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術流傳千年的外治法~藥 熨 療 法

 

藥熨療法,古稱“湯熨”,是將藥物加熱後置於患者體表特定部位,進行熱罨或往復移動,以促使其腠理疏通、經脈調和、氣血運行而解除疾苦的一種外治方法。

(一)熨藥配製

1.配伍原則熨劑的配伍原則與內服藥的配伍原則相同,均應根據患者的病情辨證論治,選擇合適的藥物配製成劑。吳尚先在<理瀹駢文>中指出:“若行道者適遇急症,恐病家嫌膏藥力尚緩,請非處湯不可,則不妨竟以古湯頭煎服之方改為研末炒熨,於醫理無悖,於外治一門亦變而不失其正,與醫家亦分途而合轍。”吳氏雖然是就急症權變為治而論,其實質仍然說明了熨藥配製也是在醫理指導之下的辨證措方,無非是變內服為外治,給藥途徑有異而已。

然而,藥熨治療畢竟是一種外治方法,需要通過皮膚的吸收而產生其治療效應。因此,一般說來熨劑大多選取氣味辛香雄烈之品為主配製而成。如具有溫通經脈、散寒祛濕、行氣活血、舒筋活絡等作用的藥物常為熨劑的主體。根據患者的病情,也可酌選辛涼解表、清泄熱毒之品組合成劑。

熨劑的藥味可隨宜增損,原則上專治一證者,藥味宜少而精;病情複雜或兼證較多,虛實夾雜者,也可酌情多選配幾味,但不宜過多過雜。

2.製劑方法熨劑的配製調劑主要有藥袋、藥餅、藥膏三種劑型。

(1)藥袋:將藥物打碎或製成粗末,裝入縫製好的藥袋中備用。藥袋的大小應備置多處規格,以便按照熨引的部位、範圍擇用。

(2)藥餅:將藥物研為細末,然後根據患者病情,酌取麵糊、水、酒、醋等調劑製成大小、厚薄不等的藥餅備用。

(3)藥膏:將藥物研為極細末,加入飴糖、黃蠟等賦形劑調製成厚薄適度的藥膏備用。

此外,還可將藥物浸泡於酒中製成藥酒,或將藥物煎湯取汁,趁熱用紗布熨引患處等。


(
二)操作方法

1.熨引工具常用的熨引工具有熨斗、熱水袋、煎炒藥鍋、蒸煮器具等。也可就地取材,選用大口玻璃瓶、水壺等器皿,因地制宜地進行藥熨治療。

2.操作步驟根據不同的藥熨製劑,其操作步驟也不盡相同。

一般常用的有:炒熨法、蒸煮熨法、貼熨法、熨斗熨法等。

(1)炒熨法:以絹、布等包裹炒熱的藥物熨引患處,即為炒熨法。先將配製好的藥物打碎,置於炒鍋中炒熱,在翻炒的過程中,可以根據病情酌加酒、醋等敷料:炒熱後以絹布包裹適量熨劑,趁熱直接熨引患處或有關的治療部位(如腧穴、經脈循行處等)。待其溫度降低,則可更換藥包熨引。一般可反复熨引多次,技術熨引加一40分鐘,或根據病情適當延長熨引時間。

(2)蒸煮熨法:將預先配製好的藥袋投入藥鍋或籠屜中蒸煮後熱熨治療部位,藥熨方法和時間與炒熨法相同。(3)貼熨法:取配製好的藥膏於火上略加烘烤,趁熱敷貼患處,或將藥膏塗敷於治療部位後以熨斗等加熱器具熨引。

(4)熨斗熨法:將藥袋、藥餅、藥膏等熨劑置於患處或治療部位,其上覆以厚布,取熨斗或熱水袋、水壺等熱熨器具加以燙熨,以患者能忍受而不灼傷皮膚為度。此外,還可將熨藥與鐵末和勻裝入藥袋,使用時倒入適量陳醋,用手搓揉藥袋,10分鐘左右藥袋自行發熱,置於治療部位熱熨。

 以上是古法的介紹;

自李師父從日本習得溫灸家庭健康療法、遠紅外線療法後就待在中醫診所作推拿導引服務,後經友人介紹從認識安拓的經絡能量檢測儀(MEAD)到今日成立『養命堂整復館』研發出一套:<剝洋蔥觀念養生保健法>。感謝明師、健祥兩家中醫診所給我很多臨床經驗,今日才能整合出<剝洋蔥觀念養生保健法>的精華!

以下就為各位介紹<剝洋蔥觀念養生保健法>的新概念:

各位師父都清楚,患者求診都希望能馬上從醫者處得知答案、此時從經絡檢測儀測得的能量數據就能具體分析出患者目前身體情況的陰、陽、虛、實。醫者從而調整平衡,讓患者在最短時程內感到身體舒適!表層問題解決,深層問題又浮上表層再經由能量檢測儀找到問題醫者進而調整平衡,如此反覆將皮.脈.肉.筋.骨的問題猶如剝洋蔥的方式一層一層去除,最後終能找到病灶!調理過程中患者的生活習性、飲食習慣適度調整改變有其必要性,醫者父母心的叮嚀更應時刻提醒:善用食物屬性保健法、有病痛時應尋求專業醫師、勿亂服藥物、每日規則運動、適度的多補充水分、早睡早起、三餐定時定量、愉快心情面對工作壓力、學習放鬆養生保健課程。

有老祖先智慧的中醫藥熨外治法為基礎、有文明科技電腦經絡檢測儀的協助、再配合剝洋蔥觀念養生保健法的調理,相信在台灣溫熱能量養生保健協會教育後能懂得保護患者身體,成為受人尊重的整復師!

  

部份藥熨療法的文章摘自網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hypertherm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