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礦物質鎂、鉀助你睡好覺
 
◎記者蘇湘雲 
有些人一有失眠問題就急著找醫師或使用安眠藥,不過有的安眠藥可能產生夢遊等副作用,使用上必須非常小心。

很多原因都會影響睡眠,如果想要改善失眠困擾,最好先找出失眠背後原因,不少人是因為壓力太大而睡不著、睡不好。有部份研究則指出,攝取正確營養素或可幫助提升睡眠品質。

美國營養師狄波拉‧伊諾斯指出,難以入睡、睡眠常會中斷都是常見睡眠困擾,而有些人雖然有睡覺,白天還是一直感覺精神不濟,這些情況可能與一些維生素、礦物質攝取不足有關。

當身體缺乏礦物質鎂,很可能就會造成失眠問題。礦物質鎂不但對各項生理機能都很重要,且會幫助調節睡眠。二OO六年一項發表於英國「醫學假說」期刊的研究指出,多數憂鬱症、身心問題主因可能來自於鎂攝取不足。像深綠色葉菜類蔬菜、南瓜子、芝麻、豆類食物、扁豆與一些魚類都含有礦物質鎂。

一九九一年「睡眠」醫學期刊有篇研究建議,適量補充礦物質鉀或可改善睡眠中斷困擾。狄波拉‧伊諾斯表示,只要靠健康飲食,多吃天然食物,多半就可以攝取到充足的鉀,不一定非得靠營養食品、保健食品。

多數民眾想要補充鉀,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香蕉,香蕉的確含有不少的鉀,一根香蕉所含的鉀大約占一日所需十分之一。除了香蕉,像豆類食物、綠色葉菜類蔬菜、烤馬鈴薯、酪梨等也都是很好的攝取來源。

整天精神不濟

有些人晚上雖然都有睡覺,但白天還是常感覺精神不濟、昏昏欲睡。二O一二年「睡眠臨床醫學期刊」有篇研究報告指出,白天昏昏欲睡可能與維生素D不足大有關聯。

陽光是維生素D最好來源,不過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或喜歡曬太陽。少數食物像鮭魚、鮪魚、劍旗魚與營養強化食品都含有維生素D,如果很少曬太陽,光靠食物補充可能不太夠,此時可考慮適量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

國內營養師建議

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指出,許多維生素、礦物質都與睡眠、安神息息相關,像維生素B1、B6、B12、菸鹼酸就與情緒穩定有關,維生素E則可以幫助放鬆,減緩焦慮、不安情緒。礦物質鎂、鈣等也都能幫助提升睡眠品質。

牛奶含有色胺酸,睡覺前喝點溫牛奶可以讓神經不會那麼活躍,對改善睡眠品質或許有點幫助。若睡覺前感覺很飢餓,可適量吃點全穀餅乾等澱粉類食物,或吃點葡萄柚,這樣可以睡得比較好。張斯蘭營養師也提醒,無論是溫牛奶、全穀餅乾還是葡萄柚,都不宜過量食用,以免造成肥胖問題。

 

 

大笑、多與人互動頭腦更靈光
 
 
 

多笑、睡好覺、多互動,聰明吃,腦袋更靈光。健康飲食、運動固然是維持腦部機能的重要方法,多笑、優質睡眠、與人互動,甚至靜下心來冥想都能促進認知、記憶功能。

運動增加腦部的氧氣供應量,保護腦細胞,減少影響記憶能力的慢性病危險因子,深層睡眠則有助強化記憶。讀報、拼字遊戲或思考下棋策略或許是一般人認為能幫助鍛鍊思考能力的方法,但與朋友開心出遊也有助認知功能。

哈佛大學公衛學院近期一項研究指出,社交愈頻繁的人,心智愈慢退化,與人互動就是鍛鍊頭腦的最佳方法之一,不妨參加社團,擔任志工,多與朋友聯絡。飼養與人互動密切的狗也不錯。

心理學家丹尼爾·柯曼表示,多笑讓人的思考更寬廣,人與人的連結變得更容易。有時笑一笑自己的糗態也不錯,有時自己太緊繃,多笑一下自己,就能更加放鬆。

看到一群朋友大笑,不妨湊近問問笑點在哪,另外多與幽默的朋友來往,逗逗小朋友,書桌上或螢幕保護程式上加入一些幽默的小語,都可以讓人笑口常開。

此外,不妨考慮冥想、打坐,可降低壓力造成的生理不適,並增加腦部的「左前額葉腦皮質」的活性,該區域代表愉悅、平靜的感受能力。冥想也能讓大腦皮質增厚,促進腦細胞的連結,進而改善記憶。

