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摘自《治百病,就靠體溫!連癌症都是!》/石原結實著/野人文化出版】


癌細胞「怕熱」這一點,可以由流行病學及許多相關文章當中證實。

較早是在1866年,德國的醫學博士發表的研究論文當中指出:「有患者因為丹毒(由產膿鏈球菌引起的急性皮膚或粘膜炎症。「丹」是紅色的意思。)或肺炎等感染症而引起持續高燒,因而治癒了癌症。」

1900年代初期,紐約紀念醫院整形外科醫生的許多論文中也指出:「無法動手術治療的惡性腫瘤患者,在感染了丹毒的38人當中有20人痊癒。」

此外,從鏈球菌等提取混合毒素給312位無法進行手術的癌症患者投藥,患者因發燒而痊癒的病例有134例。

日本的國立預防衛生研究所(現在的國立感染症研究所)在1978年也發表以下實驗結果:「由人體中取出的子宮癌細胞,分別給予32~43℃的溫度變化後,和正常細胞相比,癌細胞在39.6℃以上的情況下於10天左右全數死亡,正常細胞則不受影響。」

基於這項事實,現代醫學也針對癌症進行溫熱療法(Hyperthermia、加溫療法)。

局部的溫熱療法是針對黑色素瘤(皮膚癌的一種)或骨頭、肌肉的腫瘤,使用超音波、微波、高周波等電波,在癌症部位以42~44℃、每次40~60分鐘、一星期一、兩次的間隔,進行約5~10次的加溫。

全身的溫熱療法則是針對會轉移的癌症進行全身加溫,每次2~10小時、將溫度維持在41.5~42℃、每隔一、兩星期進行2~5次加溫。加溫方法則有「溫水浴」或「體外循環血液加溫」(譯注:把血液抽出體外加溫,再輸回體內,殺死癌細胞,在日本是行之有年的癌症治療方式)。

溫熱療法和放射線療法併用的情況很多,對於皮膚癌等會出現在體表的腫瘤確認有70%以上的效果。

三大死因的共通點是「體寒」!

日本人每年死亡總人數約90萬人,死亡原因排行第一名的是癌症(約30萬人)、第二名是心肌梗塞(約15萬人),第三是腦梗塞(中風)(約13萬人),之後第四名是肺炎,第五名是意外事故,第六名是自殺,第七名是衰老,第八名是腎衰竭(腎硬化),第九名是肝硬化,第十名是糖尿病。(注2008年台灣十大死因依序是:惡性腫瘤占27.3%(近4萬人)、心臟疾病占11.1%(約1.5萬人)、腦血管疾病占7.5%(約1萬人)、肺炎占6.1%(約近9千人)、糖尿病占5.6%(約近8千人)、意外事故占5%、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占3.8%、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占3.5%、自殺占2.9%,腎炎、腎徵候群及腎性病變占2.8%。)

從排名第一的癌症到第三位的腦梗塞(中風),都是屬於「變硬的疾病=寒涼的疾病」,而肺炎在冬天病故死亡的案例也占大多數,可說是因「寒涼」而引起的疾病。

除了肺炎或血管疾病等這些明顯受寒冷影響的疾病以外,癌症、腎臟病、糖尿病等也是在冬天死亡人數最多,由此可見,「寒涼=體寒」,對人類的健康而言,可說是頭號敵人。

治百病靠體溫/體溫過低=體寒 怎麼發生的?

我們的身體裡,既然原本就具備產生熱能的構造,為什麼現代人的體溫卻一直下降呢?

體溫變低的六大原因!!

從結論來說,「體溫過低=體寒」的原因,可以分成以下六大項目:

①下半身缺少肌肉
②壓力引起的血液循環不良
③冷氣的不良影響
④錯誤的洗澡方式
⑤服用過多藥物
⑥錯誤的飲食習慣使體溫降低

我想正在閱讀的你應該也包括了其中幾項。接下來我就針對「體寒」的六大原因一一說明。

①下半身不活動,身體就會變冷

一運動,身體就變熱、促進排汗,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反過來說,運動不足、也就是肌肉運動不足,會降低體熱的產生。

