌等,這些皆可透過居家環境整潔來改善。

一般感冒通常3至5天即可痊癒,但若為過敏性的流鼻水、打噴嚏或是氣喘的咳嗽,則會持續一至二週,且氣喘多為半夜或季節交替冷熱變化才咳,過敏性鼻炎則多為清晨起床較易引起不適;若家中孩童有以上所述的症狀或本身體質敏感者,馬志豪主任建議透過專業醫師的評估及檢測來確診,找出過敏原才能徹底控制過敏問題,藉以改善孩子身體狀況及生活品質。

台灣過敏人倍數攀升已高達7成

台灣新生報

氣喘是兒童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台灣氣喘衛教學會理事長黃立心表示,近年發現台灣過敏不適的人口倍數攀升,102年最新調查發現,有過敏現象的人數高達7成,每3人平均有2人就為過敏體質,但民眾對於過敏的危機意識仍相當缺乏,過半民眾從未檢測過自己的體質,或是意識到自己是過敏族群。而儘量避免家中濕度超過60%,可減少不適症狀惡化。

北市衛生局與台灣氣喘衛教學會昨(5)日舉辦「2013世界氣喘日-過敏氣喘我不怕!」嘉年華園遊會。現場設有攤位,提供氣喘防治諮詢服務及團體衛教課程。

市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莉茹處長表示,過敏氣喘發作是學童常見缺課原因;做好居家清潔,保持濕度在60%以下,可避免不適症狀加重。

台灣氣喘衛教學會理事長黃立心表示,高達6成民眾認為自己沒有過敏現象,但其實身體早已反應出不適,例如曾有孩童白天上課嗜睡、學習無法集中注意,後來才發現是因為鼻子敏感搔癢難耐,以至於影響夜晚睡眠品質,更有輕忽皮膚敏感,而習慣性搔癢,最終成了蜂窩性組織炎。

北市衛生局去年度提供北市國小將近2萬名1年級新生進行氣喘問卷篩檢調查,經專業評估並排除確診氣喘個案後,總計服務1,235位氣喘高危險群學童完成過敏抽血檢驗,而其中75%(930人)為陽性個案,顯示家長未曾發現學童有過敏氣喘體質相關問題,且過敏氣喘發作也是學童常見缺課原因。除減少過敏原,也要儘量保持濕度在60%以下,因為濕度太高會加重過敏的不適症狀。

大魚大肉下肚後不妨來杯減脂茶

 

台灣新生報

 

 

大魚大肉後,不妨來杯減脂茶。市醫林森中醫院區營養師金美琳指出,1人份的減脂茶材料包含山楂3錢、薏仁3錢、決明子2錢、甘草1錢。做法是於鍋內加水100西西,煮沸後,加入山楂、薏仁、決明子、甘草,慢火熬煮30分鐘放溫即可飲。

決明子又稱草決明,其性味甘苦微寒,可清肝明目,潤腸通便,對大便燥結的患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少量使用相當溫和,能增加腸胃蠕動,搭配如山楂、嫩荷葉、等藥材組合成茶飲,也有助改善脂肪堆積,有這類困擾者不妨水煎代茶飲,再配合飲食調整作息調整。

中醫師陳俊明指出,減脂茶飲大都有益氣、通腑除積消脂的功效,有些茶飲方常會用上山楂。吃完大魚大肉後,喝一些的確會感到消化比較順,但不建議一次喝太多了,否則胃酸分泌更多,有些人可能反而不舒服。

如果血脂偏高,喝些消脂茶飲倒無妨。減脂茶飲更適合改善一時的食物不消化。高熱量、多油及高蛋白質的食材,大量食用後大都不易消化,如只是一時食量大,腹脹、不消化,也可將適量的山楂、陳皮、砂仁等泡成淡茶飲用。

 

葛花加減藥材服用護肝胃

台灣新生報

「無酒不成宴」,春節期間,親朋好友相聚,難免會小酌兩杯,以解長期懸念之情。而在杯觥交錯中,難免會因盛情難卻、身不由己而過飲。這時不僅要承受酒醉之苦,也要面對傷肝傷胃之憂。

喝酒已成商場上的共有文化,許許多多的契約合同,莫不在酒桌上催化出來的。所謂「酒國英雄」、「不醉不歸」等詞句,更是耳熟能詳。

進一步言,有多少人在深夜或破曉時分,從酒店或夜店出來,不是走路歪歪扭扭,就是不醒人事、被人「抬屍」。這一切都是「酒」造成的結果。

有道是「小酌助興,大飲傷身」。而要如何才能在勸酒、逼酒、灌酒的文化中「全身而退」?這裡介紹的是一帖以「葛花」為主的偏方,我服用後發現對「增加酒量」、「解酒」及「保肝」頗具效果,因此特於春節前夕,提供給讀者參考。

這帖偏方首見於元代李東垣「脾胃論」一書。其用材為:木香三克,人參、豬苓、白茯苓、白朮、神曲、澤瀉、白豆蔻各九克,青皮、砂仁、橘皮、干姜各六克,葛花十五克,共研為細末,每次九克,以白水調服,或作湯劑水煎服。

此方於飲酒前服用,可起保護及提高酒量之效;於酒中服之,可收迅速化解酒精之功;於飲後服之,可收保肝護胃之效。至若取用上述藥材不便,也可單純以葛花煎服,亦能產生相當之效果。

 

指沾鹽巴在牙齦按摩強牙周

 

台灣新生報

曾在電視影集上看到,美國人在挑選黑奴時,首看他的牙齒;牙齒健康,人就健康;反之,一個人的牙齒如果不好,他的身體一定也好不到那裡。可見牙齒對一個人健康的影響,大矣哉。

而在所有的牙病裡面,又首推牙周病最為可怕。因為牙周病一但形成,很可能會整排鬆動、整排失去咀嚼的功能,而且連「搶救」的機會都很困難。

我自幼生長在鄉下,由於家裡對口腔衛生的知識極為缺乏,因此長大後,擁有的就是一口爛嘴,所謂的蛀牙、補牙、拔牙……樣樣都來,尤有勝者,僅存的牙齒也因牙周病而鬆動,以致詛嚼困難。

來北謀生後,知道牙齒保健的重要,乃到台大醫院作了一次澈底的檢查,發現牙周病極為嚴重。醫師在評估後,決定進行「搶救」,也就是將我的牙床全部剖開掀起,然後加以刨刮乾淨,再予縫合。如此,雖然無法恢復原齒的健康,卻也能發揮所有的咀嚼的功能。

經過這次的教訓,我對牙周病格外的注意,不但遵照醫囑,每天早晚澈底刷牙(用正確的方式刷牙)、三餐飯後漱口、每半年去牙科洗牙一次,而且還每周加洗二次鹽巴。

所謂用鹽巴刷牙,也就是用手指沾上鹽巴後,在牙齒、牙齦及牙床上擦拭、按摩。由於鹹度會讓人不適,因此初期一定要忍耐,並持之以恆。用鹽巴治牙周病,可謂是一項傳統的良方。

從開始加洗鹽巴後,我不再患牙周病了。(啟天)

米湯煮豬肝、紅菜 治貧血

 

台灣新生報

幾度到捐血中心去捐血,但都被打了回票,原因是「貧血」。

我的個子又高又大,平時營養也不虞匱乏,怎麼會貧血?

