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種不適症狀 缺乏維生素警訊

身體缺乏某種必須維生素時,就可能明顯反映在生活的行為上,例如當嘴破、發炎時,就是因為身體攝取不足維生素B2;如果是常易發脾氣、個性變易怒,就有可能是缺乏鋅元素。瞭解清楚身體的症狀與維生素之間的關係,就能預防身體許多不適症狀的產生。



英國《每日郵報》分析了6大身體常見的小症狀,事實上都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並提出每天男女性的建議攝取量,補充足夠的維生素才能預防許多相關疾病的發生。

1.嘴破、口角炎:缺乏維生素B2

維生素B2每日建議攝取量男性約1.3毫克、女性約1.1毫克。嘴部周圍有裂縫、或發炎破洞情形時,是由於體內缺乏能幫助修復組織傷口的維生素B2,此外對皮膚和頭髮生成、健康也扮演重要角色,它無法在體內自行儲存,因此需從食物或營養補充品來補充。

來源:每天喝250毫升牛奶就能幫助補充,植物性食物如有香菇、木耳、花生、芝麻、杏仁等也有豐富維生素B2。

2.食之無味、味覺減弱:缺乏鋅元素

每日建議攝取量男性約5.5~9.5毫克、女性約4~7毫克,人體缺乏鋅元素免疫力會降低、食慾不振、生長減緩、掉髮、味覺功能退化等,因此如果發現常常吃東西覺得沒味道,又有傷口好得慢等症狀時,就要小心可能是體內缺乏鋅的徵兆。

來源:牛肉、羊肉等紅肉中有豐富的鋅,例如每周吃一次8盎司的牛排,就能攝取足夠的鋅。

3.胃部不適:缺乏維生素A

每日建議攝取維生素A男性0.7毫克、女性0.6毫克,維生素A不但是保護靈魂之窗的重要元素,也能幫助在呼吸道和腸胃自然形成一層保護膜,防止細菌或有害物質直接侵害身體。因此維生素A不足,除了對眼睛不好,也會侵害呼吸道與胃腸。

來源:每天吃點紅蘿蔔、或是每周吃1~2次動物肝臟也是補充維生素A的方法。

4.易怒、暴躁:缺乏鐵質

缺鐵不但會貧血,還有可能讓你變情緒化、容易發脾氣,每日男性須攝取8.7毫克、女性14.8毫克的鐵才足夠。鐵是幫助體內製造紅血球細胞的重要元素,對於每月要經歷失血的女性來說,鐵質更為重要,否則容易有精神不佳、心情易低落沮喪等症狀。

來源:紅肉、雞蛋、堅果、深綠色蔬菜都是富含鐵質的食物,並記得多補充維生素C以促進鐵的吸收利用。

5.腳踝浮腫:缺乏鉀

鉀是調節體內血液和體液的酸鹼平衡、維持體內水分平衡與滲透壓穩定的重要元素,長期缺鉀會導致心律不整、神經傳導不正常的症狀,像大量運動後由於水分流失過多,鉀離子流失就容易抽筋,長時間則會發現身體變得浮腫,特別在腳踝處較明顯。

來源:運動完吃香蕉補充高量鉀,可防止抽筋,每天吃定量的蔬菜水果也能補充足夠的鉀。

6.全身疼痛:缺乏維生素D

曬太陽不足、或維生素D缺乏的人,就容易引起慢性疼痛,加上維生素D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營養素,補充更為重要。維生素D也是促進骨骼生長、牙齒健全的重要物質。

來源:每周吃2份油性魚類如鮭魚、沙丁魚等,再加上適時曬點日光才能保證體內有充足維生素D。

 

燃脂甩肥肉 掌握3大黃金時機

 

許多人用盡各種方法,想要甩掉身上的肥肉,然而,除了要有毅力落實「少吃多動」的原則,選對減重時機也很重要,亞東醫院家醫科醫師朱育瑩表示,若能掌握3大黃金時機,可以讓減重計畫事半功倍、有效達標。



