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食品高油脂 易造成便秘
◎記者 鄭綿綿 
 

便秘是現代人常見的老毛病,常見因為長期飲食習慣差所致,包括水份、纖維質攝取不足造成,除了容易影響皮膚外觀、易腹脹,長期下來更有誘發腸癌病變的可能。

排便困難誘發因子

包括蔬菜、水果含有纖維質成份食物攝取過少。喝水過少。未養成定時排便習慣。還有,藥物因素,如止痛藥、鐵製劑等。或因為腸道問題,有大腸病、腸阻塞,結腸無力等。還有長期臥床者,缺乏運動,影響腸道運動機能者。

加工食品與大腸癌關聯性

吃太多的加工食品,油類肉類食品等,也容易發生便秘問題。尤其由於大腸是人體內水分與排泄物最大的儲存槽,可說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如長期未能順利排便,可能影響毒素累積,誘發腸癌的發生機會提高。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建議,超過五十歲過後,每年應該進行一次糞便潛血反應檢查。大腸癌術後患者,一年內則需要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之後每三年檢查一次,若有大腸癌家族史的問題,則要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檢,預防大腸癌。飲食必須多吃蔬菜水果等高纖食物,避免多餐完全肉食、攝取過多動物性脂肪、或容易烤焦的碳烤食物,平常多運動、養成每天排便習慣。

專家看法

三軍總醫院營養部督導邵蘊萍表示,預防便秘,最好維持良好的排便習慣,一有便意就一定要上廁所,如果能維持固定在早上的排便習慣更好,因為早上是腸蠕動較多的時間,睡覺起來可先喝一大杯水,有助促進排便。且一天的喝水量應至少達到2000C.C。另外,也常見到一些人因長期習慣使用瀉劑,在過度使用情況下,容易造成一不使用後,就容易發生排便困難的問題,因此建議儘量少用。

注意事項

出現有相關異常症狀,應儘快就醫檢查確認。包括如出現因便秘而導致腹痛、噁心症狀。不使用軟便劑就無法排便。以及當持續運動和增加纖維質攝取量兩星期以上,但便秘情形仍持續時。還有,便秘合併便血或黏液、裡急後重、腹痛。體重異常減輕者或大便形狀不規則。
 
 
降低血壓 有撇步
 
 

心血管疾病成為國人的頭號殺手,高血壓不但容易引起心臟病發作,也可能造成中風,隨著生活習慣改變,多油、多鹽飲食加上缺乏運動,都讓人們陷入高血壓風險中,其實只要改變些微生活習慣,健康飲食與規律用動,就可以有效增加心血管健康,幫助血壓降低,遠離罹患慢性疾病風險,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多吃深海魚維持血管健康

不飽和脂肪酸能夠幫助心血管健康,但大多在深海魚油中,多吃鮭魚、沙丁魚、鯖魚等魚類,能夠幫助心臟健康,能降低心律不整頻率,減少動脈硬化風險,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一個禮拜最好吃兩次脂肪豐富的深海魚,或補充不飽和脂肪酸補充劑,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機率,也能減少罹患慢性病機會,一舉多得。

燕麥能降低膽固醇

燕麥是協助心血管健康的最佳利器之一,富含水溶性纖維,可以像海綿一樣吸收膽固醇直接排出體外,減少膽固醇進入血液機會,美國許多營養師都建議膽固醇超標民眾,要能每天吃燕麥,幫助減少血液膽固醇含量,但不建議額外增加糖份,造成熱量負擔,最好水煮燕麥,還可以添加到麵包、麵條、雜糧飯中。

草莓能幫助降低血壓

根據美國的一項研究,二十五至四十二歲的女性,每星期吃超過三份藍莓或草莓,能夠降低心臟病發作風險百分之三十二,原因是莓類富含花青素與類黃酮素,能夠幫助血管擴張降低血壓,大多紅色與藍色的蔬果,都富含花青素,長期攝取能夠幫助心血管更健康,減少心臟血管疾病發生。

黑巧克力降低心臟病風險

無糖的黑巧克力,也能夠幫助心臟健康,有學者發現黑巧克力能夠降低心臟病與中風機率,原因是黑巧克力富含類黃酮,幫助降低血壓、凝血、和發炎,但許多巧克力商品都有大量糖份,這樣反而有損健康,橘子也富含類黃酮,還富含維生素C,都能讓心血管更健康,但含糖果汁不在建議之列。

國內專家意見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子林表示,民眾一定要養成固定時間規律量血壓的習慣,最佳時間是起床上完廁所後,與上床睡覺前,許多人到醫院測量血壓時,可能因為緊張,血壓可能會高於平時二十左右。

王子林補充,一旦發現血壓偏高,可以靠著更改生活習慣降低血壓,每天減少鹽分攝取二至三克,血壓就能下降三至五,減重一公斤血壓則降低一至二,規律運動血壓就能減少七到八,此外戒煙戒酒也會大幅減少高血壓風險,不過對抗高血壓是長期抗戰,良好的生活習慣,必須長期維持。

(記者陳敬哲)

 

 

 

夏天室內外溫差大 心血管疾病患者恐引發心肌梗塞!