據醫師表示,貧血的種類繁多,包括失血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續發性貧血……等,不一而足;其中,又以女性較多,尤其是月事中大量失血的婦女。也就是說,造成貧血的原因包括失血(如大腸癌失血、創傷失血等),以及飲食中缺少鐵、維他命B12,或飲食中雖有這些原素,但胃腸無法吸收所致。

貧血最常見的症狀包括:臉色蒼白、頭暈眼花、疲勞無力、心跳失常、呼吸急促,尤其是蹲下去站起來時,經常會眼冒金星。一個人如果罹患貧血而不妥善診治,除會引起上述徵狀外,也會因心臟問題造成危險。

我罹患貧血的時間很長,主要的病症是暈眩。為了治療貧血,我請教了許多專家,有人教我吃維他命B12,有人教我多吃動物內臟,也有人開了偏方給我,最後我是靠豬肝和紅菜(也就是所謂的「紅鳳菜」)治好了貧血。

做法及吃法為:用稀飯煮成米湯兩碗,將一把紅菜洗淨後切成細片置於其中,再放入數片豬干,於鍋中煮成一碗時,將肝、菜及湯汁同時吃完。每日一次,半月即可見效。

當然,豬肝也可換成雞肝、鴨肝或牛肝等,可依各人嗜好替換,也可因年齡大小增減。

乳香、沒藥、萆麻子仁… 貼敷治鎖口疔

 

 

台灣新生報

 

 

今天是「世界末日」?近日,不少媒體拿馬雅年曆在探討這個問題。不管十二月廿一日是不是真的是世界末日,但,十二月廿一日是今年的「冬至」,卻是不折不扣的事實。

冬至一到,春天不遠;冬至可謂是一陽之始;冬至之後,草木開始抽出嫩芽枝葉,人也開始排出冬天積存的毒素,以適應新的節氣;這時,體質較差的人,往往會因毒素排不掉而造成疾病,其中又以疔瘡為然。所謂疔瘡,就是在身體的任何部位,突然發生局部紅腫、疼痛,並由小而大,痛苦逐漸增劇;有人因發炎出膿後,將疔頭擠破,造成惡寒紅腫,極為危險。

疔瘡有很多種,危險性也因部位而異;患部在人中叫人中疔;患部在嘴丫叫鎖口疔;患部在眉毛間叫眉毛疔;患部在頸後正中叫對口疔;患部在嘴唇與人中處叫反唇疔。不管是什麼疔,均不宜將疔頭擠破,否則即會因感染而發炎腫脹,造成危險。

我曾罹患毒性最兇猛的鎖口疔,幸經母親以一劑偏方治好。此方用材為:乳香、沒藥、萆麻子(去皮、用仁),加上一點飯粒,搗爛成泥,貼敷患處,只須一天,便可腫消熱退;再敷一、二日,即可痊癒,非常有效如有人罹患疔瘡者,不妨一試。

 

艾草加老薑水煎當茶喝治頭痛

 

台灣新生報

十五天前,天冷。為了趕赴屏東參加二姑喪禮,我搭乘國光號夜車南下,或許是因為連夜未睡,也或許是因為天氣太泠,抵達屏東後,我開始頭痛。原以為只是感冒,休息幾天就會好了;但不然,頭痛竟一直延續下來。

我頭痛的情況,起先是後腦勺痛。那是一種又重、又有壓迫感的痛。不是整天都痛,而是突然間就會發作起來的痛。我抹了萬金油,加上熱敷、休息,希望能改善疼痛,但,痛感依舊,而且持續數日;之後,發現頭邊也會痛,懷疑是所謂的「偏頭痛」。

由於我一向反對吃藥(除非已到非不得已的程度),因此拒絕妻為我買回來的止痛藥。但為了解決頭痛的問題,我開始翻閱有關頭痛方面的書籍,發現頸椎病變,也會造成頭痛,心想:如果是頸椎病變引起了頭痛,問題就大了。

我決定先以偏頭痛的方式治療,如果無效,再到醫院去看骨科。我看了許多治療偏頭痛的偏方,最後選定一種較為方便的方子服用,沒想三天後,頭痛問題竟然解決了,因此急忙想將此一偏方告訴貴報讀者。

這帖偏方用材為:艾草加老薑。份量及做法為:生艾草三斤(如乾品則取一斤即可)、老薑半斤。洗淨後,分別切段及切片,置於鍋中,以十五碗水煎成六碗,當茶喝。每天一帖,三天可癒。

 

肩頸痠痛 順斜方肌刮痧

 

 

台灣新生報

 

 

有些人長時間使用智慧型手機、電腦而引起肩頸痠痛,這類患者若刮痧方式錯誤,情況可能越弄越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師劉佳祐表示,刮痧功能之一在於放鬆肌肉。不過有人刮痧刮到發炎、破皮,認為這樣做才有效,事實上,身體肌肉、皮膚組織一感覺到疼痛,反而越會縮起來,肌肉也越加僵硬,不但增加發炎、感染等風險,且會引起肌肉收縮,對改善肩頸痠痛沒有什麼幫助。

劉佳祐醫師建議,肩頸痠痛患者可以順著斜方肌做刮痧,從頸後朝兩側肩膀做刮痧,或從頸部朝背部膀胱經方向刮痧,幫助氣血運行,有助放鬆肌肉,減緩不適。

另外,長時間使用智慧型手機、電腦、長時間久坐不動,很容易讓脊椎側彎、脊椎骨刺等問題更為嚴重,且脊椎也很容易退化。尤其最近氣候變得比較冷,肌肉更容易僵硬、不適。天氣一冷,因肌肉壓迫,加重血管負擔,也容易讓血液循環不順暢,進而增加中風風險。

劉佳祐醫師叮嚀,如果肌肉已經發炎,甚至出現疼痛、紅腫等症狀,最好就不要再吃麻辣鍋、薑母鴨等食物,以免發炎症狀加劇。

劉佳祐醫師也提醒,部分肩頸痠痛患者喜歡轉脖子,有的人還喜歡把脖子骨頭轉到有聲音,這種行為容易讓骨頭排列參差不齊,很容易受傷。如果想要頸部繞圈,動作越慢越好,動作不宜過猛、過急。假設頸部往後仰,一個動作最好維持三到五秒不動,再慢慢回復正常動作,才會有伸展效果。

 

 

斜肩需趁骨骼還有可塑性時診治

 

台灣新生報

斜肩指的是一肩偏高,另一肩卻偏低的情形。物理治療師鄧奕廷表示,因為小朋友在國中、國小等成長階段,常常會因為後天姿勢性問題,以致於造成肩膀歪掉的情形,很多家長也都擔心小朋友的肩膀就這樣歪掉了,建議趁子女的骨骼還有一些可塑性的時候進行診治。