時機1:晚餐少吃醣類、增蛋白質

碳水化合物等醣類可提供快速的能量來源,但相對來說,也需要較大的活動量才能消耗掉,否則就會堆積成脂肪、造成肥胖,因此選白天來攝取醣類,確實是比較好的選擇。

那麼晚上該怎麼吃才不會造成脂肪堆積?朱育瑩醫師表示,減少了醣類、但可以蛋白質來遞補,因為蛋白質是必需營養素,每餐都要吃;此外,蛋白質有特定的胺基酸,可以讓人放鬆、利於助眠。

時機2: 早晨運動提高全天代謝

促進減重,必須做有氧運動和肌力運動,早晨做運動又比晚上來得好,因為人體在白天的基礎代謝率,原本就比較高,且運動的12小時之後,基礎代謝率又可提高5%-7%。

另一個不錯的運動時間點則是傍晚,不過朱育瑩醫師提醒,避免在睡前才做有氧運動,因為這類運動會讓腎上腺素分泌、使人亢奮,導致影響睡眠,睡得不好也會影響減重效果。

時機3:避開月經來的前一周

減重必須持之以恆,長時間控制熱量,但建議女性在月經來的前一周應稍稍「降低標準」,因為這時黃體素上升,會讓人想吃碳水化合物,如果這種食慾不被滿足,會變得易怒;且荷爾蒙變化也會讓身體有些水腫,至少增加1、2公斤。

朱育瑩醫師建議減重的女性,了解身體在月經來之前有這種變化,這時把標準降低一點,就不會因此打擊到減重的信心,但其他時間仍應力行「少吃多動」的減重計畫。

 

 

5個飲食惡習 當心腎臟「虛累累」

腎臟是掌管人體代謝的重要器官,但因為飲食的壞習慣,加上慢性疾病等因素,據健保局統計全台洗腎人口超過6萬人,讓台灣淪為洗腎王國。醫師指出,慢性腎臟疾病在台灣發生率約12%,建議預防應從飲食、篩檢做起,營養師則提醒,民眾要注意5個飲食惡習,盡快改正才能維護腎臟健康。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執行長、雙和醫院副院長林裕峯醫師指出,台灣慢性腎臟疾病的發生率高達12%,但知道自己患病的卻不到10%,推測是腎臟病早期幾乎沒有症狀,提醒有糖尿病、高血壓、蛋白尿、有腎臟病家族史、65歲以上老人及長期服用藥物等高危險群民眾,每3個月記得檢查尿液、血壓、血肌酸酐等3項數值。

另外,飲食上也需特別留意,台大醫院營養室組長陳珮蓉營養師提到,台灣人偏愛外食,無疑造成腎臟負擔,建議營養均衡、定時定量、少動物性蛋白、低納多蔬果等是保護腎臟的重要飲食原則,平常避免5個飲食壞習慣,就可減少腎臟負擔。

1. 愛吃高飽和脂肪食物:油脂類的來源必須減少油炸類食物、肥肉、豬油、奶油、蛋糕西點等,若吃太多當心堆積在血管中,讓血流量下降,連帶腎絲球跟著缺血引起腎臟運作出狀況。建議可以攝取植物性油脂或是堅果類較健康。

2. 過量蛋白質:蛋白質經新陳代謝後會產生含氮廢物,而腎臟是主要排泄含氮廢物的器官,若攝取過多的蛋白質就會增加腎臟的負擔。建議一般人每天蛋白質需求量最多70公克,換算後每天除了三餐1碗飯的量,可在加上2份肉類、1顆蛋、1塊豆腐與1杯牛奶。

3. 醃漬品:醃漬品像是培根、罐頭類等含有過多的鈉,在腎臟正常運作下是可以自然排出體外,但若吃得太多,腎臟必須拼命工作才能排出,且加工食品中添加了你不知道的化學防腐劑等,長時間恐影響腎臟機能。 

4. 不愛吃蔬菜:天天5蔬果是身體抗氧化的利器,若吃得少又挑食,當心腎臟得不到充足的營養,久了運作功能顯得疲軟。建議每天至少要攝取3份蔬菜、2份水果,1分蔬菜約100公克,水果則是150公克。