 

優活健康資訊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夏天待在外頭好熱,一到室內冷氣涼風吹來真是舒暢!但是,心血管功能不佳的民眾,可要當心這室內冷氣與室外大太陽之間的溫度落差,因為這樣的溫差可能達到十度以上,恐導致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引發心肌梗塞,佳里奇美醫院就指出,近期來有三位民眾就是因為室內外溫差太大,而發生心肌梗塞,差點危及生命!

 

經開刀投藥治療 三名病患已平安出院

 

佳里奇美醫院急診室主任郭炳讓今天表示,近來陸續接獲3名急症病患,到院時都出現胸痛、呼吸不順等症狀。經心電圖檢查後確認是急性心肌梗塞,緊急給藥後轉送永康奇美醫院,由心臟內科醫師執行心導管手術。

 

郭炳讓指出,心肌梗塞是冠狀動脈阻塞造成部分心臟肌肉缺乏血液供應,若未馬上接受急救,很可能就會導致心臟損害。臨床前兆表現為胸骨後或心前區突然發生壓迫感或悶痛,伴有噁心、面色蒼白、煩躁心悸、呼吸短促、冒冷汗等現象。而這三名病患經過手術之後,所幸都已平安出院。

 

天氣熱 進出冷氣房心血管易收縮

台灣新生報

佳里奇美醫院近期接連接獲急症病人急診治療,病人主訴胸痛,經醫師診斷確認是急性心肌梗塞(A-MI),經急診醫護人員聯手緊急處置,轉送永康奇美醫學中心完成心導管置放手術治療,都已陸續出院;佳里奇美醫院急診室主任郭炳讓提醒民眾,如常進出冷氣房,身體忽冷忽熱,會造成心臟血管收縮,血管不佳病患應多注意身體變化。

佳里奇美醫院急診室近日接連有三位急症病人來院急診,其中兩位八十歲、一位四十餘歲,表情痛苦,表示胸痛及呼吸不順,醫師立即心電圖檢查,確認是急性心肌梗塞,經緊急處置及給藥後轉送永康奇美醫學中心由心臟內科接手,為病人做心導管手術,目前都已經出院及門診追蹤。

佳里奇美醫院急診室主任郭炳讓表示,心肌梗塞即冠狀動脈阻塞造成部分心臟肌肉缺乏血液供應,若無立即急救跟治療,可能導致心臟損害影響心臟功能;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發生急性、短暫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症狀,臨床前兆表現為胸骨後或心前區突然發生壓迫感或悶痛,伴有噁心、面色蒼白、煩燥心悸、呼吸短促、冒冷汗等現象。

近日天氣炎熱,民眾常進出冷氣房,忽冷忽熱易造成心臟血管收縮,血管不佳的病人恐影響血液流量,進而造成冠狀動脈阻塞,引發急性心肌梗塞。

奇美三院區跨院區醫療團隊資源管理透過事先聯絡溝通及電腦資訊化,網路連接奇美總院及柳營奇美醫院,提供快速奇美醫療體系內病人資訊查詢共享,縮短在急診停留的時間,盡快植入心導管室,也為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爭取最大復原機會。

 

一夜好眠 心臟自然好

 

台灣新生報

 

 

晚上好好睡一覺,對健康無往不利。荷蘭研究發現,規律運動、採取健康飲食、戒菸、不過量喝酒的人如果能一夜好眠,晚上好好睡覺,更能保護心臟,預防心血管疾病上身。

這項大型人口研究顯示,一個人若規律運動、飲食健康,還戒菸、不過量喝酒,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就會下降百分之五十七,出現重大疾病機率也會減少百分之六十七。如果加入「睡眠充足」,心臟更能受到保護,心血管疾病風險更能降低百分之六十五,重大疾病發生機率減少百分之八十三之多。

研究作者指出,所有人如果都養成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戒菸、不過量喝酒、睡眠充足五種好習慣,就有約百分之三十六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五成七的重大疾病患者可逃過疾病迫害。

研究成果已發表於「歐洲心臟病防治醫學期刊」。

研究人員分析荷蘭六千六百七十二名男性、七千九百六十七名女性的生活習慣、健康資訊。這些人年齡介於二十歲到六十五歲,研究追蹤十二年。

結果發現,光是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戒菸、不過量喝酒四種習慣就能減少心血管疾病、重大疾病發生機率,而光是睡眠充足也能減少心血管疾病、重大疾病風險,風險下降幅度與戒菸不相上下。當五種好習慣全部集在一起,保護心臟效果更為強大。

研究人員認為,睡眠時間太短、睡眠不足的人較容易出現體重過重、肥胖、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問題,這些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反覆性口腔潰瘍 恐與免疫失調有關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反覆性口腔潰瘍,會使患者出現白灰色圓形的淺層潰瘍,且發生疼痛,多誘發於嘴唇、臉頰內黏膜及舌底等,但癒合後不會留下疤痕;嘉義基督教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陳俊銘指出,反覆性口腔潰瘍為常見的嘴巴內潰瘍原因,致病原因不明,但恐與細胞免疫失調有關。