同時,飲食方面不妨留意下列幾項原則:

適量補充含omega-3脂肪酸的天然食物

吃富含油脂的冷水魚,例如沙丁、鯖魚等,不吃魚的人可考慮堅果類、豆類,亞麻仁油或打碎的亞麻仁、南瓜子,以補充優良脂肪酸,促進腦部健康。

節制熱量與飽和脂肪

過量的紅肉、全脂牛奶、奶油,高脂、高鹽醬料增加損害認知功能的風險。碳水化合物以五穀雜糧為主,節制精製澱粉。

多蔬果

補充深色葉菜類如菠菜、蘿蔓萵苣及花椰菜、芝麻菜等,水果方面,香蕉、西瓜,杏桃等也不錯,蔬果中的抗氧化物質豐富。

喝綠茶

綠茶的多酚含量豐富,對腦細胞有保護作用,有助延緩腦化,維護認知與記憶功能。

適量飲酒

儘管過量酒精毒殺腦細胞,但男性每天2杯,女性每天1杯的紅酒,似能促進記憶、認知功能,可能與其中的白藜蘆醇有關。每天飲用紅葡萄酒300cc(即兩杯)者,或有助降低膽固醇及高血壓,該物質同時可增加腦血流量。另如葡萄汁、蔓越莓汁及花生、新鮮的莓果都含有白藜蘆醇。

不過,對於飲酒對腦部的影響,神經內科與精神科醫師態度較謹慎。台灣失智症協會名譽理事長陳榮基教授提到,嗜飲啤酒、烈酒、紅酒者,腦中的海馬迴體積變小,不少喝酒的人常很難止於1或2杯,如難控制酒量,不如不喝。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醫師黃名琪提醒,一般含有酒精的紅酒,仍需控制,民眾可以回想,如果曾一次喝下600c.c的紅酒,或200c.c威士忌、白蘭地,代表喝得太兇,如果持續未控制,接下來很可能產生酒癮。

(記者萬博超)

 

 

 

常熬夜 造成血栓性外痔因素

台灣新生報

痔瘡依部位分為內痔、外痔兩種,而血栓性外痔為外痔中常見的一種。中華藥王孫思邈研究院院士宋和乾表示,血栓性外痔內含為數不少的瘀血塊,常因便秘、熬夜、用力排便、抬舉重物、用力咳嗽等因素,致使痔下靜脈叢破裂出血後形成血栓,臨床上,熬夜才是最常見的原因。

宋醫師指出,一般來說,血栓性外痔患者不限年齡層,就算平常身強體壯、做事認真的人,也一樣容易罹患這種毛病。此外,在排便或劇烈活動後也可能發生肛門忽然突起一個腫塊。這個腫塊往往導致患者產生疼痛劇烈,不管是坐下來或走路,只要一碰到就痛,甚至站著沒有碰到,也會悶悶的痛,真可謂坐臥不安。

中醫師宋和乾進一步指出,大部分血栓性外痔都發生在肛門邊緣,發作後難以推回去,而且裡面含有瘀血塊,當坐著或走路時都可能會觸發患處,最後就產生疼痛,如果患者自行剌破的話,很可能會流血不止,而且一刺破痔核就等於刺破血管,可以說是相當危險的行為,如果要引流也只有醫生才可以處理。

當痔核不慎破裂而導致出血不止時,患者可用紙巾直接稍微加壓,大約壓住痔瘡十五分鐘左右,讓患處自行止血即可,然後就趕緊就醫診治。

醫師建議患者做好預防的工作,平時養成定時排便的好習慣,同時應避免熬夜、久站、久走、飲酒、吃太辣的食物,如此才能夠加以防範血栓性外痔。

 

《預防》正常作息 遠離疾病
 
 

電燈的發明,完全改變人類的作息時間,原本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型態,已不適用於現代社會中,雖然人們還是在白天工作,但晚上藉由電燈,多出許多自己的時間,讓睡覺的時間越來越晚,許多民眾因此破壞原有的生理時鐘,可能導致身體罹患疾病,唯有規律作息才能讓身體更健康,防止罹患眾多疾病。