5. 餐餐吃到撐:餐餐吃過飽,不僅腸胃不舒服,當熱量攝取過多,體重爆增容易引發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對腎臟無疑是雪上加霜。建議每餐吃到8分飽,將體重維持在BMI18.5~24之間是最理想的狀態。

 

 

咖啡因飲品 加速脫水

 

台灣新生報

 

 

喝太多茶、咖啡,小心擋不住熱浪。紐約勒諾克斯山醫院急診科醫師羅伯特‧葛萊特表示,氣溫偏高,更要避免咖啡因攝取過量,以免加速脫水;市售強調提神的飲品,若含高量咖啡因也需小心。

羅伯特·葛萊特指出,只喝咖啡或茶,由於有利尿作用,很容易加速脫水,一旦又在炎熱的地方活動,大量流汗,很容易遭熱浪擊倒,出現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及最嚴重的中暑等問題。

熱衰竭主要是長時間處於溫熱潮濕環境中,因大量排汗造成身體過度喪失水分以及電解質,發生輕微休克現象。

熱衰竭若無法緩解,大腦散熱中樞若一旦失去作用,接下來即中暑。當人體吸收或產生過多熱量,卻無法有效把熱量排除時,大腦散熱中樞可能會失去作用,造成體溫超過攝氏四十度,引起組織細胞傷害。

醫師指出,一般民眾可以選擇較陰涼的時段活動。即使是溫和運動,也最好選在黃昏、傍晚或溫度適宜的室內進行。夏日氣候一般較炎熱潮濕,戶外活動不妨攜帶一瓶水隨時補充水分、穿著寬敞、通氣性能良好的薄衣。

醫師建議,如感到任何的不適,如非常口渴、疲倦、噁心嘔吐、頭痛暈眩、四肢無力及皮膚濕冷、臉色蒼白、脈搏微弱或大量出汗、疲乏、惡心、頭昏等症狀,建議儘快到較涼快的地方休息,鬆開衣物,用水擦拭身體,並儘速就醫。

 

多喝開水別喝茶 利尿加流汗可能脫水

台灣新生報

屏東近日氣溫飆到攝氏卅六度高溫,屏東部分醫院的急診室擠進求診患者,屏基急診室連日來都有廿多人就醫,因天氣太熱引發頭暈、四肢無力及倦怠等狀況,約有三成是老人家。

屏東基督教醫院急診室近日出現二十多起因天氣太熱引起氣候不適症候群,急診部主任陳志文說,大多數的民眾因頭暈、四肢無力、倦怠而到急診就醫。

陳志文表示,求診患者以老年人居多,還有上班族的婦女,或是在戶外工作的民眾,如菜市場攤販。天氣太熱要多補充水分,如發生頭暈狀況,除了補充水分外,也要補充一點電解質飲料,並到陰涼處休息。

他同時建議,不要熬夜、不要直接曝曬在陽光下,感到身體不適時,要趕緊移到空氣流通、能散熱的地方,進冷氣房前,要先擦乾汗水。民眾應多喝白開水,不要以茶代水,因茶會利尿,若水分補充不足加上流汗,反可能脫水。

 

22大症狀,告訴你五臟積毒了!

 

當出現口臭、便祕、青春痘、舌苔黃、牙齦腫脹、嘴破、眼睛紅等症狀時,代表五臟累積了過多的毒素,倘若總是置之不理,就會引發各種疾病,甚至是癌症的發生,那麼要如何排出五臟的毒素呢? 

我們經常從報章雜誌或網路資訊中看到「排毒」兩個字,但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陳潮宗表示,不論是西醫或傳統醫學,並沒有現代所講的「排毒」這個名詞。在傳統醫學上稱之為「解毒」,而一般中醫師所說的解毒中藥,是指具「清熱解毒」作用的藥材。

中醫對於「毒」的定義很廣泛,舉凡對身體有害的都稱為「毒」,例如火氣大、發炎、過敏等症狀,或中醫常說的熱毒、寒毒、濕毒等,甚至化學毒素、魚蟹毒、蟲蛇毒等都是。就現代醫學來說,導致身體老化、致癌的自由基,也是毒物的一種,這些所謂的毒物,若長期積聚在體內,將會造成身體負擔而引發疾病。