臨床上,曾有1名高三男學生,正面臨大學升學考試,最近嘴巴內卻開始冒出多個破洞,且每次約破2至4個洞,雖10至14天後會自行痊癒,但每次準備重要考試前就特別容易發作,且症狀加劇,才緊急就醫檢查。

醫師陳俊銘進一步說明,誘發反覆性口腔潰瘍占40%可能有家族史等遺傳因子,其他造成原因像是創傷、情緒壓力、營養素缺乏等,治療上,醫師先會評估病史及臨床表現,通常多以局部塗抹為主,除非症狀較為嚴重,才考慮透過短期口服或注射類固醇等治療。

雖反覆性口腔潰瘍可能與缺乏鐵、葉酸、維生素B12等營養素有關,但其實平時補充相關營養素卻對病情並無幫助;陳俊銘提醒,若口腔潰瘍太過於頻繁時,就應盡快就醫治療,才能避免影響日常生活。

 

 

夏季炎熱 病菌孳生

 

台灣新生報

 

 

病菌與病媒容易在夏季孳生,疾管局呼籲民眾應有良好衛生習慣。台灣氣候潮濕炎熱,除食物保存不易外,病媒也會大量出現,暑假期間家長常帶孩子四處旅遊,一定要注意孩子是否有良好衛生習慣,仔細觀察食物是否變質,做好防蚊措施,降低感染疾病風險,避免壞了遊玩興致。

疾管局副局長周志浩表示,夏天是桿菌性痢疾、傷寒、及細菌腸胃炎的好發季節,主要原因炙熱的天氣,病菌容易孳生,造成飲水與食物變質,一旦病菌入侵身體,免疫力低下的民眾可能因此致病,預防疾病上身,最好的方式就是勤洗手,不吃未煮熟的食物,謹慎選擇衛生條件良好的攤商。

周志浩接著說,登革熱在夏天也伺機而動,屏東已傳出多起本土登革熱案例,國人常旅遊的東南亞國家,如新加坡、泰國、柬埔寨等,登革熱疫情比往常高,不論是國內或國外旅遊,民眾一定要做好防蚊措施,穿著淺長袖衣褲,隨時塗經核可的防蚊液,回家後身體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痛等症狀,一定要馬上就醫。

周志浩補充,雖然放暑假後學童互相接觸機會減少,會降低腸病毒感染機率,但夏季依然是腸病毒高風險季節,沒有停班的幼托機構,或者帶孩子出外遊玩的父母,定時將孩子雙手清洗乾淨,如果孩子身體出現不適症狀,一定要立即就醫,減少併發重症的機會。

 

下肢靜脈曲張 穿彈力襪防惡化

台灣新生報

下肢靜脈系統最常見疾病為靜脈曲張,署立台南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蔡鴻麟表示,需長時間站立的職業如老師、外科醫師、護士、髮型師、專櫃小姐、廚師、餐廳服務員等都是高危險群;因靜脈阻塞或靜脈瓣膜閉鎖不全,使血液逆流導致淺層血管曲張變形,靜脈瓣膜一旦受損,人體沒有自我復原功能。

靜脈曲張可藉由使用彈性襪、運動、飲食及生活作息的改變,來預防病情擴大。在日常生活方面,則應控制體重,避免穿著過緊的衣物及高跟鞋、蹺二郎腿及避免久坐或久站。每天睡前將腿抬高一段時間,可以降低骨盆腔靜脈的壓力。而抽菸會使得血壓升高及動、靜脈受損,靜脈曲張的病人應立即戒菸。

蔡鴻麟醫師說治療方法可分為壓迫治療法:穿彈性襪藉外在壓力減少水腫;外科抽除手術:在腹股溝做切口,切斷結紮或抽出大隱靜脈;血管內燒灼治療:在膝蓋或足踝內側做小切口,放入極細的導管用高頻波或雷射光束燒灼、阻斷曲張靜脈血流。

蔡醫師提醒患者,治療後儘量避免長時間久站或久坐,工作需要者可依照個人體形及需求配穿醫師所建議壓力級數的彈性襪。

 

腸胃蠕動不佳 盡量少吃粽

 

台灣新生報

楊崇聖醫師分析,粽子多由糯米製成,消化時間比較久,很容易導致胃酸分泌增多,如果吃太多粽子,可能引起肚子悶悶的、腹脹、腹痛等不適症狀,由於胃酸分泌增加,原本有胃食道逆流的人症狀可能加重,患者更容易出現感覺酸水往上跑、喉嚨怪怪的、聞到酸味、胸悶等胃食道逆流症狀。