造成斜肩的原因是經常單肩負荷重物,使脊柱輕度側彎,或跟遺傳有關,未即時矯正可能會影響到同側胸肌及心臟健康。

物理治療師指出,父母可以先在家中觀察小朋友的平常姿勢是否有歪一邊的情形,尤其是肩膀是否一高一低,肩胛骨是否一邊有特別突出的情況,可先做一些簡單的自我檢測,如果發現有明顯背傾斜的情形,最好即早到醫院進行檢測。

鄧奕廷表示,有斜肩情況的人可多做以上矯正運動來改善──民眾在家裡可躺在對折後的枕頭上,然後將脊椎側彎的凹面在上,如果凹面在左側的話,左手和左腳盡量伸展,至少維持十秒鐘,要注意讓身體必須呈現一直線,也不能彎曲傾斜。

側躺在床面上,右側在下方,左手盡量往頭的方向盡量伸展,這個動作持續時間加長一些,可維持一、兩分鐘以上,做好休息一下再繼續;趴跪後做類似膜拜的動作,然後用雙手向右盡量伸展左側的軀幹,每次動作至少維持十秒鐘以上。

身體側對著門框,然後讓雙手抓著門框邊緣處,左手在上,讓身體向左側施力,並維持至少十秒鐘以上,藉由身體力量來伸展左側軀幹的肌肉,藉此來達到矯正脊椎的效果。民眾必須持之以恆做矯正運動,這樣才能改善脊椎側彎,讓斜肩恢復原狀。

 

心理失衡可能導致長期耳鳴 卻常被忽略

 

台灣新生報

你知道心理失衡可能導致長期耳鳴嗎?身心科醫師陳嬿伊表示,現代人容易有耳鳴困擾,一般民眾對於此症狀解決方式,通常求診耳鼻喉科,往往忽略可能是心理層面問題所致,醫師提醒民眾勿針對單一症狀治療,如果輕忽可能嚴重者會演變為長期慢性的問題。

針對案例,輕熟女林小姐,持續兩年受耳鳴所苦,聲音有如機器故障聲、蟬叫聲等,狀況時好時壞,失眠或壓力大時耳鳴情況更嚴重。求診相關科別都不見好轉,最後因睡眠困擾到身心科求診,才間接找到病因,原來長達兩年的耳鳴症狀是心理失衡所導致!

陳醫師說明,造成耳鳴的原因主要有兩種,首先考慮的是器質性,與身體器官相關問題:如耳朵結構受損、聽神經異常等器官上的生理問題,通常至耳鼻喉科就診治療可改善;另一種是心因性,即為心理層面問題,排除器質性原因導致的耳鳴;當患者抱怨睡眠品質差、心情感到煩躁或來自家庭生活壓力等問題,患者耳鳴症狀就更加嚴重。

一般人在壓力負荷過大時,身心狀態的平衡容易受影響,一旦失衡,除了耳鳴之外,也可能造成免疫力下降,容易產生感冒、頭暈、肩頸僵硬、腰酸背痛等身體不適狀況。因身心狀況失調所引起的身體問題,除了症狀治療外,最重要是找出身心失調的原因進一步改善。

民眾如有長期耳鳴問題又找不出病因,醫師建議前往身心科與醫師諮詢討論,釐清是否為心理問題所導致,千萬別輕忽,並配合部分行為習慣及生活型態的改變,將心理造成的身體不適症狀降到最低。

冰醋酸能治香港腳 對付紅癬嘛有效

 

台灣新生報

我曾用冰醋酸治癒過香港腳,但從沒想到冰醋酸也能治療紅癬。分析起來,紅癬與香港腳的病菌應屬同一類,因此冰醋酸發揮了效果。

大約半年前,我與妻利用年資休假,開著車子作了一次環島之旅。為了省錢,大多選擇汽車旅館或民宿過夜,也不知那家旅館環境衛生沒作好,回台北之後,我與妻同時染上了紅癬。

所謂紅癬,主要是長在後頸部及頭皮裡,先是一顆紅小粒,之後慢慢擴大為數粒,由於奇癢無比,忍不住用手去抓,或許因此受到感染,病情逐漸漫延到臉部,這時,問題已不是止癢而已,並且已妨害到美觀了。

我從藥箱裡找出一瓶藥膏,與妻開始塗沫,但效果並不明顯。之後,在奇癢無比、忍無可忍時,腦中突然閃出一個想法:這種紅癬的癢與香港腳的癢很相像,都是越抓越癢、越癢越抓,而且非抓到破皮不能自己。

我突然想到上次用冰醋酸治療香港腳的經過,並從藥箱裡找出剩餘的半瓶。與妻同時塗抹,詎料,第二天即改善很多,又過二天,病情即已痊癒。

針對這種細菌感染的疾病,我深感對症下藥太重要了。而經過這次的經驗,我進一步認識到:冰醋酸不但可治香港腳,而且也能治癬。

疝氣不是大毛病? 腸子卡住要人命

 

台灣新生報

很多人都認為疝氣不是大毛病,但衛教師黃于軒表示,疝氣可能對身體造成一些傷害,如疝氣忽然變大或沒辦法縮回腹內的時候,患者會覺得激烈疼痛,若部份腸子被卡住甚至可能會威脅生命,必須馬上動手術。

人體的器官都有一定位置,有些器官可能會出現少許移動,但一般都會在一定的範圍內,不太會對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若某個或某些器官不小心移位到不應該出現的位置時,很可能就卡在那裡,結果就造成疝氣。

衛教師指出,最常見的應屬於腹部疝氣,根據統計顯示,發生率約為百分之三至四左右,尤其是以小朋友、老人家等族群居多數,如果以性別來觀察,男性的比例多於女性。腹部疝氣通常以腹股溝疝氣、股疝氣較常見。

垂頭喪氣 腦下垂體長瘤

 

台灣新生報

 

一名五十三歲男子因自覺陽萎性無能,至署立豐原醫院泌尿科門診求治,抽血檢查發現由腦下垂體分泌的泌乳激素偏高,轉由神經外科顏俊銘醫師診治,腦部核磁共振發現腦下垂體腫瘤,經鼻腔蝶骨竇到腦下垂體窩摘除的微創顯微手術治療,手術後順利出院,現在號稱一夜七次郎。沒想到性無能竟是腦袋瓜出了問題。

豐原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顏俊銘表示,腦下垂體腫瘤會壓迫到視神經、腦組織或正常的腦下垂體,因而產生視力模糊、視野缺損或視乳突水腫等臨床症狀,另外也可能因為腫瘤造成內分泌機能失調產生一些病症,泌乳激素過高導致的陽痿即為其中之一。

顏俊銘醫師說,中年以上男性常見性無能問題,原因有很多,包括性器官器質性問題、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心因性因素等等,當然腦瘤也佔有一定的比率。最常見造成性無能的腦瘤為長在腦下垂體的腫瘤,特別是泌乳激素瘤,常見症狀有頭痛、頭暈、視力模糊、不孕症等,女性還會造成月經失調,男性則導致性無能。

服水煎含羞草根 可治腎臟病

 

台灣新生報

為迎接媳婦入門,特把書房也作了整理。就在搬動書櫃過程中,一張泛黃的手寫單突然從紀事本上掉了出來,那正是父親留給我而我已翻箱倒櫃找了幾年的一張偏方──治療腎臟病的良方。