太早或過晚運動

打亂生理時鐘

許多民眾都有困擾,想要維持健康而養成運動習慣,卻因為白天工作非常忙碌,完全抽不出時間運動,一天中最精華的時間,都給了公司,下班之後可能因為種種因素,如朋友聚餐、休閒娛樂、甚至回家加班,能運動的時間不斷順延或減少,就有民眾開始在午夜前後或清晨時開始運動,但可能打亂生理時鐘。

每一個人的身體,都會有自己的生理時鐘,大多數人都會以白天與黑夜的交替,不自主的規劃自己的作息,大腦依此控制身體各項機能,如果迫使自己大半夜與清晨,進行有氧運動或瑜珈等,其實不會給自己身體帶來好處,很可能把生理時鐘打亂,反而造成額外的疲憊,身體的各項機能也可能異常。

按行程規律做事

其實沒有一定的最佳時間,最好穩定生理時鐘的方式,就是規律的生活,不論工作、休閒、與休息,只要能夠按時照表操課,就可以讓身體機能保持穩定,但大多數的專家還是建議,民眾最好在白天完成應有的工作,百忙中能夠達成排定的計畫,也能給自己許多成就感,當夜晚降臨,最好還是靜態活動,保持適當休息。

國內專家意見: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表示,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生物都會隨著日照時間的不同,身體產生不同的變化,而有日夜作息之分,人類在數千年的演化中,逐漸發展成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型態,但生理時鐘是可以調整,年輕時很容易適應,年紀漸長後,體力會因此漸漸無法負荷。

康宏銘補充,民眾最好保持穩定的生活作息,臨床上曾經發現,生理時鐘被打亂的民眾,很可能引起十二指腸潰瘍、高血壓,還有發現年輕人有痛風的案例,白天最好能有適當的戶外活動,讓身體接受陽光,規律的運動,晚上盡量不要有太多活動,在規律的時間睡眠,就可以穩定身體健康。

(記者陳敬哲)

 

  提昇免疫力

 

免疫系統的重要

 

一、了解免疫系統結構

簡單來說,抵抗力就是免疫系統的防衛能力,也就是一般人所熟知的「免疫力」。一般來說,免疫力到達一定的程度,讓人體在大多數的時間都處於健康狀態,就可以稱得上「免疫功能良好」。生物課中大家都有學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為了因應各種變化而生存,免疫系統就因此而產生。

 

人體的防禦系統是很聰明、萬全的,所以只有一道防線當然是不夠的。我們的身體裡共有兩大保衛站在捍衛著我們的健康:

1. 第一道關卡──皮膚、口腔、鼻黏膜:此道關卡包覆整體體表,保護、抵抗外界的物質,把一些粗糙、太大的細菌或是髒東西直接阻擋在外面,隔絕了許多被侵犯的危機;而一些較小的細菌或是物質,第一道防線恐抵擋不住,就會跑進身體裡。

 

2. 第二道關卡──體內免疫系統: 免疫系統主要成員有淋巴、脾臟、骨髓、胸腺、扁桃腺,其中有的負責免疫細胞的運送,有的負責製造免疫細胞, 如吞噬細胞、 B細胞、T細胞、補體、自然殺手細胞、毒殺細胞 , 像一個網絡一樣,分散於人體各處,如血液、淋巴、皮膚、心臟、肺臟、腦部等 ,在體內發動更激烈的防禦反應,以消滅入侵的外敵。

 

1.吞噬細胞:會游近細菌,吞噬殲滅細菌。

2.B細胞:能產生特異性抗體。

3.T細胞:能對付受病毒感染的細胞。

4.補體: 和抗體或是協同細胞分解細菌或不正常的細胞。

如果是狡詐的病毒入侵,免疫系統會先產生抗體去對付,但是當病毒跑到細胞或是細胞核內寄生時,抗體便拿它沒輒,此時,便需要 T細胞先把被病毒寄生的細胞破壞,讓病毒無處藏身,不能隨著細胞在身體亂竄,之後再來進行消滅。

 

二、藥物無法取代免疫系統的功能

我們知道一般 西方醫學 治病的方式,不過就是 咳嗽者止咳、發熱者降溫 ,這一類的治療方式屬於對抗療法, 何謂對抗療法?其 治療的目標就是消除不適的症狀,強調用反制性的藥物治療疾病,視症狀與疾病為一體兩面,例如咳嗽者不咳就達到治療目標。

 