楊崇聖醫師指出,年長者腸胃蠕動較慢,吃粽子更容易消化不良,更要多注意腸阻塞問題。像上述患者年齡就大約七、八十歲,所幸經過禁食、住院治療,才終於化解腸阻塞危機。

另外,坊間有販售一些五穀雜糧粽,號稱對健康比較好。楊崇聖醫師表示,五穀雜糧粽的米飯用的是全穀類食物,理論上會比糯米做的粽子好一點,民眾吃五穀雜糧粽之後,消化道、胃食道逆流症狀較不會那麼嚴重,不過粽子包有哪些餡料也是重點,如果多是肥肉、高油脂食物,還是可能讓胃食道逆流更惡化,因此無論是傳統粽子,還是五穀雜糧粽,都不鼓勵多吃。吃粽子時,可喝點水,搭配青菜、水果。吃粽子後,一旦發現肚子悶悶的、一直吐、腹痛難耐,最好盡快就醫,接受檢查、治療。

《保健》改善飲食、生活習慣 擺脫腸躁症
◎記者 李叔霖 2013/06/07
 

大腸激躁症是常見的腸胃疾病,這種病症有一個特性,那就是腹部常常出現疼痛、產氣、腹瀉、漲大感、便秘等症狀,不過,有時候大腸激躁症相對較像精神方面而非生理方面的問題。值得慶幸的是,很多患者的症狀相對較輕微,只有部分患者的症狀相對較嚴重,但民眾仍應妥善預防這種病症,避免讓大腸激躁症纏身。

※專家看法

肝膽腸胃科醫師陳健麟表示,大腸激躁症患者的腸道收縮比正常狀況較強且較久,所以當民眾把食物吃下肚的時候,這些食物將會較快地通過腸道,進而引起產氣、漲大、腹瀉等症狀,但也可能會造成便秘。

醫師指出,目前還不知道大腸激躁症的確切成因,然而,幸運的是,大腸激躁症不像有些大腸炎一樣,容易引起發炎、改變腸道組織,甚至於增加誘發大腸直腸癌的機率。

※建議事項

當民眾的排便習慣改變、出現大腸激躁症症狀時就應該就醫診治,一方面讓醫師協助排除大腸炎、大腸癌等較嚴重疾病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妥善解決大腸激躁症的問題,甚至於還可以協助患者避免出現慢性腹瀉等併發症。

※預防保健

1.因為承受壓力而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可以經由心理師或精神治療師的協助,來設法減輕患者所承受的壓力。

2.有些醫院會教導生理性回饋技巧,這種技巧可降低肌肉張力或心跳速率,讓民眾可以順利地進入放鬆的狀態。

3.規律運動、做瑜珈、進行按摩等也有所幫助。

4.進行從腳到頭的漸進式全身放鬆運動。

5.每天做一些可以讓自己放輕鬆的事,像是聽音樂、泡泡澡等皆是。

6.可以做一下深呼吸的動作,因為深呼吸可幫助人體放鬆腹部的肌肉,同時還可以促進正常的腸道運動。
 

外食注意熱量、油、添加物

 

台灣新生報

 

 

長久外食的狀況下,飲食日趨精緻化,一不小心,可能就會吃下太多熱量、脂肪、食品添加物,慢慢地讓健康亮紅燈。

34歲陳先生是個電腦工程師,身高168公分,體重78公斤。陳先生擔任電腦工程師已經快10年,工作壓力大時,最喜歡沖泡即溶咖啡紓解壓力。平均一天大概要喝2到3杯三合一即溶咖啡。因為覺得速食方便、美味,所以中餐常常吃炸雞、漢堡,常常一星期有一半的時間都吃速食,而且不常運動。因此從大學畢業後他發現自己已經胖了10公斤。

李馥也建議陳先生吃速食的次數減量,改為一個月一次或二次,吃的時候,應該注意補充纖維質,可搭配一些青菜、水果,或是新鮮的蔬果汁。如果喜歡吃肉,不妨吃清燉牛肉麵或白切雞肉配五穀飯,喜歡吃漢堡不妨偶爾改以米漢堡或全麥三明治代替;也建議他泡菊花枸杞茶喝以養眼明目。

 

久坐違生理熱量消耗難

台灣新生報

久坐與勞力型工作的熱量消耗差異大。梅約醫學研究所內分泌研究員詹姆士·里溫表示,一整天下來兩者熱量消耗差了兩千大卡;久坐辦公桌一天只能消耗三百大卡,但勞力性質的工作卻能消耗兩千三百大卡,差異極大。

「久坐有違正常的生理機能」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教授卡蜜拉·大維斯坦表示,經常久坐,未來慢性病風險增加,熱量消耗不多。久坐不只有體重與慢性病問題,也很容易發生骨骼肌肉方面的傷害。

頸部軟組織損傷、頸部肌肉扭傷與久坐相關,症狀輕則局部痠痛轉動困難,重則疼痛僵硬動作。當工作時頭頸固定某一姿勢,這類問題經常發生。

坐著不動易造成下肢血液循環不良,萬一形成血栓,突然站起便有猝死的可能。醫師建議久坐的民眾平時注意改變固定姿勢,也可溫和按摩,別盤腿或是翹腳,減少兩腳壓迫造成血液循環不良。