我之所以一直找這張偏方,是有感於台灣罹患腎臟病的人太多了、洗腎的人也太多了。而台灣新生報正好有「疑難雜症治癒談」這個專欄,如能藉此把這帖良方公之於世,或許能幫助幾個腎病患。

據父親告訴我,我小時候曾患過一場腎臟病。病症是發燒37到39度左右,但幾天後就慢慢降溫,並恢復正常。此一期間,小便較少,且帶赤色;之後則食量減少、精神萎靡,且日漸消廋,經醫師檢查的結果,發現小便裡含有大量的蛋白質以及白血球等成份,斷定是腎臟病。

由於當時家境清寒,實無力支應醫院的龐大醫療費用,正陷入愁雲慘霧時,有人拿了一張方子建議父親給我試用,沒想竟解決了父親的大難題,也將我的腎臟病治好了。

據父親表示,此方用材為寒羞草的根(閩南語叫「見笑草」);做法:將含羞草根挖出(越老越好),切成小段(約五、六兩)置於大碗公中,再加水四大碗,放在飯鍋內以文火煎至一玻璃杯(此時藥液已成暗紫色),於一日內分三、四次喝完;每日一杯,約一、二星期後即可痊癒。但在服用期間應忌食蛋、黃豆、花生及肉類(精肉可吃少許),且任何食物都不可放鹽。

找到這張偏方,寫完這篇稿子,算完成了我許久以來一樁心事。

臉紅四肢黑 恐罹混合性結締組織疾病

 

台灣新生報

 

 

署立豐原醫院發現一起少見的免疫風濕疾病,現年35歲的蘇姓女子,日前因呼吸急促、意識改變及低血糖等症狀至署立豐原醫院就診,住院期間病人臉頰潮紅、四肢腫脹且末稍呈紫黑色、手臂皮膚硬皮樣變化及間質性肺病,其母親對疾病不明感到焦慮,院方啟動整合照護機制,由免疫風濕科胡宗慶主任安排進一步檢查,診斷為混合性結締組織疾病,是免疫風濕性疾病一種,經配合藥物治療後症狀改善,康復出院。

胡宗慶主任指出,混合性結締組織(mixed connetive tissue disease,MCTD),為一種自體免疫疾病,臨床症狀可能與紅斑性狼瘡、硬皮症、多發性肌炎或類風濕性關節炎三種疾病之症狀類似,其可影響全身的結締組織,且血清學檢查的特性是具有U1-RNP的抗體,在臨床研究顯示其發病率以女性居多(佔70%),常於三、四十歲發病,但原因不詳,少有家族性遺傳。

蘇母表示,女兒本身有智能不足、高血壓、甲狀腺功能低下及糖尿病等病史,卻未規則控制,此次因呼吸急促、低血糖等症狀住院,後又因胸悶、呼吸困難轉入加護病房,X光顯示有肋膜積水,所幸,院方啟動醫療團隊整合機制,在瞭解疾病、治療方式及居家保健後,可以安心返家。

胡宗慶說,MCTD臨床表現約有三分之二的病人有皮膚損傷,85%的患者有雷諾氏現象,即手指、足趾末端呈現黑紫色。80%有手及手指腫脹呈臘腸狀,皮膚變厚或硬皮樣的變化,此外亦可能有瀰漫性血管炎,眼瞼下有紫丁香樣變色及指甲周圍、臉部有毛細血管擴張,部分病人有皮膚侷限性色素減退或色素沉著。75%患者有類似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節病變,近端肌肉常有壓痛,且大多數病人之肌電圖檢查不正常。肺部病變於臨床也常見。

確診後,有的維持發病症狀,有的增加其它表徵,成為更多症狀的混合型結締組織疾病。在治療方面,一般會視情況給予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免疫抑制劑或類固醇等合併治療藥物,總括來說,三分之二的病人對於藥物治療都有良好成效。

胡主任叮嚀,在自我照顧方面,患者皮膚易呈現臘腸樣緊繃及雷諾氏現象,居家照護宜注意保暖及受傷,如需碰觸冰冷物品,可加戴手套或調整水溫,病人末梢感覺較差,在使用暖暖包、電毯、熱水袋等更應小心謹慎以避免燙傷。

早上起床時易出現全身關節肌肉疼痛及活動受限的症狀,在活動半小時後可緩解,建議可局部熱敷,並輔以軟身活動,如:握拳、轉動手腳關節等幫助放鬆。若有吞嚥困難時,建議吃軟質溫和的食物,以八分飽為主,進食時採直立或半坐臥,進食後30分鐘至1小時不可立即平躺,以免食物逆流引起燒灼感。

 

 

夜晚尿不停!夜間多尿症有得醫

 

優活健康資訊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8歲李先生,已有攝護腺肥大數年,排尿無力的情形在手術後有明顯改善,但每晚要起床如廁4-5次的情況,仍嚴重。搞得焦慮又失眠,經檢查後發現李先生是患了「夜間多尿症」。對此,醫泌尿科師表示,需治療其本身內、外科疾病,配合飲水習慣的改變,藥物要有醫師醫囑才可服用,則夜間頻尿的狀況多能改善。

 

泌尿科主任洪峻澤說,在了解李先生的病情及病史後,建議他作排尿日記,確實記錄每次排尿的時間和尿量。發現李先生夜間尿量(1990㏄)竟占全天尿量(3025㏄)的64%,這種情況稱為「夜間多尿症」。因為李先生並無心臟、肝臟或腎臟疾病,此夜間多尿症可能是喝水太多及老人夜間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簡稱ADH)分泌不足所造成。

 

洪峻澤說明,「夜尿症」是指每天晚上如廁的次數2次以上。「夜間多尿症」就是指夜間尿量占全天尿量的1/3以上,即使晚間已刻意減少水分的補充,依然經常夜尿。

 

洪峻澤指出,夜尿症的原因有三大類:一是膀胱容積減少,像是膀胱過動症、攝護腺肥大等,因為膀胱容積減少,貯尿不多就必須如廁,這類病患多同時白天也有頻尿症狀。二是「夜間多尿症」,多因體內水分鬱積,在夜晚時才從尿液排出,形成「夜間多尿」症狀,許多內科慢性疾病,像是心衰竭、肝硬化、蛋白尿腎病、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下肢水腫等,都會有夜間多尿的症狀。

 

此外,晚上喝水太多,尤其是茶、咖啡、酒精等利尿性飲料;糖尿病控制不好;或是老人夜間抗利尿激素(ADH)不足,無法濃縮尿液,也是造成夜間多尿的常見原因。另外,失眠睡不著也會一直起床夜尿。三則是混合型。

 

大多數的夜尿症都是由多種病因造成。所以治療夜尿症要找出各種病因、多頭並進;除了先治療上述各種疾病,若經醫師醫囑,可在傍晚服用利尿劑,在睡前先將尿液排出,可減少夜間多尿的症狀,缺點是可能電解質失衡;若確定是ADH不足,可於睡前口服藥物但此藥物會使水份囤積體內,增加心臟負擔,可能會引起氣喘、心肌梗塞、心衰竭…等,所以有鬱血性心臟病、肝硬化、腎功能不全、慢性阻塞肺病…等的人不能使用,也一定要經醫師診斷並遵照醫囑使用。

