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性耳聾過勞引起 醫:應避免超時工作

中時電子報

中國時報【台北訊】

(中時健康/楊曉東報導)什麼行業最讓社會新鮮人嚮往,答案竟然是服務業! 一家知名刊物調查發現,新鮮人想進入觀光餐飲、百貨零售為主的一般服務業,而餐飲店、咖啡店及書店店員、電腦工程師以及空姐空少,則是最多年輕人想投入的工作領域。不過,服務業常是責任制性質,必須輪班,即使到了下班時間,若工作做不完,仍舊無法打卡下班,因此服務業人員工作超時及過勞等事件時有耳聞。

日前就有一名店員,連著二天輪值超過12小時的班,第三天接電話時突然發現右耳聽力含糊不清,休息到隔天卻沒有恢復,反而再也聽不見聲音,就醫檢查才發現,過勞導致他突發性耳聾、聽力減退,必須長期治療才能挽救。

台北市中山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暨宏仁診所院長李宏信醫師指出,工時長、日夜顛倒常熬夜,作息不正常的上班族,是發生突發性耳聾的高危險群。由於突發性耳聾事前幾乎沒有任何徵兆,有些人一覺醒來,才驚覺一邊耳朵聽不到,有些人則是接起電話才發現,一側耳朵聽不見聲音。

李宏信醫師解釋,突發性耳聾發生的原因有二,其一為血塊在內耳的血管內發生血管阻塞,而神經因血管不通、缺乏養分供給而組織及神經壞死,進而導致重聽的情形。此時必須使用血管擴張、促進血流通順、增加血管滲透的藥物,以達到血液通暢、充分營養、神經復活再生之藥物,促使內耳神經恢復其正常之功能,進一步達到聽力恢復的目的。

其二,有部分人則是因為病毒感染而引起突發性耳聾,如感冒或疱疹感染所引發而造成神經組織、細胞的破壞,此時必須在一至二週內的黃金治療期接受類固醇藥物的治療,以抑制病毒所引起的急性破壞。若不積極治療,則會造成聽力損壞,而無法恢復聽覺,最後演變成永久性重聽。

不過,類固醇不能長期使用,因為長期會對其他器官造成破壞,因此在使用上要格外小心謹慎。此類型突發性耳聾在積極接受藥物治療後,聽力幾乎可以完全恢復,治癒率高達九成以上。李宏信醫師提醒,突發性耳聾在接受治療後,聽力雖然得以恢復,但常會併發耳鳴的後遺症。耳鳴除了令患者感到惱人難過外,還會對內耳神經帶來持續性破壞。

因此,若在治療之後尚有耳鳴發生者,則必須耐心持續藥物治療為期半年以上,方能逐漸消除頑固惱人耳鳴,也才能避免永久性聽力傷害及重聽的發生。其治療原則有三:其一為使用清血的藥物,用以促進血管通暢,增加血液之滲透性;其次是給予神經活化營養劑,使受損傷的內耳神經得以活化再生;最後,是補充抗氧化劑以防止老化的情況發生。上述的方式,對於耳鳴及重聽都可達到治療及預防的功效。

家醫科醫師李政道表示,絕大多數突發性耳聾患者都有壓力大、用腦過度、睡眠不足,造成抵抗力下降的情況,應該加以避免。其他如菸酒,咖啡或茶等刺激性物質平日不宜過量,以免造成血壓上升,增加突發性耳聾發生的機會。

中時健康 更多相關新聞 http://health.chinatimes.com/

血液循環-促進血液循環或可改善耳鳴

 

中時電子報

 

 

中國時報【李盛雯/台北報導】

一名64歲的婦人因兩側耳鳴、伴隨暈眩,看了幾個月耳鼻喉科,藥物控制不理想,每晚都因耳鳴睡不好。醫師建議她用銀杏葉萃取物改善末梢血液循環,原本採口服劑型但改善程度有限,和醫師討論後改用銀杏葉萃取物針劑,下午治療,當晚就睡了個好覺。之後每隔一周施打一劑,連續7周治療後,耳鳴和暈眩的情況都得到改善。

耳鼻喉科醫師楊啟坤指出,銀杏葉萃取物含有黃酮配糖體,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使血小板不容易凝集,降低血栓形成機率,改善血液循環。耳朵周邊血管微細,容易有循環問題,若能促進血液循環,強化耳部養分和氧氣供應,可助神經穩定,改善耳鳴,這是臨床上用銀杏葉萃取物治療耳鳴的原因,對急性耳神經傷害如突然噪音刺激、耳中風,也可救急,挽回受損聽力。