專家提醒,長時間打麻將或坐在電腦桌前,雙腳許久缺乏活動,容易造成下肢血液循環不良,有些人可能會出現靜脈血栓現象,萬一要是久坐突然站起來,則血栓就有可能會隨著血液循環移轉到大動脈處塞住,若是卡在心臟或肺臟的大血管就有可能造成猝死。

久坐也經常伴隨不當姿勢,人體的脊椎弧度減少向後突出,呈現類似駝背情形;若是本身已有椎間盤突出、骨刺等宿疾,很有可能會因此使疼痛或麻痺的症狀發作。

【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一份針對1178名青少年與1877名成人的研究顯示,青少年平均低估自己攝食的熱量達259大卡。然而女性注意到熱量標示的機率比男性高出8成,顯示女性較在意攝取的熱量多寡。

負責該研究的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傑森·布拉克表示,成人與青少年皆容易低估自己的熱量攝取,即使是高熱量的速食民眾仍然可能低估其熱量,青少年更明顯。

很多人以為青少年對速食毫無顧忌,對熱量毫不在乎,但專家表示,青少年並非沒有顧忌,只是容易低估速食的熱量。

各國十大死因中,心腦血管及高血壓性疾病榜上有名,不少民眾毫無顧忌地從年輕時就開始吃速食油炸食物,碳酸飲料等垃圾食品,加上缺乏運動,因此日積月累之下,慢性病一躍成十大死因排行榜。

由於飲食不節、少動及體質因素,很多民眾在血管內日益堆積病理物質,影響血管彈性與暢通。速食向來是西方行銷全世界的文化象徵之一,不過部分西方學校餐廳或餐飲部卻開始停止或減少供應如油炸熱狗、雞塊等傳統速食。

 

水腫原因多別亂吃利尿劑

台灣新生報

人體下肢水腫的盛行率高達2成,但民間盛傳吃利尿劑就可解決問題,醫師指出,造成水腫原因至少有8大類以上,必須先鑑別診斷是那一類水腫,才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郭綜合醫院腎臟內科醫師施得恩表示,多數民眾認為水腫一定是腎臟病導致的,水腫就是要吃利尿劑消腫,這是不完全正確的觀念。事實上浮腫不等於水腫,原因也不同,水腫不等於有腎臟病,腎臟病的患者也不一定會有水腫的症狀,有水腫的病患使用利尿劑不一定有效,甚至會有副作用。

施醫師指出,常見的下肢水腫型態包括血管性水腫,分為72小時內的急性及超過72小時的慢性,其中急性水腫的原因包括深層靜脈血栓、局部發炎或感染及系統性疾病如心臟、腎臟、肝臟疾病的急性惡化等。

慢性水腫的原因則包括老年人常見的靜脈機能不全,或是慢性系統性疾病如心臟、腎臟、肝臟疾病等,或是女性常見的非特異性水腫,以及特殊狀況的水腫如懷孕時的水腫、藥物引起的水腫等,其他的水腫型態還有淋巴性水腫、脂肪性水腫及黏液性水腫,也有其他找不到原因的水腫。

施得恩醫師說,水腫的處置一般以找出並治療根本病因為主,例如深層靜脈血栓的病患須以抗凝劑治療,局部發炎或感染的病患須治療及控制發炎或感染,此外某些疾病需配合飲食及生活習慣的調整,某些疾病如心臟及腎臟病等,需視情況使用利尿劑治療。

施得恩強調,需特別注意的是利尿劑應依醫師指示使用,不適合一般民眾自行服用,因為不是所有的水腫皆適合使用利尿劑治療,某些水腫若使用利尿劑不但無效甚至可能會產生副作用,包括電解質不平衡、代謝性異常(如尿酸及血糖過高、血脂異常)、脫水及聽力受損等。

上班族久坐辦公室代謝慢或排便不順易皮膚暗沉

 

台灣新生報

 

 

你也有「久坐代謝症候群」嗎?營養師表示不少上班族因長時久坐、三餐外食有代謝慢或排便不順狀況,容易導致皮膚暗沉,像是任職於會計事務所的陳小姐,為完成工作連夜趕工48小時,皮膚變的粗糙又暗沉,營養師建議可多攝取山藥、薏仁、豆類食物幫助代謝,減少皮膚暗沉。

趙函穎營養師進一步解釋,正常肌膚代謝以28天為一個周期,身體自動將老化細胞從基底層代謝至角質層脫落,然而長期久坐易血液循環不良,連帶影響代謝週期變慢,角質層堆積結果皮膚就會變得粗糙暗沉。

此外,排便不順的上班族,同樣有肌膚暗沉的困擾,營養師表示,因為身體透過腸道將廢棄物質排除體外,但外食多油炸、少纖維質,攝取不足纖維易排便不順,堆積在體內、被腸道二次吸收,體內無足夠營養就會導致肌膚暗沉。

趙函穎營養師建議,若要改善肌膚暗沉,應先從代謝開始改善,建議可多攝取山藥、薏仁、豆類食物。因為山藥、薏仁同為全榖根莖類,含有豐富水溶性纖維,可幫助刺激腸胃蠕動;其中山藥含有皂甘可幫助皮膚恢復光亮,加強血液循環;薏仁富含維生素B群可幫助代謝,有助利尿消腫,比精緻的白米飯更健康。