 

此外,喝水的習慣也必需調整:在晚餐後儘量少喝水,包括水果、牛乳、飲品,更禁止茶、咖啡或酒精等利尿性飲料。洪峻澤提醒,老人夜間多尿,記錄排尿日記就能診斷,大多是多重因素造成。老人常見的前列腺肥大手術只能使排尿通暢,對夜間多尿則幫助有限。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尿多也是病!一夜5次郎 男子夜尿症天天抱著馬桶睡

 

 

NOWnews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明明沒喝多少水,夜間卻勤跑廁所,當心是一種病症!門診就有一名男子,每天晚上都要起床夜尿高達4、5次,幾乎是「抱著馬桶睡」,尿到怕了,晚餐後不但儘量不喝水,聽說會利尿的茶、咖啡和酒更是一滴都不敢碰,半夜還是那麼多尿,搞到焦慮又失眠。泌尿科醫師提醒,一晚跑廁所2次以上,就有可能是「夜尿症」。

接受醫師建議,詳細記錄每次排尿的時間和尿量,這一名78歲的老先生才發現,自己夜間尿量居然高達1990cc,幾乎是市售最大2000cc的保特瓶飲料容量,也佔了全天尿量的64%。

台北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洪峻澤表示,這種情況就稱為「夜間多尿症」,因為老先生並無心臟、肝臟或腎臟疾病,攝護腺肥大排尿無力的情形,也在手術後明顯改善,因此,原因可能是喝水太多及老人夜間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所造成。

每天晚上如廁的次數超過2次以上、夜間尿量占全天尿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洪峻澤說,就是「夜尿症」,有這類困擾的人,即使晚間刻意減少補充水分,依然經常夜尿,只能透過記錄「排尿日記」來了解每日排尿狀況診斷。

夜尿症的原因可分三大類,包括膀胱容積減少,像是膀胱過動症、攝護腺肥等,因為膀胱容積減少,貯尿不多就必須跑廁所,白天同時也會有頻尿症狀;至於夜間多尿症,則多因體內水分蓄積,在夜晚時才從尿液排出,像心衰竭、肝硬化、腎病、下肢水腫等慢性疾病,都有夜間多尿症狀。

洪峻澤指出,晚上水喝太多,尤其是茶、咖啡、酒精等利尿性飲料;糖尿病控制不良或是老人夜間抗利尿激素不足,無法濃縮尿液,也是造成夜間多尿的常見原因,失眠睡不著也會一直起床夜尿。

洪峻澤表示,抗利尿激素主要功用是促進腎臟的水份再吸收,濃縮尿液,如果分泌減少,腎對水的吸收減少,尿量就會增多,正常分泌應是白天尿多、晚上尿少,但隨著年紀增長,老人夜間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就會加重夜間多尿症狀。

治療夜尿症,可在醫師診斷下,使用利尿劑等藥物,在睡前先將尿液排出,減少夜尿,此外,喝水的習慣也必須調整,在晚餐後儘量少喝水,包括水果、牛奶、飲料等,更禁止茶、咖啡或酒精等利尿性飲料。

洪峻澤提醒,老人夜間多尿,記錄排尿日記就能診斷,大多是多重因素造成,老人常見的攝護腺肥大手術只能使排尿通暢,對夜間多尿則幫助有限。

 

脾胃濕熱內生 誘發唇瘡

 

台灣新生報

 

當嘴唇生瘡時,患處常出現搔癢、灼熱,然後長出一撮小水泡。中醫師彭憶雯表示,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中醫認為,嘴唇生瘡多半為唇瘡所致,好發於嘴角、唇緣、臉頰、鼻孔周圍等地方,當水泡破裂後,就會變成為形狀不等的潰瘍。

彭醫師指出,中醫認為,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四白,且足陽明胃經挾口環唇,因此,唇瘡跟人的脾胃有關,病因在於脾胃濕熱內生,可能患者愛吃辛辣厚味類食物,加上風熱外襲,以致於引起濕熱循經上行,到唇部後就化腐生瘡。若脾氣虛弱又外感燥熱外邪、溫熱病後又傷陰化燥,也可能誘發唇瘡。

彭醫師進一步指出,其實唇瘡不一定會馬上發作,通常會在人體抵抗力變弱時才會病發。有時候唇瘡會伴隨感冒等發熱性疾病出現,所以又稱熱瘡、熱氣瘡。簡單來說,當人體免疫力低下或精神過度疲勞時,唇瘡就容易反覆發作。

中醫治療唇瘡需辨別虛實,實為風火濕熱,虛為陰虛血燥,原則上,可從脾胃論治,實症宜疏風、清熱解毒,虛症宜祛風、養血潤燥。預防與調護方面,建議患者應避開菸酒、花椒、薑、蔥、蒜、辣椒、羊肉等食物,可多吃百合、苦瓜、木耳等食物,在保養唇部時,可用護唇油滋潤,平常應避免舔唇、咬唇等壞習慣。

 

 

 乳香、沒藥、萆麻子仁… 貼敷治鎖口疔

 

台灣新生報

冬至一到,春天不遠;冬至可謂是一陽之始;冬至之後,草木開始抽出嫩芽枝葉,人也開始排出冬天積存的毒素,以適應新的節氣;這時,體質較差的人,往往會因毒素排不掉而造成疾病,其中又以疔瘡為然。所謂疔瘡,就是在身體的任何部位,突然發生局部紅腫、疼痛,並由小而大,痛苦逐漸增劇;有人因發炎出膿後,將疔頭擠破,造成惡寒紅腫,極為危險。

疔瘡有很多種,危險性也因部位而異;患部在人中叫人中疔;患部在嘴丫叫鎖口疔;患部在眉毛間叫眉毛疔;患部在頸後正中叫對口疔;患部在嘴唇與人中處叫反唇疔。不管是什麼疔,均不宜將疔頭擠破,否則即會因感染而發炎腫脹,造成危險。

我曾罹患毒性最兇猛的鎖口疔,幸經母親以一劑偏方治好。此方用材為:乳香、沒藥、萆麻子(去皮、用仁),加上一點飯粒,搗爛成泥,貼敷患處,只須一天,便可腫消熱退;再敷一、二日,即可痊癒,非常有效如有人罹患疔瘡者,不妨一試。

 

內容來源 : 台灣新生報

 

 

咳嗽服抗生素 對成人無療效有害

  

台灣新生報

 

並非一有咳嗽症狀,就得馬上服用抗生素。瑞士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抗生素對多數成人咳嗽症狀沒有治療效果,除非出現肺炎症狀,否則不需要使用到抗生素,如果沒有肺炎跡象卻貿然使用萬博黴素等抗生素,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醫師常為咳嗽、支氣管炎患者開抗生素藥物,不過有些研究質疑這種做法沒什麼效果。瑞士研究人員以兩千多名成人咳嗽患者為研究對象,將這些人分成兩組,一組服用抗生素萬博黴素,另一組則使用安慰劑。