尤其是,人的肌肉70%以上都存在腰部以下的位置。經常走路、或多做下肢運動是極為重要的。

有人說腳底是人的「第二個心臟」,透過下肢運動讓肌肉充分地收縮、鬆弛,流回心臟的血液也會變得更順暢。

全身血液循環變好的結果,能促進身體所有細胞和組織的新陳代謝,使身體的熱能上升。

尤其對於依賴汽車代步的現代人而言,為了使體溫上升,多做下肢運動格外重要。相對的,下肢不常活動的結果就會導致體質變得寒涼。

②壓力過大或不動腦 都會引起血液循環不良而體溫下降

現代社會充滿了壓力,被工作追著跑,人際關係又緊繃,長期無法得到良好休息的狀態下,「緊張的荷爾蒙」──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的分泌大為增加,造成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差,體溫也會下降。

不過,從前文的數字我們也可以知道,由腦部產生的熱能相當多,什麼都不思考的發呆狀態,反而會造成頭部血液循環變差,降低腦部產生的熱能,而導致體溫降低。

因此有適度的緊張感其實對健康比較好。

這也是用腦力工作,即使很少活動身體,卻相當長壽的人不在少數,或許正是因為腦細胞活動而促使熱量產生的緣故吧!

③都是「夏日生活型態」和冷氣惹的禍!

一到夏天,我們就開始大啖冰淇淋、啤酒、蕎麥麵(日式涼麵)等涼食來度過暑熱,是祖先傳給我們的生活智慧。另外,人的身體一到夏天,也會為了度過夏天,基礎新陳代謝自然地變慢,熱能的產生也趨於和緩。

換句話說,我們的身體本來就具備了在炎熱季節裡,讓體溫下降的生理本能和機制。

但是現在人們即使到了冬天,也在溫暖的室內吃冰冷的食物和飲料,並且視為理所當然。

換句話說,身體一整年都處在「夏天的生活型態」下,夏天一到又會設定溫度過低的冷氣,促使身體變得更加寒涼。

如此周而復始,現代人的體溫自會持續降低了。

④淋浴習慣招致體溫下降

最近的年輕人洗澡採淋浴的人似乎很多。年長的人一到夏天,也有很多人也改成淋浴洗澡。這也是體溫變低的其中原因之一。

在浴缸裡充分浸泡身體,能讓全身血液循環順暢,促進器官和細胞的新陳代謝,使體熱上升。

另外,泡澡也能促進排汗、排尿,將多餘水分排放,更能令體溫上升。

洗澡不光是洗去身體的汙垢而已。充分浸泡身體,讓身體溫暖也是極為重要的。

⑤藥物服用過多引起「體寒」,成為疾病的根源

藥,其實就是化學藥品(甲狀腺荷爾蒙劑除外),可說全都會造成身體溫度下降。譬如說風濕之類的病症,我們通常都會使用鎮痛劑來減輕暫時的疼痛。

但是,就像鎮痛劑又叫鎮痛解熱劑,幾乎所有的鎮定劑都帶有使體溫下降的作用,服用鎮定劑簡直就像是為了迎接「體寒」即將造成的疼痛。

這一點,中藥裡治風濕的藥——桂枝加附子湯,能促進發汗、排尿,讓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由於使用的藥材能讓身體溫暖,用來治療風濕可說是很適合的。

不光是鎮痛、解熱劑,幾乎所有的藥都會令體溫下降。只要想想因服用這類藥物而產生藥疹(蕁麻疹、濕疹)、嘔吐等副作用就會明白。因為藥物使身體變得寒涼,身體自動的機制會試圖排放多餘的水分,令身體溫暖起來,所以才會產生藥疹或嘔吐等反應。

高血壓、肝臟疾病、高膽固醇血症、膠原病等,如果只是長期服用化學藥品,體質就會變得寒涼而再導致其他疾病的發生。

治百病靠體溫/吃過量吃太快 是「體寒」元兇

充分咀嚼、少量飲食是消除體寒的不二法門!

對於預防及治療疾病而言,「改善體寒」及「清理因代謝廢物而混濁的血液」這兩件事的重要性,在第一章已充分說明。

這一章我就針對「食」的方面,說明讓身體溫熱的方法。

首先,為了去除「體寒」,在飲食方面有兩個重點。

●少量並充分咀嚼。
●充分攝取纖維豐富及有利尿作用的食物。

這兩個要點是飲食的基本原則。若無充分咀嚼,囫圇吞棗的結果,不僅會造成消化不良,而且會因為沒有得到飽足感,一不小心就因飲食過量而導致肥胖。我想大家都知道,吃得過量和肥胖是造成血液混濁的元兇。

趕走廢物,多吃能淨化身體的清道夫食物!