另外豆類食物是很好的優質蛋白來源,像是豆漿中含有大豆纖維可養腸道好菌,對消化系統更好,不過若是消化能力差、痛風、容易腹脹等患者,建議適量攝取,一天飲用1-2杯即可。

國人外食的比例高,營養師建議,應注意攝取均衡營養,如至便利商店購買便當時,可以順手購買飲品佐餐補充纖維營養,腸胃保養好,就能改善肌膚暗沉問題。

 

想瘦多動 六大類食物正確吃

台灣新生報

天氣越來越熱,厚重的冬衣漸漸收起來,開始穿起薄又短的春裝、夏服,才發現在寒冷冬季吃過頭的熱量已變成脂肪堆積在身上,為了讓恢復美妙身材,除了靠運動,還得注意飲食上的控制,才能吃得無負擔又健康。

童綜合醫院營養治療科陳愉捷營養師表示,要健康甩掉冬季肥油,就須要運動來增加熱量的消耗,遵循「運動333」原則,即每周運動3次、每次超過30分鐘、心跳每分鐘130下,不僅能減重,還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改善身體機能。

並且要選對食物,才可以吃得飽又能減肥,六大類食物都有正確吃法──蔬菜類:蔬菜富含豐富纖維,容易讓人有飽足感,且熱量低,可以多攝取來減少對其他食物的需求量。水果類:水果與蔬菜一樣富含纖維,不過因水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吃太多也容易造成肥胖,因此適量的攝取是最適當的,每日約2份(1份約一個拳頭大小量),而酪梨屬於油脂類,盡量少食用。

主食類:飯、麵、麵包等澱粉類食物都屬於主食,此類食物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較高,但不能完全斷絕此類食物的攝取,不然會造成身體代謝異常;因此每天至少攝取100g碳水化合物(約7份主食類;一份主食=50g飯=60g熟麵=20g麵包)。油脂類:除烹調用油外,像是堅果、花生、瓜子、芝麻、酪梨、培根等都屬於油脂類,一天約攝取3~7份油脂類。

豆魚肉蛋類:多選用低脂肉(雞胸、雞腿、豬前後腿瘦肉、魚、水產類),避免肥肉與帶皮的肉,另外秋刀魚和加工過肉類熱量很高,盡量少食用。

 

健康過母親節 餐點不勾芡、少油炸

 

24DRS

 

 

母親節將至,許多人煩惱要帶媽媽去哪吃大餐,買什麼樣的蛋糕,不過,等到節日過後,許多媽媽卻因為體重上升而開始計畫減重,建議在訂餐、訂蛋糕時掌握不勾芡、少油炸、減少份量、避免奶油等原則,另外,餐後可以出外踏青、活動筋骨,能避免肥胖上身,吃得健康又開心。
  
  每到母親節,各大餐廳、蛋糕店及便利商店無不推出特價優惠,例如提早訂位折扣、優惠券、消費送蛋糕等,就是要吸引民眾前往消費,但是要怎麼吃,才不會顧了美味,卻失了健康呢?
  
  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陳佑豪表示,訂餐時,選擇沒有勾芡的菜色,減少熱量攝取,不論是餐點或蛋糕,都可以利用減少份量的方式,讓每個人都吃得到美味又不過量,剩餘的菜餚不一定要硬撐吃完,可以將剩餘的菜色打包,隔天加熱後又是一桌好菜。
  
  油炸後的食物香氣逼人,擺在眼前總忍不住想吃,不如在點菜時,直接選擇非油炸的菜色;另外,許多人會以蛋糕表心意,可以選擇內含新鮮水果的蛋糕,取代醃漬水果或巧克力、奶油等熱量較高的蛋糕;而餐後選擇出外踏青、活動筋骨,除了可以增加熱量消耗,更能增加家人感情。
  
  

 

低頭族效應!青少年脊椎側彎增2成

低頭族除了眼睛與肩頸問題頻頻發生,近期臨床上更發現,因後天姿勢不良造成脊椎側彎加劇的患者激增2成,主要年齡集中在9到18歲的青少年族群,推估與長期姿勢不良以及過度使用3C產品有關。醫師提醒,家長別讓孩子一天到晚「低頭」,若已發現脊椎側彎症狀,把握孩子發育期這段脊椎矯正黃金時期,治療會有絕對的成功機會!