參與研究的民眾年齡都在十八歲以上,都有急性咳嗽症狀,症狀都沒有持續超過一個月,且也都沒有肺炎跡象。研究人員讓他們一天服用三次藥物,連續服用七天,研究人員發現,與使用安慰劑的患者相比,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復原狀況並沒有比較好,不但如此,患者更容易出現噁心、紅疹、腹瀉等藥物副作用。

研究指出,抗生素緩減咳嗽症狀、縮短生病時間的效果沒有比安慰劑來得好,代表抗生素無法有效減緩咳嗽症狀,也無法縮短病程。這項研究已於昨日發表於「刺胳針感染症」期刊。

研究人員菲利浦‧薛茲醫師強調,亂用抗生素可能造成嚴重腹瀉等副作用,也容易讓細菌產生多重抗藥性。

 

內容來源 : 台灣新生報

 

手麻誤為腕隧道症候群 其實是頸椎退化

 

中廣新聞網

 

 

手指麻、痛可不一定是腕隧道症候群!一名服裝打版師傅長期有雙手酸麻困擾,多次就醫調養都無效,甚至還接受了腕隧道症候群手術,但症狀仍然不見緩解,依然疼痛難耐,輾轉求醫才發現原來是頸椎退化壓迫神經所造成。對於平白挨刀,患者雖然無奈,但慶幸終於找到病因,可以對症下藥,讓身心可以不再飽受煎熬。

(龐清廉報導)

家住台南的許姓婦人,從事服裝打版工作數十年,工作需要長時間低頭,約從十年前開始,婦人感覺兩手會發麻,但她並不以為意,後來頸部也出現酸痛感,找中醫調理吃了兩年中藥,並曾到醫院求診、做復健,卻始終不見改善。

前年底,許姓婦人因為手酸麻到無法工作而決定好好休養與治療,但情況越來越嚴重,兩手酸麻到無法舉重物,洗大一點的碗盤時還會撐不著而摔碎,尤其,每天頻繁解尿十幾次,每次都要十幾分鐘,有時才上完又有尿意,真是苦不堪言。最後一度接受腕隧道症候群手術,但術後情況還是沒有改善,反而更加疼痛。

婦人日前到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求診,經詳細檢查才發現,原來不是腕隧道症候群,而是頸椎退化壓迫脊髓所造成,經接受頸椎手術治療後,手部疼痛的症狀已經消除。脊椎外科醫師簡瑞騰表示,一般腕隧道症候群主要為大拇指側幾根手指麻木、脹痛,大都出現在慣用手,但雙手同時出現的機率較少,許姓病患是頸椎第四五、五六與六七節退化,雖然只是輕微退化,但因為壓迫到敏感的交感神經,除了手麻痛外,連簡單的開水壺、扭毛巾,洗碗都做不好。

醫師強調,曾有相同症狀病人被認為是身心有問題,甚至因為症狀太痛苦而想自殺,但只要找到真正病因,經由頸椎的減壓融合固定手術,就能發揮治療效果,也不致於讓病患白挨一刀,身心還得倍受煎熬。

 

內容來源 : 中廣新聞網

 

 

少年得老人病 急發動脈痙攣

 

台灣新生報

 

心血管疾病不是老年人的專利,一名15歲的廖姓少年沒有家族史也不抽菸、不喝酒,左側冠狀動脈血管痙攣卻突然發作。

台中童綜合醫院小兒科醫師高崇智指出,這名15歲的廖姓少年,因胸痛、噁心、頭痛、想吐、全身不舒服,在家長的陪同下到醫院求診,經檢查後確認是左側冠狀動脈血管痙攣。醫師經過心導管給予藥物,幫助冠狀動脈擴張,再持續讓少年服用硝酸甘油藥物,症狀終於慢慢解除。

醫師指出,冠狀動脈血管痙攣病人多好發於成年人,這名少年只有15歲,不抽菸不喝酒也沒有家族史,也無其他心血管疾病,急性發病實屬罕見。

醫師表示,兒少年雖非常見心肌梗塞之危險族群,但若發生急劇胸痛、心絞痛、胸悶等情況,都應早點就醫檢查,避免心肌受損,如果嚴重持續的痙攣,恐有致命危險。

【中央社台北18日電】人類長久以來不斷尋求長生不老的方法,「人類基因解碼」節目將帶領觀眾一探DNA的未解之謎。

根據聯合國統計,到2050年預計世界老年人口將達20億,占總地球人口22%,面對龐大的老年商機,科技研究焦點也朝向對抗老化的去氧核醣核酸(DNA)技術。

自從2001年基因圖譜解密後,各國科學家皆投入大量心力,研究如何有效從基因根源對抗衰老,運用基因晶片追蹤在熱量限制下老化的改變,科學家辨識出掌控老化的青春基因群組,透過適度操作重新設定此基因群組的活動力或與老化相關的基因表徵,使樣貌得以盡量維持年輕。

一項為期20年之久的猴子動物實驗中,沒有任何飲食控制的猴子有50%存活下來,攝取相同食物,但熱量減少30%的猴子存活率則高達80%。

DNA技術正在建構一個基因世界,能讓人類活得更加健康,並在尋找青春之泉的老化研究上有進一步的發展,DNA基因組成的全面觀點,將在22日晚間8時的Discovery頻道「人類基因解碼」節目中播出。

 

內容來源 : 台灣新生報

 

多吃桂圓、睡前小酌一杯 治癒盜汗

 

 

台灣新生報

 

 

 

已忘記從什麼時候開始,夜裡睡眠常常盜汗。經常於半夜醒來,發現被褥枕頭盡濕,除須更換乾燥被褥外,睡眠也常因此受到影響。

夜裡盜汗,俗稱冷汗,主要是因血氣虧虛所致。為此,乃聽長輩之言,購洋參、高麗參等滋補;之後,又以四物燉雞加強之。盜汗之情雖有起色,但也只能痊癒於一時,不久又復發。為此我斷斷續續被盜汗折騰了一年多。

某日,與幾位前輩閒聊,述及盜汗問題,有人主張多食桂圓以治之;有人建議每夜睡前飲酒一小杯,以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由於倡者均曰有切身經驗,乃捨昂貴且無法盡效之人參而就之,並採雙管齊下療法,也就是平日多食桂圓,夜裡則小酌一杯,詎料,二三個月後,盜汗盡消;再歷半年,亦未再發,直覺認為此病已除,因而敢撰此稿以供參考。

此次以桂圓及酒治癒盜汗,特有所感:治病並不需用昂貴藥材,而在於能「對症」就好。

 

內容來源 : 台灣新生報

 

 

自閉症靠學習行為 以實物理解獲知識

 
 
台灣新生報
 
 
 

 

對於自閉症類群疾患,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陳政雄表示,家長只要能早期發現,積極針對缺陷行為早期介入,便能促進正常發展。