楊啟坤說,耳鳴最常見的原因是耳神經受損,噪音傷害和中耳炎都是可能原因。過去中耳炎常被誤認為感冒而未妥善治療,這位婦人就是兩側耳膜都有破損。年輕人雖然沒有中耳炎遺害,但門診中許多年輕人做了聽力檢查,竟然已是4、50歲的聽力,經詢問,多半是長時間戴耳機聽音樂、打電動導致長期噪音傷害。

耳朵的傷害往往不可逆,楊啟坤強調,有些突然的急性傷害如爆炸的強大音量造成對神經暫時性傷害,有可能在48小時恢復,但戴耳機聽音樂是連續性傷害,若超過25分貝就會讓聽神經受損,呼籲民眾別大聲聽音樂,以免音樂悄悄偷走寶貴聽力。

神農大藥局藥師邱順聰表示,耳鳴一定要先到耳鼻喉科檢查,若醫師建議服用銀杏葉萃取物,病人要有耐心至少持續2到3個月,耳鳴改善才會較有感覺。他建議選擇藥品級萃取物,以德國為例,科學先進且投入植物研究長久又嚴謹,可確保足夠的有效成分。

 

單側聽障潛藏特別病灶

 
 
 
 
 
台灣新生報
 
 
 
 

聽力障礙在老年人常常被認為是老化關係,仁愛院區耳鼻喉科醫師賴建仲表示,老年人如果出現單側聽力障礙,卻有可能潛藏著特別病灶,例如聽神經瘤、腦膜瘤等。

賴建仲醫師指出,一名患者半年前曾經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俗稱小中風,經保守治療後並無殘留偏癱等後遺症,但是這幾個月下來,病患感到右耳聽力越來越差,並合併有耳鳴情況,於耳鼻喉科門診安排聽力檢查後發現,兩邊耳朵有不對稱的感覺神經性聽力損失。進一步安排腦波檢查,發現大腦聽覺神經有腫瘤壓迫或聽神經瘤的可能性,遂安排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結果發現原來是一罕見的大腦動脈瘤,經保守治療後病情穩定。

聽力障礙在老年人族群裡,的確是屬於退化性無法回復的疾病,但如果有單側的聽力障礙則更需要提高警覺,除了可能是噪音傷害,或某些藥物的耳毒性所導致單一邊的聽力下降,也有少部分是腦部長瘤,常見是聽神經瘤或腦膜瘤,例如這位病人的動脈瘤則更是少見。動脈瘤依照位置的不同,所表現出來的症狀變化多端,嚴重者甚至會有中風、偏癱、甚至昏迷的可能性。

醫師提醒民眾,時序已漸漸進入秋冬之際,也是腦血管疾病好發季節,如果有單側聽力損失、耳鳴,甚至暈眩,建議至耳鼻喉科進一步檢查。

 

 

聽力衰退失智症早期症狀 

 

 

很多老人都有相同的問題,看電視的音量越來越大,身邊的人講話必須大聲講話,甚至老人自己講話音量越來越大,大多人都認為老人聽力老化,造成聽力衰退,但是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可能因素所造成,就是智力衰退,是失智症的早期症狀。

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吳幸美表示,老人開始漸漸聽不清楚他人說話,不一定完全是聽力的問題,也可能是大腦無法正確判讀他人所說的話,大腦與聽力退化讓老人開始對於類似的音頻,無法正確區分,大腦會錯誤判斷他人的話語,產生錯誤的解讀,同樣一句話可能要說個好幾次,老人們才會真正的理解,但是無論老人或者周遭的人,僅認為是聽力退化。

吳幸美補充,現在的失智檢查,也會結合聽力檢查,藉由問卷的填寫,來確定到底是聽的到他人所講的話,無法正確理解,還是僅聽力退化,所以聽力有問題的老人,一定要做進一步的檢查,確定到底問題出在哪裡,來確定有沒有失智的可能,有最適切的治療。目前對於聽力受損沒有治療藥物,只能夠服用抗氧化物來幫忙減緩聽覺老化,聽力傷害通常都是短時間的大量音量,例如演唱會、夜店、電影院等,也可能是長時間處於一定音量環境所造成,例如手機、隨身聽、電視等,而且近來娛樂性產品越來越多,容易讓民眾處於長時間的一定音量中,所以聽力障礙問題一直有年輕化的趨勢。

吳幸美強調,一般人在平時就要對耳朵保護好,切勿長時間接觸大音量,家中有開始漸漸聽不清楚的老人,可使用助聽器,現在的助聽器已不在像以前不便,可以過濾噪音,不再有讓老人家們總是覺得很吵,而且除了耳掛式助聽器,現在也有殖入式的助聽器,把助聽器放到中耳裡,減少可能的耳道不適,或者外耳摩擦受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hypertherm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