台北康寧醫院骨科醫師陳博光表示,正常的脊椎從正面看應呈流暢直線,若正面變「C」或「反C」甚至「S」型彎曲,就有脊椎側彎問題。側彎度數在10-20度屬輕度,20-40度屬中度,超過40度則屬重度,若70-80度以上,恐壓迫心肺、腸胃或神經,需以開刀治療。

陳博光提及,曾收治一名現年10歲的女童,出生後四肢較短小,被診斷為屬於侏儒症的軟骨發育不全症(Achondroplasia),身高僅90公分的她脊柱前凸、腹部前挺且駝背,使動作緩慢且經常感到疲勞,就醫檢查發現脊椎嚴重側彎,且骨頭有壓迫神經的危險,醫師採脊椎後部矯正術治療,不僅幫她免於神經被骨頭壓迫的後遺症,術後身高更增加6公分。

脊椎側彎的治療上,若側彎角度不大,可使用矯正背架改善;而針對側彎嚴重者的手術,主要是將脊椎彎度矯正,再讓椎柱的多重關節變成一整節骨骼。陳博光表示,以往手術過程有可能傷害到脊椎神經,而現在醫術進步,加上脊椎內固定器的研發,手術傷害的機會已降低很多;且就治療成效而言,脊椎側彎手術是一項成功的手術,尤其使用在發育期青少年患者上,治療效果更好。

他特別提醒家長,平時應多注意孩子的站姿、坐姿,及肩膀一高一低問題,如有脊椎側彎症狀,把握住發育期孩子的脊椎矯正黃金時期,必有顯而易見的改善。

 

 

 

水分、纖維攝取不足 胃中赫見大糞石

 

台灣新生報

 

 

胃裡面竟然長石頭!一名二十四歲的陳姓女船員,長期在船上生活,因解出黑便,胃部疼痛不適,就醫後發現胃部有顆雞蛋大的糞石(見圖)。

醫師評估後,採內視鏡碎石術治療,將胃部內的糞石先碎成小塊後,再一塊塊夾出清除;經治療後二個月回診,再做胃鏡檢查,胃內已無糞石蹤跡,連胃潰瘍也已治癒。

童綜合醫院腸胃肝膽科醫師黃彼得表示,這名病患在柿子產季,幾乎每天吃柿子,因水分及纖維質攝取不足,導致柿子中部分物質,遇到胃酸後凝結成塊,漸漸堆積成雞蛋大小,最後還造成胃潰瘍、出血情況。

黃彼得指出,胃糞石主要症狀表現是腹脹、腹痛、噁心、嘔吐,還有因消化性潰瘍出現黑便,嚴重時則會造成幽門阻塞、穿孔、腹膜炎等併發症。

黃醫師呼籲,胃腸功能欠佳、糖尿病患者、甲狀腺功能低下、牙齒咀嚼功能不好的人,對於柿子、橘子、破布子等單寧酸高並具黏稠性的食物,都應淺嚐即止,另外攝取高纖維的蔬果後,要多補充水分,才能避免胃糞石的產生。

 

火鍋湯頭鈉麼高 2碗就爆量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3日電)涮涮鍋、小火鍋、關東煮的湯頭,讓大多數人喝不停,但據董氏基金會調查,看似清爽的湯頭,鈉含量破表,卻攝取2到3倍的鈉。

「民眾都知道吃鹽不好,以為吃起來不鹹,看起來清爽,含鈉量就一定低」,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點出民眾的迷思,8成以上的民眾知道鹽、沾醬、加工食品是鈉的來源,卻不認為湯品是食品中鈉的主要來源之一。

董氏基金會近日檢測自助餐、便當店、小吃店、滷味、便利商店、火鍋店等地所供應95家商家的湯含鈉量。結果發現,以知名連鎖小火鍋基本湯頭而言,一鍋湯的含鈉量就高達約2600毫克,已超過國人每日建議攝取量2400毫克。

許惠玉指出,若是喝自助餐、便當店、小吃店供應的湯品,一般而言,每餐從湯品中所攝取到的鈉也可能高達約1700毫克。至於便利商店的關東煮湯頭,平均1碗含有約1000毫克的鈉。

另外。熱呼呼的湯麵含有麵條以及青菜、配料,消費者容易忽略湯頭的味道,把湯都喝光光。根據調查結果,一碗湯麵下來,光從湯頭攝取到的鈉含量平均就有約1400毫克,最高甚至1碗可達約2200毫克鈉。

至於便利超商的關東煮,提供上班族任何時候都能喝熱湯的便利,董氏基金會抽樣大台北地區連鎖超商共30家門市,原味湯頭1碗400c.c.鈉含量約600至1400毫克;麻辣湯頭更高,約700至1900毫克。

許惠玉說,有超過8成民眾吃涮涮鍋會喝湯,喝湯的人中,又有近3成的人會喝超過3碗,甚至喝掉整鍋湯。從上述調查,喝個2碗湯以上,鈉攝取量就會破表,對高血壓、腎臟病、心血管疾病,有不利影響,一般人喝多,也容易水腫。1020129

 

外食多喝一碗湯 恐怕吃進過量鈉

台灣新生報

多喝一碗湯,恐怕吃進過多的鈉。董氏基金會於昨日公佈市售湯品鈉含量調查,不論是便當店附湯、便利商店關東煮湯或火鍋店高湯,納含量可能超過一餐所需,甚至超過一天總量;同時強調顏色深淺與納含量無關,建議民眾少喝湯品,呼籲店家少用鹽。