精神科醫師陳政雄說,自閉症類群疾患可以透過學習避免與消除固定僵化及不合宜行為;也能切合年齡,透過實物幫助理解和獲得有用知識;同時需要依能力循序漸進教導,學習理解社會情境,教導合宜的社會互動,透過輔導能夠學習辨識他人情緒,合宜情緒表達。

醫師指出,自閉症類群疾患的孩童因腦部發展因素,導致社交互動缺損、溝通缺損、和侷限重複行為及興趣。其核心缺陷從小就存在,但行為表現會因症狀嚴重程度、認知能力、年齡發展等不同,而呈現極大變異。

在社交互動缺隕的層面,醫師進一步指出,可能是完全不理會他人,或是不合宜的社交行為、對別人的社會情緒反應分辨能力不足、缺乏對他人情緒作反應、缺乏依據社交內容調整行為的能力等。

溝通缺損的層面,可能是完全無語言能力,或是奇異聲調、不合宜的言語表達、缺乏會話交談的交互性等。侷限重複行為及興趣的層面,可能是重複不變的動作、日常生活僵化的常規、特定的興趣,或是排斥改變等。

自閉症造成原因,目前還處於假設階段沒有定論,所以沒有絕對的治療方式與效果。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潘嘉和表示,自閉症的成因可能是因為遺傳、基因突變、母親懷孕時感染、以及腦部病變等,但是沒有確定是哪一種,所以目前還是以行為治療為主,並且療程通常二至三年後,才能漸漸改變行為,讓自閉症兒童慢慢融入人群。

潘嘉和補充,自閉症治療所需要的時間很長,最主要以心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與特教治療等,自閉症是個很通泛的病名,但是每個病童的病徵都不竟相同,所以必須依照個人情況,來調整治療的方式,當病童有高頻率尖叫、完全無法溝通、甚至傷害自己,才會使用神經調節藥物,讓病童的行為受到控制。

潘嘉和強調,自閉症還無法真正治癒,但是早期治療,更有機會讓症狀改善,若是家長發現家中小孩,二、三歲時還不太會講話,也不太叫人,無法說出完整句子,並且不太與人互動,最親近的父母,也保持相當大的距離,並且喜好與一般小孩不同,會莫名沒有理由的喜好一項東西,譬如突然喜歡電風扇且著迷,沒有特別理由,這時家長就必須帶小孩致兒童精神科就診。

但是潘嘉和也說,雖然越早治療,越容易讓自閉症兒童往後融入人群,但是不同的人,同樣的治療時間,能夠改善的情況也都不一定,只能說越早治療,越有機會改善,但是沒有治療,自閉症患者很可能無法融入社會,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會讓他人很有多誤解,不論身心都可能都會有影響。

 

動作緩慢、雙手顫抖  非全為巴氏症

 

 
 
台灣新生報
 
 
 

台南市立醫院王旌祖醫師表示,巴金森症有休息狀態下的手抖、四肢僵硬、身體前屈,以及動作緩慢、失去身體平衡反射、或身體突然僵住,至少必須有其中的二項症狀,且有一項必須是休息狀態下的抖或動作緩慢才有可疑,並非動作緩慢、雙手顫抖就一定是巴金森症,民眾發現症狀應及早就醫鑑別診斷,以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延緩神經退化。

王旌祖舉病例指出,一名40歲女子近幾個月發現雙手顫抖,拿東西時更明顯,也有體重減輕,且最近常會有心悸,情緒焦慮容易緊張,害怕得了巴金森病,所以前來神經內科就醫,經診斷為甲狀腺機能亢進,並不是帕金森病,經轉介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治療後已經痊癒。

另名舉步維艱的70歲老翁,本來有關節的老毛病,走路比較慢,但在這幾個月內走路情形更差了。此外,還有記憶力變差跟尿褲子等症狀,經檢查後發現是常壓性水腦,轉介神經外科手術後,獲得戲劇性的改善。

王旌祖說,有些病有類似巴金森症狀,如一些腸胃蠕動促進劑藥物造成,常壓性水腦、腦炎後造成的後遺症、副甲狀腺異常、錳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的後遺症、腦外傷/腦腫瘤/腦中風的後遺症,或合併其它症狀的一些退化的病也會,如皮質基底核退化病、多系統萎縮病、漸進式動眼核上麻痺病等等,所以類似巴金森病的症狀有非常多的原因。

王旌祖指出,原發的帕金森病約占80%,平均年齡約55歲,發病範圍從20至80歲,較常發生在男性,男女比為三比二,盛行率是十萬之一六○。

治療上有許多種不同機轉類型的藥物可以選用、改善症狀,醫師依病人的年齡、身體狀況、就診時的嚴重度、有無合併其他非動作障礙方面的問題等多種考量因素來處方或調整藥物。外科手術的部分,最近常被討論的是深腦刺激器的植入手術,雖然費用不便宜,不過經過適當篩選,某些藥物控制調整上有困難的病人,在開完刀後症狀會有很明顯的改善。

王旌祖醫師強調,此症是需要長期抗戰的病,在生活型態上可能都會面臨許多轉變,所以有類似的症狀的人須及早就醫診斷,作詳細完善的評估檢查,確診後長期門診追蹤、紀錄、調藥,才能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

 

 

 

低頭族長期下背痛 當心僵直性脊椎炎

 

 

中廣新聞網
 
 
 

 

年輕人人手一機、長期間同一姿勢固定不動,小心久了會造成「僵直性脊椎炎」。醫師指出,「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20歲到30歲的年輕人,男女比是三比一,如果放任不理或延遲診斷,恐怕會造成肌肉變型、萎縮、關節沾黏、駝背、進而可能導致失能提. 醒民眾如果有長期的下背痛長達三個月,應及早尋求醫師診斷。(吳霈蓁報導)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風濕免疫科醫師周昌德表示,「下背痛」是僵直性脊椎炎的典型症狀之一,下背痛分成「發炎性下背痛」和非發炎性的「物理性下背痛」,其中有八到九成的患者是屬於「物理性的下背痛」,造成的原因包括長期打電腦、玩手機姿勢不良、或是搬東西造成腰扭傷等。而另外有百分之五的患者是屬於發炎性的下背痛,也就是「僵直性脊椎炎」,僵直性脊椎炎是自體免疫疾病,導致持續性的慢性發炎,而且休息不動就會更加疼痛。

周昌德說:「物理性的下背痛通常都是工作、運動、姿勢不良久了會不舒服,而發炎性的下背痛正好相反,它是在休息以後,反而容易引起下背不舒服、容易僵硬。」

周昌德指出,物理性的下背痛如果放任不理,也沒有改變姿勢及壞習慣,長期下來也會變成僵直性脊椎炎,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如果不治療,久了之後會造成肌肉變型、萎縮、關節沾黏、駝背、進而可能導致失能,提醒民眾如果有長期的下背痛長達三個月以上,運動後症狀會改善,就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作祟,一定要尋求專科醫師及早接受診斷及治療。

 

 

 

下背痛超過3個月 醫師:應就醫

 
 

 

