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關節整復之基礎理論             玉安中醫診所醫師    吳元劍   講述

 前言:

    「跌打閃挫」發生的症狀與治療,稱正骨科或傷骨科。「關節整復」是治療跌打閃挫的一部份醫術,整復對人體損傷之療法有獨到的特點。「內經」對於筋骨發育過程有明確的記載,如「女子四七筋骨堅,身體盛壯。丈夫三八筋骨勁強,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筋骨肌肉與臟腑的關係:宣明五氣篇曰,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肉、心主血、肺主皮。又曰:肝生筋、腎生骨髓。

 

骨骼的構造與功用:

    骨骼是構成人體的重要部份,關節是由各不同形態的骨骼連接部份與韌帶軟骨和肌肉所構成。骨與骨相接之處,稱關節面。骨端有關節軟骨,關節周圍有堅固而富有彈性的韌帶,還有堅韌的結締組織構成關節囊,關節囊的內部有滑液膜分泌滑液,促進關節腔之潤滑與穩定性,以司各種運動。

    人肢體受第三力量之傷害,跌撲、錯閃、打撞,或外力牽拉超過於關節組織的隱定限度,或由異常活動而失去平衡,輕者肌肉皮膚層之損傷瘀腫疼痛。重者關節筋骨脫位折離等。

 

人體關節構造組織種類:

    如頭顱骨鋸齒狀縫,牙與頷骨鱗狀縫,稱崁合關節,均屬於纖維性關節,不易脫離。

軟骨性關節:關節兩骨之間有白色軟骨,如椎體、恥骨。軸柱關節:骨端如車軸能旋轉=寰椎(第一頸椎)及樞軸椎(第二頸椎)。

    滑膜性關節:關節面有透明軟骨,此關節囊外層為纖維組織,內層是滑膜分泌液體以潤滑關節,及附著韌帶,可以增加關節穩定性及防止脫離。

    ()球窩關節:能屈伸、旋轉及環行活動=肩關節、髖關節。

    ()屈戌關節:只能屈曲與伸展=肘、膝關節及指骨、趾骨關節。

    ()平面關節:關節面能相互滑動=胸鎖、肩鎖及腕骨、跗骨之關節。

    ()踝狀與鞍狀關節:能屈伸及環行=腕、踝關節及顳頷關節、掌指、蹠趾關節。

 

    關節功能損傷症狀與診斷:

    頸椎:寰椎及樞軸椎損傷,頭不能旋轉與點頭。

    頭頸椎功能活動範圍:頭前屈35°—45° 後伸35°—45° 左右屈45° 左右旋60°--80°。

    肩關節:是由肩胛骨的關節盂和肱骨上端所構成,屬球窩關節。

    肩關節功能活動範圍:前屈150°--170° 後伸40° 外展180° 外旋45°--60° 內收20°--40°。

    1)肩關節受傷,肩前緣疼痛和肩外展、後伸功能受限,擬是肱二頭肌長頭肌腱鞘損傷,如用力屈肘則疼痛更明顯。

    2)岡上肌肌腱炎者,肩外側疼痛和肩外展活動受限。

    3)肩峰下滑囊炎:在肱骨大結節上方處,肩峰和喙肩韌帶下方疼痛。肩外側面疼痛,上臂外展、內旋活動時,更加疼痛。

    4)五十肩:是指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退化性病變,亦稱「肩關節周圍炎」。肩關節活動包括前屈、後伸、外展、外旋、內收及環轉功能均受限。肩前緣、後緣、外側和三角肌止點,臂臑穴等處,有不同程度的壓痛。

    5)肩關節移位:肱骨上端前脫,則肩後側凹陷,前方肌肉突出。肱骨下脫者, 肩峰下外側明顯凹陷。

    肘關節:由肱骨下端與橈骨和尺骨上端所構成。若脫位肘關節明顯突出變形,肘臂不能屈伸。

    肘關節功能活動範圍:屈肘135°—150° 超伸10° 前臂旋前80°—90°前臂旋後80°—90°。

肱骨上髁炎:包括1.肱骨外上髁炎,又稱「網球肘」,疼痛在肱骨外上髁處。 2.肱骨內上髁炎,又稱「高爾夫球肘」,疼痛在肱骨內上髁處。3.尺骨鷹嘴滑囊炎:肘關節後方鷹嘴突損傷疼痛,屈伸功能障礙,又稱「礦工肘」。