其中「抗生素類」藥物與身體免疫系統類似,但是絕不可以取代,藥物只能針對單一或是少數幾十種的病毒產生效果,但是病毒會不斷的產生抗藥性、不斷的發生變種,就如先前的「 SARS 病毒」,「魔高一尺」之後才「道 藥 高一丈」。

 

還有現在仍未有解藥的「 AIDS 」,是因 愛滋病毒進入淋巴球後,躲在淋巴細胞內生長、複製,破壞淋巴細胞膜,造成免疫功能完全破壞,免疫力降低,因此伺機性感染和腫瘤便接踵而至,就連一般的感冒病毒都可能讓 AIDS 患者喪命,目前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替代免疫系統,證明藥物效果有其範圍與限制。

 

三、致命病毒與失調的免疫系統

免疫力也會老化:

身體都有一定的基本免疫能力, 經過身體的免疫反應後,下次再有同樣的外來物入侵時,免疫系統就可以更快地辨別出入侵者,並加速消滅之。

但是常常會因為許多因素而下降,例如不可阻抗的人體自然老化現象。我們的免疫系統成熟、增生、成熟、退化、萎縮的過程中,從增生到成熟約是在十幾歲至二十歲間;成年後,生產免疫細胞的胸腺、淋巴結、扁桃腺會越來越小,之後免疫系統生產免疫細胞的能力就開始漸漸減弱;到了中壯年,仰賴先前建立起的免疫能力,還可維持不錯的免疫功能;到了五、六十歲之後,儲備的免疫能力所剩不多,免疫力開始走下坡。

 

失調的免疫系統:

而免疫力下降的原因之一,有可能就是這些免疫細胞的數量減少,面對入侵者卻陷入無法消滅它的窘境,任由其發病。至於為什麼會減少呢?原因可能有:

1.存活時間變短。

2.免疫細胞的工廠產量少或品質差,或者是罷工。

3.運送免疫細胞的器官功能差。

 

致命病毒:

談到致命的病毒,便會聯想到「 SARS 」、「禽流感」,還有「 AIDS 」, SARS 與 AIDS 致病後,都會使免疫力下降;試想免疫能力正常者如有防彈衣,而免疫失調者就如赤身一般,安全備受威脅。

 

中西醫對於感染的起因,觀點其實是蠻相似的,西方醫學認為是因為人體的免疫系統抵禦不足而導致病體入侵,而中醫則是用「臟腑」來取代免疫系統;「邪氣」取代了病原體,不過要使人體感染,不只是單單這兩項因子,還有一項非常關鍵的要素,就是病原體到人體的「途徑」。因此,流行病學就歸納出致病的三大要素如下:

第一,是「病原體」,中醫稱為「外邪」。

第二,是「途徑」,也就是病原體如何進入人體,中醫多以「風邪」夾帶著邪氣

入侵。

第三,是「易受感染的身體」,中醫說易受外邪侵入的人多半為「虛」。

 

以上三項皆備就會致病,但是反之,只要使其中任一項因子消失便可預防。

1. 消滅外在的病原體:較困難,因為病原體可說是無所不在。

2. 阻斷病原傳入的途徑:最簡單,可以多洗手、外出戴口罩等。

3. 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最基本,有較高的抵抗力,即使有「病原體」及「途徑」的存在,也不易受感染。

 

II 營養均衡與免疫系統的關係

一、衡免疫力飲食策略

中國流傳一句順口溜:「早餐吃的飽,午餐吃的好,晚餐吃的少,延年益壽活到老。」證明了三餐應恰如其份,才能保持身體健康,不會增加腸胃的負擔。

 

早餐有四巧:

1. 早餐吃溫熱的食物

2. 早餐應選擇易消化和吸收的食物

3. 要含蛋白質、澱粉類和蔬果類

4. 熱量不超過 400 大卡

中醫認為,早餐吃熱食才能保養胃氣,因為早晨身體的神經、肌肉、血管都還是呈現收縮的狀態,假如吃或喝冰冷的食物,會使體內各個系統更加攣縮,血流更加不順暢,反而傷了胃氣。胃氣是指胃腸消化吸收能力,消化能力好,身體才能獲得營養,可以有效率的運作,使一天精神滿溢,輕鬆應對每一件事,還有免疫功能強,也才能抵禦感冒疾病的侵襲。

 

午餐:

午餐食物暖軟,不要吃生冷堅硬的食物,少吃冰冷食物,它本身的冰冷會造成體溫下降外,更會因多餘的水分囤積在體內,導致排泄機能減弱,使體溫會變得更低。

最好是餐前先吃水果,只吃八分飽。根據報紙報導, 飯後吃水果會因為先前吃的食物,而阻滯於胃中,產生發酵反應甚至腐敗,使人出現脹氣、便秘等癥狀,給消化功能帶來不良影響。飯前吃水果,對免疫系統有益,而飯後吃水果則沒有這種養生功效。

 

晚餐:

依據人體的生理時鐘,酉時( 17 : 00~19 : 00 )的嗅覺及味覺最敏感,可以用準備晚餐來提振精神。而且晚餐宜少、宜早,在準備晚餐過程中,聞到食材、食物的香味,間接的滿足了吃的慾望,會降低飢餓感,自然使晚餐減量,加上自行準備晚餐較易掌控營養的均衡,飲食均衡有助身體的免疫能力,也比較健康。相對的,現在人大多數都是外食族,在選購過程少有香味的刺激,或是很短暫的,所以很容易進食過量,加上勞累了一天,誰都想好好大吃一頓來慰勞自己,這當然也是許多人為什麼晚上反而容易大吃大喝的緣故吧!

 

二、健康長壽,消除自由基

蕃茄紅素 ( Lycopene) 

抗癌優點:修補受損細胞、改善心血管疾病、控制癌細胞、減少攝護腺癌發生率。服用蕃茄紅素補充劑的攝護腺癌患者,腫瘤體積較小,較不易轉移擴散。

 

卵磷脂:

吃太多肉類不利消化,容易便秘,使毒素堆積體內,影響血液循環,導致記憶力衰退。所以每天最好多以奶蛋豆類食物代替肉食,因為奶蛋豆類食物不但含豐富蛋白質,而且富含卵磷脂。卵磷脂是構成神經組織和腦部代謝的重要物質,常吃可以精力充沛、增強學習能力。

 

葡萄子:不僅可改善靜脈曲張、下肢腫脹,預防心臟病發。研究更顯示葡萄子中的原花青素,可保護血管彈性、阻止膽固醇囤積,減少動脈硬化,及癌症發生。消除自由基,保護肌膚免受紫外線的殘害;葡萄子、藍莓、小紅莓、都含有原花青素的成份。

 

三、植物營養有效抗癌

異黃酮素 (Isoflavones) ,又叫做植物性雌激素 (Phytoestrogen) ,根據研究,植物性雌激素在大豆中含量最為豐富,因此坊間皆以大豆異黃酮 (Soy-isoflavones) 稱之。

食物中如「大豆」、「黑豆」、「山藥」都是經證實富含「植物性荷爾蒙」的營養補充品,其中都含有豐富的異黃酮素;黑豆還含有東方人體內所缺乏的離氨酸仁、色氨酸與其他有效成分,具有解毒淨血之作用。

 

亞洲女性比西方女性罹患乳癌機率低,主要是因亞洲人的飲食中含有豐富的大豆製品,如豆漿、豆腐、豆花、豆乾、味曾、黃豆油等等,研究顯示大豆的攝取和降低前列腺癌亦有明顯的關係,異黃酮素還可以有效改善更年期熱潮紅等問題、可以有效改善更年期婦女骨質流失問題。

在蔬菜類的豆芽、毛豆、甜豆、碗豆、四季豆、皇帝豆等,都富含異黃酮素,分析 30 種中藥材與台灣地區經常食用的 96種植物性食物,發現中醫用來治療骨質疏鬆症的左歸丸加方中各項藥材,如枸杞、熟地、當歸、杜仲,都含有相當多的異黃酮素,的確有助於骨質疏鬆症與更年期症狀。

 

四、改善體質,調氣強身

黃耆

【性味與歸經】甘,微溫。入脾、肺經。

【功效】補氣升陽,固表止汗,托瘡生肌,利水退腫。

【臨床應用】

1. 用於氣虛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氣下陷 、脫肛、子宮脫垂等症。 黃耆健脾益氣,且具升陽舉陷的功效,故可用於氣虛乏力及中氣下陷等症 。

 

2. 用於氣血不足 、瘡瘍內陷、膿成不潰或久潰不斂者。 黃耆能溫養脾胃而生肌,補益元氣而托瘡, 故一般稱為瘡癰要藥,臨床上多用於氣血不足、瘡癰內陷、膿成不潰、或潰破後久不收口等症。