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郭庚儒台北報導】注意了!下背痛超過3個月、半夜腰背疼痛影響睡眠、腰背痛經運動後又不痛等,都是僵直性脊椎炎的預兆!醫師表示,只要下背痛持續3個月以上,就應盡速前往醫院做風濕免疫科診斷,以免造成關節脊椎骨變形,而駝背終身。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針對國內3千名大學生,進行「下背痛及僵直性脊椎炎認知調查」,結果發現,5成大學生有下背痛的經驗,其中有8%表示下背痛已持續3個月以上時間,但僅有1成大學生知道可至風濕免疫科就診。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風濕免疫科醫師周昌德指出,每100位下背痛患者中,有5位是僵直性脊椎炎,但許多人以為是單純長期坐姿或使用電腦等姿勢不良,以及運動傷害所引起,而尋求推拿、針灸、整脊等方式治療,卻仍無法改善疼痛感

周昌德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自體免疫疾病,導致持續性的慢性發炎,「休息不動會更加疼痛」,他提醒,只要下背痛持續3個月以上,運動後症狀會改善,就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應盡速至風濕免疫診斷。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蔡嘉哲理事長則說,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若不想失能,第一步應找對醫生積極治療,第二步則要多做運動。他呼籲,患者應多運動可幫助減輕疼痛,增加脊椎活動空間,避免關節沾黏、僵直惡化,建議可多做脊椎及背部往後伸展的動作。

另外,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將於12月16日上午6時,在台南成功大學舉辦第一屆風濕盃路跑活動,透過慢跑活動推廣關節炎觀念。

圖說: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風濕免疫科醫師周昌德建議,下背痛持續3個月以上,應盡速至風濕免疫診斷。(郭庚儒攝)

 

 

持續下背痛運動後改善當心僵直性脊椎炎

 
 

 

台灣新生報
 
 
 

 

根據調查,有5成大學生有下背痛的經驗,其中有8%表示下背痛已持續3個月以上時間,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風濕免疫科醫師周昌德昨(10)日表示,下背痛持續3個月以上,運動後症狀會改善,就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作祟,應盡速至風濕免疫科尋求進一步的診斷。

下背痛是僵直性脊椎炎的典型症狀之一,在下背痛的患者中,每100位下背痛者有5位是僵直性脊椎炎,特徵有1、早上起床有脊椎僵硬的狀況,且超過3個月;2、經常於半夜因腰背疼痛而影響睡眠品質;3、經常腰背痛的地方位於腰薦腸關節或臀部下方(骨盆位置);4、腰背痛的狀況,透過運動會有改善,建議應及早向風濕免疫科專業醫師諮詢。其他如40歲以前發病、家族病史等也是僵直性脊椎炎的常見表現。

長時間當「低頭族」加重頸椎脊椎的負擔,可能導致病情加重,有些病人做一些常需要彎腰駝背的工作,也可能加速、提早關節脊椎骨變形,提醒患者要特別注意避免不良的姿勢。

 

 

吃薑片炒大米 風濕不痛了

 
 
台灣新生報
 
 
 

醫學雖然發達,但有時一些4、50年前的老土方,在某種特別的環境中,卻能發揮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見證。

民國56年,我隨師團赴金門頂堡駐防,由於長期待在碉堡內,既陰暗又潮濕,一年多後,就染上了風濕症,手腳關節均疼痛不堪,痛苦異常。

是時,我知道分赴澎湖駐防的同袍,也因長期駐守在碉堡內而罹患風濕,但澎湖有「七美草」,泡酒飲用後對風濕症極具療效,但澎湖的七美酒不易運到金門;而金門的風濕酒又非下士的微薄待遇所能長期調理的。幾經徬徨猶豫間,適逢隔壁大嬸授我以一土方,名為「薑片炒大米」,竟因此治好。

40年後,我退休返回南投山上養老,或因木屋較潮濕,也或因常在山作冒汗後吹冷風,竟致風濕再發。在科學昌明的今日,太小疾病本應就醫診治,無奈所居處所偏遠,交通不便,復因小孩均至城裡謀職發展,我又不願騎著摩托車長途跋涉,乃又用40年前的土方醫治,亦告痊癒,因此想藉貴報一角,將土方披露,以供有風濕症者參考。

此方用材為:生薑1斤(切薄片),與大米約3斤一起在鍋中炒,待薑片乾燥後,停炒。等不燙手時,用手抓大米在患處來回擦,約30分鐘。一日3次,約3個月就能奏效。

平躺復健骨刺不藥而癒

 
 
 
 
 
台灣新生報
 
 
 
 

我患背脊痛多年,嚴重時連走路都有問題,後到醫院復健,做了十幾個療程(50多次),但無效;後來醫師建議我「要不要考慮與疼痛和平共存」,我知道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自力救濟」了,沒想,經過3、4個月的努力,竟然已治癒了80%,我認為,再假以時日,我有信心完全治癒。

所謂「背脊痛」,又叫腰痛,也叫「坐骨神經痛」,好發於中老年人。一般來講,罹患坐骨神經痛的人,醫師通常會先開消炎及止痛藥給患者吃,然後配合復健,一段時日後,往往能達到相當的效果。但也有像我一樣的無效。無效的原因,大多是所長的骨刺牽引機拉不到所致。

回想起來,我之所以會長骨刺,完全是因為姿勢長期偏差所致。自從退休後,我有較多的時間「坐著」,或看書報、或看電視,經常一坐就是幾個小時。由於沙發材質柔軟,不經意間,脖子及脊椎就逐漸變成弓型,骨刺自然應運而生,各種疼痛也跟著而來。

在疼痛達到無法忍受的情況下,我被迫去看復健科醫師,並開始拉脖子及做腰部牽引復健,但做完二張卡片(50多次、2個多月),仍無效果,醫師認為長骨刺的地方牽引機拉不到,因此建議我「與疼痛和平共存」,否則就須開刀。

由於開刀有極大的危險性,而我又不願與疼痛和平共存,因此幾經思量,決定用最原始的辦法對抗疼痛。首先,我把床舖的彈簧拿掉,只留下木板及一床薄墊背;此外,沙發也換成木板的。從此以後,我不但隨時注意姿勢,並刻意要找機會把變型的頸髓及脊髓拉回來。

我的做法是:先降低枕頭的高度,然後平躺;最後是完全不用枕頭、平躺,時間從一開始的5分鐘,一直到後來的一個多小時,從每天一次到有空就做。沒想,痛感竟漸漸減輕、乃至於到現在已不覺得疼痛(自忖應已恢復80%以上了)。

我之所以會用這種最原始的方法,乃緣自於一名中醫師教我用「倒吊法」把脊髓拉回來的理論所致。起碼,平躺要比倒吊舒服多了。

當然,我在做平躺復健時,對於一些姿勢也特別的小心,包括:

─搬抬重物,應用腳力,不可用腰力;向下撿物件時,應先彎膝蹲下,腰幹並保持挺直。

─經常作有規則的運動,多使背脊伸直,以強化肌肉的支撐力。

─時常變更身體的坐姿,以免各部筋肉久受拘束。

─避免過度勞動或負荷過重的物件,譬如獨力連續鏟除一塊草地或搬動重物等。

預防重於治療,一個人從年輕時起,就宜時時注意姿勢,差幾不致長骨刺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hypertherm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