    腕及手關節:腕關節為滑膜性的踝狀關節,包括橈骨、尺骨下端、八塊腕骨、五塊掌骨所構成。

    手關節:有橈腕、腕骨間、腕中、掌骨間、手指間關節及周圍肌腱,韌帶等軟組織。

腕與指關節功能活動範圍:背屈35°—60° 掌屈50°—60° 尺屈偏25°—30° 橈屈偏30°—40° 拇指開40°。

    腕及手韌帶周圍軟組織損傷,則疼痛腫脹,關節活動功能受限。

    常見症狀有橈骨莖突處狹窄性腱鞘炎及手指屈肌腱狹窄性腱鞘炎。或筋拉傷、關節移位等。

    髖部關節為滑膜性關節,屬球窩關節,包括股骨上端、髖臼、關節囊所組成髖關節及周圍肌腱,韌帶等軟組織。

    髖關節功能活動範圍:屈130°—140° 超伸10°—15° 外展30°—40° 內收20°—30°外旋30°—40° 內旋4°—50°。

    髖關節損傷常見症狀,髖股關節移位、彈響髖及髖關節滑囊炎。

    髖股關節移位則髖部疼痛,活動功能喪失,前下脫者髖外側凹陷,腹股溝部會高突。

    彈響髖者,病人站立或臥於健側主動屈曲、內收或內旋,髖關節有彈響聲,若被動屈曲、內收、內旋則無彈響聲。

    髖關節滑囊炎者,髖關節屈曲、內收或內旋會增加疼痛,大轉子後方有壓痛。

    膝關節:為滑膜性關節的屈戌關節。包括股骨下端、脛骨上端、髕骨、半月板、韌帶、關節囊所組成。

    關節活動功能,屈135° 超伸5°—10°。

    膝關節損傷常見症狀:

    1.膝脛韌帶損傷,則膝內側疼痛,小腿外展更痛。

    2.膝腓韌帶損傷,則膝外內側疼痛,小腿內旋受限而痛。

    3.膝前交叉韌帶損傷,因膝伸過度或強力外展、外旋所致。若膝關節屈曲,暴力從脛骨上端向後推擊,使膝後交叉韌帶損傷,膝腫痛活動受限。

    半月板在膝關節髕韌帶與膝內或外側韌帶之間,損傷原因:

    1. 膝關節韌帶損傷後關節不穩定。

    2. 膝關節半屈位旋伸小腿。

    3.蹲位或跪位過久,半月板受擠壓或牽拉。

    4.肥胖體重過大壓迫損傷。病人俯臥屈膝90°在足跟加壓並旋轉小腿而誘發膝關節疼痛則半月板損傷。

    半月板損傷:仰臥屈膝,小腿外旋、內展、並使膝關節伸直而痛,為外側半月板損傷。反之,小腿內旋、內翻、並使膝關節伸直而痛,為內側半月板損傷。

    足踝關節:是由脛、腓骨下端和距骨構成。

    跗有七塊,上端與前述構成關節,下端與蹠骨構成關節。

    蹠骨五塊構成足背,上端與跗骨、下端與趾骨構成蹠趾關節。

    趾骨:左右各十四塊,各趾間為趾間關節。

    踝關節功能活動範圍:足內翻30° 足外翻30°—35° 踝蹠屈20°—30° 踝背伸40°--70°。

    足踝關節部損傷,因構成關節軟組織、韌帶、遭受外力急性牽拉,以致局部腫脹、疼痛、活動功能受限。

    足踝關節常見:腓側韌帶損傷與脛側韌帶損傷。

    踝過度內翻者,腓側韌帶損傷,則外踝的前下方,有明顯腫脹疼痛。

    若踝過度外翻者,脛側韌帶損傷,則內踝的前下方,有明顯腫脹疼痛。

    足跟痛(跟後滑囊炎):足跟部腫痛,由於跟骨骨刺或、足跟結節滑囊炎、或足跟部脂肪墊的變性、鈣化、而出現足跟痛。

 

關節整復常見症狀:

     人體受到外來暴力之作用,致引起的皮肉、筋骨、關節、臟腑等組織的損傷,所表現之症狀。由於關節囊損傷異常,包括關節面、關節腔、關節周圍組織,臨床上是一系列的治療方法,是傷骨科重要治療之技術。

    常見症狀:

    1、急慢性扭、挫、瘀傷:踝扭傷、腰扭傷、頸部扭傷等。

    2、肌腱炎:網球肘、棒球肩、腕部橈側腱鞘炎等。

    3、關節病變: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僵直性關節炎、痛風、冰凍肩(凝肩)等。或慢性勞損過度,經年累月於人體而致的病變。

    4、創傷性脫臼。

    5、骨折。

關節整復手法的適當作用: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2 急慢性關節軟組織之損傷。

    3、肌肉組織之損傷與勞損性疾病。

    4.舒筋活絡,解除功能障礙,防止關節組織變形。

    5.整復關節組織之錯位。

    6.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促進組織循環。

    7、骨骼損傷後期或關節僵硬、僵直、肌肉萎縮。

    8、風、寒、濕邪凝結筋骨關節,致肢節疼痛、功能障礙。

    9、關節組織功能損傷之併發症。

整復手法的基本規範:

    關節整復必須先了解骨骼結構及生理功能,損傷程度經診斷確定後,再擬定治療手法。手法之運用是整復技巧最重要的一環,使出得宜則愈好快速。仍須依診療要點,辨明病情、損傷程度、病因、挫傷、拉傷、脫臼、骨折等。再以熟練技巧,手法宜輕宜重的適度,剛柔相濟,方能得心應手。

    醫宗金鑑,對關節損傷提倡摸、接、端、提、按、摩、推、拏八種手法。臨床上增加牽引法、屈伸法、旋轉法、固定法。

整復手法的特點:「離而復合,推之復位」之原則。施用各種不同手法。如:

    1:骨折、局部疼痛、腫脹、功能障礙、變形活動異常等。處置宜骨折接合復位、固定,使骨折端之連接以促進骨痂分泌增生加強癒合。

    2:脫位,關節移位活動受限、關節變形、腫痛。處置宜牽引、推按、屈伸、收展、揉法等。四肢關節的損傷,手法以恢復關節活動功能,多以屈伸旋轉手法為主。

    3:韌帶、筋、肌腱、關節囊軟組織等,拉傷或挫傷,症狀表現疼痛、腫脹、瘀血斑、功能障礙。處置則疏經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止痛、手法操作宜推拿、按揉、生理功能運動等。

整復手法的禁忌注意事項:

1)急性筋傷肌腱或韌帶撕裂,局部劇痛或腫脹瘀血嚴重者,慎用手法。

2)急性脊柱或脊髓損傷,症狀診斷尚不明確的者禁用。

3)診斷為惡性腫瘤、骨關節結核、骨髓炎等患者,慎用或禁用。

4)身體虛弱損傷、老年骨質疏鬆症,伴有臟腑病變者,慎用或禁用。

5)有嚴重皮膚損傷或出血感染者,禁用或慎用。

    整復與藥物治療之規範:

    肌體損傷宜以八綱辨證、經絡、臟俯、氣血盛衰等,為治療依據,整體兼顧,施以藥物內治外敷與整復手法,互相結合治療為原則。

    藥物治療規範:

    初期: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中期:行血理氣、通利關節,續骨生新。

    晚期:活血通經絡、壯筋骨、調營衛。

關節(拉丁語 Articulatio)在解剖學里指的是兩塊或兩塊以上的骨之間能活動的連接。在解剖學上有不動關節和動關節(連接處有液體)兩種關節。

不動關節/纖維性關節(synarthrosis


不動關節有:

軟骨性連接 (Articulationes cartilagineae)

軟骨結合: 藉助透明軟骨構成的連接,通常是暫時性的,在成人以前介於其間的透明軟骨一般都已變成骨,例如胸骨

聯合(Symphysis:,其骨對合面由纖維軟骨板緊密連接,例如錐間盤

纖維性連接 Articulationes fibrosae

縫隙連接,例如顱骨之間

韌帶聯合:一種纖維關節,介於其間的纖維性結締組織形成一層骨間膜或韌帶

例如尺骨與橈骨之間的連接,由前臂的骨間膜與肘的斜索(obligue cord)組成。

釘狀關節,為一種纖維性關節,其中一個圓錐狀突起插入一個窩狀部,例如莖狀突在顳骨中,或牙在牙槽內

動關節/滑膜關節(diarthrosis

 

動關節的兩塊骨之間會有腔隙。關節面會有關節軟骨。整個關節在外形上是一個關節囊.它由

外面的纖維膜 Membrana fibrosa (緻密結締組織)

內面的滑膜 Membrana synovialis (一類似表皮組織的結締組織)

關節韌帶啟動加固關節的作用。關節韌帶分為囊外韌帶和囊內韌帶兩種。後者會部分過渡成為滑膜。

關節囊內有腔隙關節腔。內有粘性液體填充,稱為滑液,它是滑液膜的分泌物。

關節類型


動關節:

1-球窩關節; 2-橢圓關節; 3-鞍狀關節; 4-屈戌關節; 5-車軸關節

根據關節面的形狀,動關節可再細分為:

球窩關節 (Articulatio spheroidea):如肩關節,髖關節;可以各向運動

橢球關節 (Articulatio ellipsoidea):例如寰椎和顱骨之間的關節

鞍狀關節 (Articulatio sellaris):如大拇指與掌骨的連接;可以在兩個方向運動

樞紐關節 (Ginglymus):只有一條運動軸,只能做屈伸,例如肘關節(如鉸鏈比較)

車軸關節 (Articulatio trochoidea ):如尺橈二骨之間的關節

平面關節 (Articulatio plana):如椎間關節

雙髁狀關節 (Articulatio bicondylaris): 膝關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hypertherm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