毒素累積五臟的表現

陳潮宗指出,在中醫診療上,當出現口臭、便祕、青春痘、舌苔黃、牙齦腫脹、嘴破、眼睛通紅等症狀時,就代表體內累積了過多的毒素,身體便以這些症狀來告訴主人,需要注意健康了。倘若總是置之不理,就可能引發各種疾病,甚至是癌症,而毒素累積在身體不同的部位,各有不同的表現。

累積在心臟

1. 心臟有內火或是火毒的時候,舌頭容易出現潰瘍,也就是嘴破的現象。
2. 額頭部位狂長青春痘。
3. 睡眠時不安穩,容易發生失眠的狀況。
4. 常有胸悶或是胸部有刺痛的感覺。

累積在肝臟

5. 指甲表面,有凸起的稜線,或是指甲有向下凹陷的痕跡。
6. 因乳腺增生的關係,導致月經週期之前,有明顯的脹痛感。
7. 情緒常常容易感覺抑鬱。
8. 經常性的偏頭痛。
9. 每個月都會發生經痛。
10. 臉部兩側的部位,會長青春痘。

累積在脾臟

11. 臉部出現色斑,通常女性臉上有斑點的時候,就代表消化系統變差。
12. 女性朋友容易有白帶過多的狀況發生。
13. 脂肪容易堆積在體內,脂肪在中醫稱為「痰濕」,主要是因為脾臟消化功能減弱,導致毒素無法排出而堆積。
14. 容易有口臭情況發生。
15. 嘴唇週圍容易長青春痘或是發生潰瘍。

累積在肺臟

16. 皮膚呈現黯淡、沒有光澤的狀態。
17. 常常有便祕情況發生。
18. 比較常有情緒化的狀況發生,或容易多愁善感且常常感覺悲傷。

累積在腎臟

19. 女性月經量會減少、經期變短,經血的顏色偏暗。
20. 身體容易有水腫狀況發生。
21. 臉部下頜部位容易長青春痘。
22. 常常感覺疲倦、想睡覺,且四肢常會有無力感。

必注意!內毒、外毒怎麼來?

體內毒素來源主要來自兩大方向,包括外在環境以及個人飲食習慣,說明如下:

1. 外在環境:

指接觸外界污染的空氣或是水質,以及帶有化學物質的加工食品、含有殺蟲劑或是農藥的農產品,或是含有重金屬的海鮮類食物,甚至是吸入的二手菸等等,都會使得許多不需要的雜質、毒物進入體內,影響身體自然的排毒系統。

2. 飲食習慣:

現代人喜歡吃香喝辣的,每天吃入體內的食物相當多樣化,與以往農業社會的飲食習慣和內容大不相同,其中尤其以下列4種飲食習慣,最容易累積體內的毒素。

◆ 飲食內容多肉少菜:

常吃牛排、炸雞排、勝丼(豬排飯)……等以肉食為主的人不在少數,肉品的肌肉纖維本來就比較難以分解,若是再加上缺乏蔬果的纖維素來幫助腸胃蠕動,久而久之,腸胃道受到影響、消化功能下降,就會造成便祕,一旦糞便在腸道中待的時間愈長,身體吸收毒素的機會就愈多。

◆ 常吃生冷食物、喝冷飲:

冰品或是冷飲、生魚片等生冷飲食吃下肚子之後,會降低胃部的溫度,使得消化功能下降、脾胃營養不足,就會影響毒素排出體外的能力。

◆ 常吃煙燻、燒烤食物:

很能幫助下飯的香腸、臘肉、烤肉等食物在烹調的過程中,會增加硝酸鈉的含量,並在體內轉化成具有致癌性的硝酸胺,進而增加毒素的累積。

◆ 飲食總是高油脂:

油炸、麻辣鍋、五花肉等富含油脂的食物,在消化過程中會產生致癌物質──膽鹽,體內膽鹽多了,就會增加罹癌的機率。

必保養!天然四大排毒器官

上帝在造人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毒物對人體的危機了,因此,設計了一套天然的解毒系統,能夠自動自發地將體內的毒素清除乾淨,進而預防疾病的發生。而我們的肝臟、腎臟以及皮膚,就是這套解毒系統主要的排毒器官。