另外,就算不是吃得過多,一旦便祕,原本應該和大便一起排出的膽固醇、脂肪、糖等多餘物質會被身體吸收,使得血液混濁。防止便祕也是使血液乾淨的重要條件,所以平時就要多吃海藻、豆類、胚芽、玄米、蔬菜等,攝取食物纖維以促進排便。

糖、脂肪等營養過剩物質、和食物一起吃進體內的化學調味料、農藥、戴奧辛、致癌物質等……以上各種「有害身體健康」的物質,食物纖維能把它們和大便一起排出體外,可說是「腸內的清道夫」。

而且,食物纖維能使雙歧桿菌和乳酸菌增生,此類菌能改善腸內環境、產生各種維生素的作用。譬如說,胡蘿蔔或蘋果等所含的維生素Bx(對氨基苯甲酸,PABA)就是乳酸菌的發育因子。因為有利尿作用,也可作為淨化血液之用。

血液中的代謝廢物會隨著汗、眼屎、鼻屎、糞便、尿、痰等排出體外,其中排出最多的是尿。換句話說,能夠利尿的食物,如紅豆、黑豆、葡萄、梨子、花草茶、紅茶等,都對淨化血液有很大的效果。

食慾不振和發燒是值得高興的事!

曾有某位德國醫學家直言:「世上有兩位名醫。一是發燒、一是食慾不振。」

感染症等發炎性病症當然不用說,膠原病、癌症、風濕、心肌梗塞等,絕大多數的疾病一開始的症狀都是發燒、食慾不振。如果說「發燒」、「食慾不振」是生病的結果,那麼生病的原因則是相反的「寒涼」、「吃得過多」。

儘管如此,現代醫學的治療,只要一發燒就急著退燒,又以「為了補充營養」為由而讓病患吃多。這並不符合自然法則。包括日本在內的先進國家,雖然醫學進步日新月異,但各種病症和病患人數卻有增無減,這都是因為治療時違反了自然法則。

從野生動物們沒有醫院、醫生、護士照顧,但絕大部分都能身體健康、安享天年這一點來看就知道了,因為野生動物們生病時,絕不會勉強吃東西,發燒時也不會去做退燒這種蠢事。

發燒是白血球強化吞噬病菌及殺菌力的一種現象。另外,發燒時淋巴球、NK細胞(自然殺傷細胞)的力量也會上升,也就是增強免疫力。而身體會產生食慾不振的現象是為了讓腸胃休息。腸胃負責消化功能,可說「胃腸力=生命力」,所以,食慾不振是身體需要時間讓腸胃恢復功能,是治療疾病的自然反應。

無論未來的醫學會出現多麼神奇驚異的治療法,我想都不可能勝過「發燒」及「食慾不振」這兩位名醫吧!

治百病靠體溫/不解! 水分攝取過多反而口渴

水分的「排出」比「攝取」更重要!

就如第一章曾說過的,「水」會使物體變冷。而所有的物體在降溫時都會變硬,因此水分攝取過多,容易引發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

「水」雖然對生命是最重要的東西,但攝取過多的話,就如中醫稱為「水中毒」現象一般,對身體有害,容易引起各種疾病。

相反的,三溫暖或泡溫泉、做運動等,充分流汗時,我們會感到全身舒暢!「全身舒暢」這種感覺在現代醫學來說,就是免疫力增強的現象。

雖然對身體而言水分極為重要,但因為在體內積存過多反而有害,所以務必記得水分的「排出」比「攝取」重要這件事。

攝取水分,要選利尿效果好的食物

我們的身體,擔任排出鹽分和水分功能的器官是腎臟和皮膚。因為器官也都是藉熱能在運作,所以水、綠茶、咖啡、果汁、清涼飲料等會使體溫降低的飲品,若大量飲用當然也會使腎臟和皮膚溫度降低、造成功能減退,以致妨礙水分的排出。