 

【按語】

1. 黃耆一藥,原名黃耆,始載於《本經》是一味臨床常用藥物。黃耆具有下列的特點, 它不僅常與補養藥同用以益氣補虛;且常與袪邪藥同用以扶正袪邪。在益氣補虛方面,如配人參,則大補元氣 。

 

2. 含有蔗糖、葡萄糖醛酸、粘液質、氨基酸、苦味素、膽鹼、甜菜鹼、葉酸等,有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及強心、降壓、利尿、保肝、抑茵等作用。

 

對正常心臟有加強其收縮,對於因中毒或疲勞而使心臟衰竭,其強心作用更加顯著。因為黃耆具有擴張血管作用,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及供給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並有降低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症、冠狀動脈便化以及心肌硬塞等症,抑制腎上腺素分泌旺盛,均證明有利尿作用,對於腎炎也有相當療效,有去尿蛋白的功用,據研究得知黃耆具有保護肝臟, 並對志賀氏痢疾桿菌、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抗菌作用。

 

【文獻搞錄】

《大明本草》:「 助氣,壯筋骨,長肉 ,補血 .... 血崩,帶下。」《本草備要》:「生用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止,溫分肉,實腠理瀉陰火,解肌熱, 炙用補中益元氣,溫三焦 ,壯脾胃排膿內託。」

 

白朮

【性味與歸經】苦、甘,溫。入脾、胃經。

【功效】補脾燥濕,利水,止汗。

【藥理作用】

白朮有 增強免疫、抗老抗癌、抗氧化 、抗凝血、降脂、降糖、抑菌、利尿等作用。能使白血球減少症者,提升白血球, 能促進細胞免疫 ,有促進抗體生成的作用。

【按語】

1. 白朮是一味培補脾胃的藥物, 它補氣的作用較弱, 但苦溫燥濕, 能補脾陽 。因脾司運化,喜燥而惡濕,得陽始運,能升則健。

2. 白朮是著名的傳統抗老強身藥物之一,歷代方書及醫案中記載頗多。《慈禧光緒醫方選議》中收載了 23 個長壽、補益方劑,白朮在方中出現頻率為六十九%,在六十四種藥物中居第二位。

 

III 幫助小朋友遠離疾病

一、兒童有哪些必要營養素以提昇免疫力

名稱

功 效

維生素 A

( Vitamin A 

•  有抗氧化功能,可以增進免疫能力

β 胡蘿蔔素胡(維生素 前質, Beta-

Carotene 

•  細胞膜的組織中,磷脂質能維持細胞膜完整性的功用,由於磷脂質屬於脂質的一種,所以容易受到自由基的破壞,而導致細胞膜的損傷,脂溶性的β --- 胡蘿蔔素,因具有脂質的親和力,能修補細胞模,捕捉、中和自由基,預防身體細胞膜、脂質、蛋白質、維生素被破壞,主要負責「低氧濃度」的區域,如上皮組織、內臟器官、皮膚組織、與末梢器官。

•  有抗氧化功能,可以增進免疫能力。

維生素 群(PABA 

•  增強免疫力。

維生素 B2

(核黃素,Vitamin B2, Riboflavin 

•  抗體與紅血球的合成。

維生素 B5

(泛酸)

•  製造抗體的功能,可以抵抗傳染病。

維生素C

( Vitamin C, Ascorbic acid 

•  能抗發炎,所以可防止曬傷,避免過度日照後所留下的後遺症。

•  可防止葉酸 ( folic acid ) 的氧化。

•  有抗氧化功能,可以增進免疫能力 。

維生素E(Vitamin E 

1. 減少維生素A及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控制細胞氧化,是一種抗氧化劑。

2. 活化細胞,促進傷口的癒合、抑制皮膚曬傷反應及癌症之產生。

3. 如與維生素C併用,可相輔相成,增強作用。

4. 維生素 負責巡邏「高氧濃度」的區域,如心臟、肺臟、腦部,修補受到 自由基破壞的細胞、細胞模,捕捉、中和自由基,預防身體細胞膜、脂質、蛋白質、維生素被破壞。

5. 有抗氧化功能,可以增進免疫能力。

維生素 H

(生物素,Biotin 

•  增強抵抗力。

菸鹼酸(Vitamin PP ,

Nicotinamide 

•  輔助蛋白質、脂肪、澱粉代謝,所有組織氧化過程所必需,活化細胞所需的營養。

•  抗發炎,預防口腔炎、舌炎、皮膚炎。

多糖體

•  增強身體的免疫功能,來達到殺死癌細胞及不正常增生的細胞。

蛋白質

( Protein 

•  器官、肌肉、毛髮、皮膚等皆由蛋白質所構成及修補。

 