◆ 肝臟:

肝臟是人體中最重要的解毒器官。肝臟細胞中蘊含著豐富的酵素,不論是藥物、激素、微生物產生的毒素等,不管是內生性或是外生性的有毒物質,通通都需要靠肝臟來分解,以減少體內毒素的累積。陳潮宗表示,肝臟狀況不好的時候,就會造成毒素在血液中循環,間接導致皮膚狀況變得比較不好(因為皮膚下有許多細微血管),皮膚粗糙、黯淡、長痘痘、長瘡……等肌膚問題頻生。中醫理論認為,晚上11點到凌晨1點及凌晨1點到3點,是肝經與膽經排毒的時間,但是必須在熟睡的狀況之下,肝膽才能夠順利排毒,因此,在這段時間之內一定要睡覺,才能讓肝臟做好解毒的工作。

◆ 肺臟:

是人體透過呼吸和外界溝通的管道,當然也是排毒的器官,現在空氣污染嚴重,加上二手菸的問題也很嚴重,時間久了,毒素就很容易累積在肺臟排不出來,輕則造成咳嗽等症狀,嚴重的還可能會致癌。還好可以透過在公園或是森林中散步、做日光浴,甚至是戒菸或避免到充滿二手菸的環境中,都可以幫助肺臟排毒。

◆ 腎臟:

腎臟主要的功能就是排泄廢物,包括多餘的水分、電解質、尿素、藥物成分等的代謝產物,都是藉由腎臟、膀胱、輸尿管等的排泄系統,並以尿液的方式排出。因此,如果腎臟功能不好的話,降低尿液的排泄量和次數,就會讓這些毒物(廢物)一直停留在體內。所以,每天尿液的排泄很重要,要多喝白開水、多排尿。陳潮宗提醒,現在正值炎熱夏天,很多人會以含糖飲料來取代白開水,應該盡量避免,以免含糖飲料造成身體的負擔。

◆ 皮膚:

皮膚是身體抵禦細菌、微生物、病毒等侵襲人體的第一道防線,還能夠防止體表的水分蒸發與散失。此外,皮膚中汗腺的主要功能就是排汗,汗水是由鹽分、尿酸、尿毒等廢物所組成,所以才說皮膚也是解毒系統的一部分。我們可以透過每天固定且適量運動來讓身體流流汗,藉由汗水把毒素從皮膚排出來。另外,皮膚的清潔對排毒來說也不可少,一定要注意。

必做!解毒12祕笈

想要解毒、排毒,除了人體自然的排毒過程之外,食療、中藥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但總是治標不治本。其實歸根究底,身體會累積毒素,跟生活習慣脫不了關係,因此,最根本的解毒祕笈,就是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1. 盡量攝取當季和本地的新鮮蔬果。
2. 盡量多吃白肉(如雞肉、魚肉),並減少吃 紅肉(如牛肉)的次數。
3. 食物盡量以少油、少糖和少鹽的方式來烹煮。
4. 盡量少吃精製的食物,例如用糙米或全麥吐司取代白米和白吐司。
5. 每天盡量多喝水。
6. 少用傳統煎、煮、炒、炸的方式來煮菜,而是改以蒸、燙、清炒、涼拌等方式做菜。
7. 市場買來的蔬果大多有噴灑農藥,一定要用水清洗乾淨後再吃。
8. 烹煮食物使用鐵製、不鏽鋼或瓷製的廚具、餐具,不要使用鐵氟龍、保麗龍或是不耐熱的塑膠用品。
9. 每天定時定量、適度的做運動。
10. 每天的生活作息要規律,同時也要睡飽。
11. 盡量減少吃藥、抽菸和喝酒的機率。
12. 隨時隨地保持心情愉悅。

 

 

「水毒」引起的疾病

1.各種疼痛

  神經痛、偏頭痛、風濕痛、腰痛等疼痛,多多少少都與「水」和「寒涼」等原因有關。因此,泡熱水澡、洗桑拿浴、溫暖身體或發汗時,就能減輕疼痛。

 