為了預防血栓或因其他原因,需要多攝取水分的人,應該喝能夠溫暖身體又能促進排尿的花草茶、蜂蜜紅茶、薑湯、薑母紅茶、梅乾番茶等飲品。

特別是體溫比年輕人低的老人,一到晚上隨著氣溫變低,體溫也變低,強行攝取過多水分會使身體寒涼,因此導致罹患寒涼相關疾病的機會大增,最糟的情況也許會因心肌梗塞或夜裡猝死而失去寶貴的生命。

可見「夜間頻尿」的症狀,是老年人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防止疾病發生的身體機制。如此看來「睡前喝水」其實是很奇怪的療法。

治百病靠體溫/溫熱身體的食物選擇基本原則

原則①:選擇顏色偏紅、黑、黃、橘色的食物

紅、黑、橘、黃色等暖色的食物可以溫暖身體。例如:瘦肉、魚、炒飯、米飯的鍋巴等。

另外,裙帶菜或海帶等蔬菜,因為顏色較深不會使體溫降低。因此,體寒的人可以把裙帶菜、蘿蔔、洋蔥,用醬油調味做成沙拉來吃。

以這個原則來判斷,在讓身體溫暖的效果方面,蕎麥麵會優於烏龍麵、黑糖紅糖或蜂蜜會勝過白砂糖、紅酒贏過白酒、豆沙餡的和菓子也比鮮奶油的西式點心更能使體溫升高。

同樣的道理,玄米勝過白米、紅豆、黑豆強過大豆、黑芝麻比白芝麻佳、深色麵包使身體溫暖的效果也大於白麵包。

此外,就蔬菜整體而言,根菜類(牛蒡、胡蘿蔔、蓮藕、山藥等)比葉菜類(萵苣、白菜等)顏色來得深,溫暖身體的效果也較好。

另一方面,就像「臉色蒼白」的人多貧血或體寒一樣,青、白、綠等「寒色系」食物,如牛奶或生菜等,會使體溫下降。

對於攝取過肉類(陽性食物)的民族來說,生菜(沙拉)是不可或缺的副食品,原因除了是補充肉類所欠缺的維生素、礦物質等,也可說是為了取得「熱」(肉類)及「冷」(生菜沙拉)之間的平衡。

原則②:選擇北方生產的食物

一般說來,南方所產的食物具有使體溫下降的特性、北方食物則會使身體溫暖。因為居住在南方的人每天都熱到受不了,自然沒有道理再去攝取會使體溫升高的食物。

住在北國的人,因為冷得受不了,自然會想攝取能夠溫暖身體的食物,這完全合乎自然法則。

從這一觀點來看,在北方生產的食物中,夏天出產的具有使體溫下降的性質,而冬天產的食物,則具有使身體溫暖的性質。

事實上香蕉、鳳梨、芒果、蕃茄(原產地南美)、檸檬、橘子、小黃瓜(原產地印度)、西瓜、咖哩(原產地印度)、等都會讓身體冷卻下來。因為吃咖哩、喝咖啡而導致胃痛,甚至引起腹瀉(胃痛、腹瀉都是身體「寒涼」的症狀)就是最好的證明。

蕃茄、咖哩、咖啡等雖然都是深色的,但因為產地是來自南方,請歸類在陰性食物之列。

相反的,蘋果、櫻桃、葡萄、梅乾等,在北方出產的食物,則不具有使身體變得寒涼的性質。

體寒的人基本上容易喜歡上北方生產的蔬果;怕熱的人則容易傾向柑橘類、香蕉等食物。要是體寒症的人吃多了柑橘類或香蕉等食物,就會增加因「體寒」而引起的症狀或疾病的機會。

原則③:選擇向下生長的蔬果

一般說來朝向太陽生長的植物,是因為本身性質偏冷,所以才拼命往高熱的太陽生長。因此,長得很高的香蕉或椰子等水果,都是會令體溫下降的食物。

相反的,朝太陽相反的方向生長的根菜類蔬菜,如牛蒡、胡蘿蔔、芋頭、雖然是白色的蘿蔔、長蔥、洋蔥、生薑、山藥等,都是能令身體溫起來的食物。

此外,同樣是葉菜類,菠菜、小松菜、長蔥(土壤以上的部分)等顏色深的蔬菜,能夠溫暖我們的身體;高麗菜、白菜、蔥類等葉片捲在一起的植物,也不會使體溫降低。

以上文字轉貼於http://city.udn.com/50415/3766289?tpno=0&cate_no=9009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hypertherm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