葉酸 (Folic acid ,folicin) 

•  會增加葉酸的功能。

 

葉綠素

( Betaine Hcl 

•  造血的成分之一。

•  提高精力、活力。

( Iron 

1. 協助製造血液,預防貧血。

( Selenium 

•  提高免疫B細胞和抗體能力

•  增 強 疾病抵抗力,使抗體增加 3 0 倍,預防感冒。

•  去除體內自由基的輔助因子,能修復黏膜及皮膚。

( Zine 

 

•  T細胞活力的主要力量。

•  白血球、紅血球、酵素生成的必須礦物質,也可增進男性生殖能力。

 

二、介紹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功效

「牛初乳」主要功效:增強免疫系統,抵抗病毒;修補體內各器官受損細胞;消除敏感症狀,改善過敏、虛弱體質;助生長發育,長肌肉、增強活力。

 

「母乳初乳」主要功效:提高嬰兒的免疫能力,更能降低嬰兒的過敏體質。 IgA 球蛋白再血液中的量占人體免疫球蛋白量的 15~20 ﹪,是一種分泌性蛋白,初乳含有大量 IgA ,主要在黏膜的部分,阻礙外來的致病原吸附到人體,與體內的免疫反應。 母體生產後 2 - 3天所分泌之乳汁,稱為初乳。初乳成分濃稠、量少、微黃,含有免疫球蛋白(IgA)、補體、溶菌素及抗發炎與免疫調節因子等。

 

 

BOX :壓力與免疫系統的關係

中醫在「七情致病」說中就提到不同情志變化,可能損傷不同的內臟:「過怒傷肝,喜傷心,憂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這一類的情志變化多半造成相當的壓力;如某個人交感神經持續緊張時,末稍血管循環持續收縮,造成血液循環不良,同時引起代謝障礙,便會造成肩膀酸痛,甚至下背部疼痛的情況。而當副交感神經緊張度增高時,就會出現呼吸急促等類似氣喘發作的現象。若往邊緣系統、大腦皮層影響則會出現情緒不佳、心煩易怒、注意力不集中、不安等自律神經失調現象。

 

當壓力存在時, 會促使腦「下視丘」分泌腎上皮促素釋放因子,這因子刺激「腦下垂體」,進而促進「腎上腺」分泌皮質脂酮, 皮質脂酮具有提高血糖的作用,提供人體與壓力抗衡所需的能量,會有 肌肉收縮、血壓上升現象,細胞亦會變得活躍,面對襲擊作好準備,並可以加快傷口痊癒的速度及對抗感染的能力。 但皮質脂酮也會帶來負面影響,如破壞細胞性免疫反應,阻礙抗體形成,白血球的數目也會減少; 持續的壓力將會削弱整個免疫系統, 導致細胞免疫能力的降低。

 

BOX :運動與免疫系統的關係

古人有云:「戶樞不蠹,流水不腐」說明持續的體育運動,才能強健體魄。大家都知道經常性、持續性的運動可增強心臟血管系統功能,可促進體內膽固醇代謝,降低體內膽固醇,預防冠狀動脈性心臟病。增加肺活量,使呼吸道更順暢,達到增強肺臟功能的效果。另外,經常運動的人可減緩老化的發生,其心理方面往往對自己的信心較強,情緒較穩定,不易失眠,自然而然耐受壓力的程度也可增強。

 

中醫在肢體運動的方法古稱為「導引」,導引術是動靜結合,還兼有「氣功」、「內功」之作用,其中調整全身經絡氣血的作用,不光只是一般的運動只增加心肺的功能與增加肌肉的強度而已,並且運用穴道刺激、經絡的循行配合氣血的流行。「導引」是以肢體運動,配合呼吸韻律,和自我按摩相結合為其特點。主要藉由規律的呼吸,身驅俯仰,手足屈伸的動作來舒利關節,潤和氣血,旺盛體內的新陳代謝的機能,另外如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運動,也都是來源於古代導引術,來鍛鍊身體,增強體質、預防和治療疾病。

 

本文章摘自~中醫師  陳潮宗  網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hypertherm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