2.過敏

  西洋醫學中,從過敏的原因:如?、灰塵、牛奶、魚肉、花粉等過敏原(過敏的原因)中尋找發病的根源。可是在吸入或食入這些過敏原的人當中,有許多人並未引起過敏。這是由於過敏原不是產生過敏的真正原因,而只不過是過敏的誘因而已。

  下面列舉一些常見的過敏性疾病的症狀:

  過敏性結膜炎——流眼淚過敏性鼻炎——流鼻涕、打噴嚏

  哮喘——排出水樣(清白)痰阿托匹性皮炎——出濕疹

  可以發現:這些全是向體外排出水分的疾病。

  可見,過敏症狀可以說就是「水毒」的一種。

 

3.皰疹

  西洋醫學把口唇處出現的單純皰疹(口炎)、沿著肋間神經或面部神經分佈而發生的帶狀皰疹等病症的原因歸咎於帶狀皰疹病毒。但是,實際上,這些都是體內排出多餘水分的現象。因此,中醫也認為它是「水毒」症的一種。西醫認為:皰疹是由於消耗性疾病(如癌症)或身心疲勞導致免疫力低下時才發生的病症。而自然醫學認為:這樣的狀態是身體要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升高體溫,提高免疫力的狀態。

 

4.美尼爾綜合症

  具有劇烈的頭暈、耳鳴,當這兩種症狀加重後還會引起嘔吐的疾病被稱為「美尼爾綜合症」。這是由於耳的最深處控制平衡感的內耳中的淋巴液(水分)太多,擾亂了內耳的平衡感覺功能所致的狀態。西醫認為,疲勞和睡眠不足是引發美尼爾綜合症的原因。如果長期處於疲勞和睡眠不足的狀態,人的排泄能力就會下降,特別是排尿狀況變壞。由此引起體內多餘水分的蓄積,產生水毒狀態。由此可見,內耳引起的「水毒」就是美尼爾綜合症。當然,因為是水毒,美尼爾綜合症多見於大量飲茶和水等清涼飲料的人。

 

5.青光眼

  如果清洗眼中透鏡(水晶體)的眼睛房水太多,就會引起青光眼。這種疾病常發生在那些白天大量飲水、又不能充分發汗和排尿的排泄狀態差的人。青光眼嚴重時,就會發生嘔吐、眼深處疼痛甚至頭痛。這也可以從「冷」、「水」、「痛」的三角關係中得到解釋。

 

6.黴菌感染(手或腳氣)

  西醫認為它是由稱作白癬菌的黴菌引起的。黴菌只在濕氣(水)重的地方產生。產生手腳癬的人一般是肆意攝取水分、愛出汗,手腳出汗(水)多的人。也就是說,出大汗(多汗症)也是「水毒」的一個症狀。

 

7.房顫和心律不齊

  心動過速與心律不齊時,在西醫中常用心電圖、便攜式心電圖、心動超聲等儀器對心臟進行徹底的檢查。但多數情況下找不到原因。

  身體變涼或水毒存在時,通過嘔吐、腹瀉、流鼻涕、打噴嚏、發汗等方式,能排泄水分的人,會很快好轉。但不能排泄者,體溫就會上升,以處理多餘的水分。

  科學證明:感冒引起的發燒,體溫每升高1℃,脈搏數就增加10次,代謝也更加旺盛。身體內有「寒」與「水毒」時,身體自身就會升高體溫,以使不良狀況得到改善。因此脈搏就會加快,這是心動過速的表現。這種脈象與正常稍有偏差時,就會產生心律不齊。

  如果心臟不好,在走路、進行運動或幹活時,心臟負擔增加,就會引起心動過速及心律不齊。可是,心動過速與心律不齊常常發生在心臟負擔不存在的安靜狀態下。只看這點,可知心臟本身可能沒什麼毛病。其實,在運動和勞動時,由於體溫上升,肌肉代謝消耗了水分,因而避免了心動過速。

  同樣,美尼爾綜合症也是,在步行、運動或勞動時不會發生,但常發生在睡覺或安靜時。從這些現象,我們就很容易理解「水毒」這件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hypertherm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