董氏基金會營養師呂慧如表示,衛生署建議民眾每日的鈉攝取量為2400毫克,但是根據新國民營養調,台灣成年女性一天平均攝取約3567毫克,男性則是高達4579毫克,除了國人口味越來越鹹外,許多的湯品可能也是原因之一,僅僅便當店的小碗贈湯,可能納含量就約400毫克,超商看起來清澈的關東煮湯,一碗的鈉可能近1000毫克。

呂慧如也指出,涮涮鍋店的高湯,一小碗的鈉含量就可能高達500毫克,許多民眾都會喝三碗以上,或者整鍋湯喝完,這樣可能會攝取大約2600毫克以上的鈉,高鈉飲食不但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恐提高身體傷害的風險外,還可能增加骨質疏鬆症的罹患機率,因為鈉會加速鈣的代謝,影響身體吸收鈣質的能力。

董氏基金會主任許蕙玉表示,許多食品店家烹煮湯品時,怕顧客嫌味道不夠,放入大量的鹽,讓鈉含量含量過高,但許多食材可以幫助湯品味道更豐富,例如蕃茄、玉米、蘿蔔、海帶、排骨等,此外慢慢的把鹽量減少。

其實多數民眾是吃不出來的,但為了國人健康,應減少用鹽量,民眾也可主動要求店家減少鹽量,確保自己的鈉攝取量不過高。

 

洋芋片少吃為妙 含丙烯醯胺恐致癌

 

優活健康資訊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愛吃洋芋片的民眾可要注意了!一個月最好不要吃超過兩次,否則可能致癌。根據,「食品保護期刊」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台灣首度大規模針對二百九十四樣市售零食進行的丙烯醯胺成分監測,發現果乾、海鮮及傳統爆米香等米製品的丙烯醯胺含量最低,而洋芋片的丙烯醯胺最高,雖然目前沒有明確研究丙烯醯胺對人體的致癌性有多高,但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還是建議少吃為妙!

 

這項調查,樣品包括國內二百九十四種市售零食,有穀類、根莖類、海鮮、堅果、豆類和乾果等,利用氣相層析質譜法,分析零食中的丙烯醯胺含量高低。

 

結果發現,馬鈴薯等根莖類零食的丙烯醯胺含量最高(每公斤四三五微克),但同樣是根莖類零食則有差別,馬鈴薯的丙烯醯胺是芋頭的五倍;其次是穀類零食(每公斤二九九微克),其中又以「含有馬鈴薯的綜合穀類」零食含量最高(每公斤一二九○微克),小麥粉其次、米類零嘴含量則最低(每公斤二十五微克)。

 

在所有的零食類別中,以海鮮與乾果類的丙烯醯胺平均含量最低,每公斤都在二十五微克以下;水果乾則是所有零嘴中最低的,每公斤只有九微克。

 

對此,林杰樑提醒,喜愛吃洋芋片、油條等食物的消費者,一個月最多不要超過二次,丙烯醯胺雖然對人類致癌性調查尚未確定,但高溫油炸的碳水化合物產品,不光是產生丙烯醯胺的問題,油品本身存在的酸化及有害物質同樣可能威脅健康。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男吃油炸物 癌上攝護腺

 

台灣新生報

 

男人最好不要常吃炸雞排、炸排骨、炸雞、炸薯條、炸魚排、鹹酥雞、甜甜圈等油炸食物,以免得攝護腺癌。美國最新研究指出,男人常吃油炸食物,一星期吃一次以上,罹患攝護腺癌風險便會上升三成到三成七,不幸得了攝護腺癌,病情往往也較為嚴重。

美國佛瑞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團隊近日在線上版「攝護腺」醫學期刊發表上述研究。過去有研究指出,常吃烤肉等高溫加熱食物的人較容易得攝護腺癌。這次研究團隊針對油炸食物做研究發現,與一個月吃一次以下油炸食物的人相比,一周吃一次以上油炸食物的人更容易得攝護腺癌,罹癌機率約增加百分之三十到三十七,常吃油炸食物也比較會得到侵襲性攝護腺癌。

研究計畫主持人珍妮特‧史丹佛認為,食物經油炸,很可能產生丙烯醯胺、異環胺、多環芳香烴化合物、醛類化合物、丙烯醛等致癌物質。

丙烯醯胺這種致癌物通常出現於炸薯條等澱粉類食物。炸雞排、鹹酥雞等油炸肉類食物則容易出現異環胺、多環芳香烴化合物。當油炸時間拉長,或一再使用回鍋油,這些有毒致癌物就會越來越多。

此外,油溫升高也會產生「高度醣化終產物」(AGEs),這種物質容易引起身體慢性發炎、增加身體氧化壓力。一塊雞排(雞胸肉)炸二十分鐘,裡面所含的高度醣化終產物濃度比水煮一小時的雞胸肉多了九倍之多。

研究團隊分析兩份研究報告,涵括一千五百四十九名攝護腺癌患者與一千四百九十二名健康男性,其年齡介於三十五歲到七十四歲。結果顯示,吃油炸食物很可能增加攝護腺癌風險。

 

大掃除肌肉過勞 錯誤姿勢致腰椎壓力

優活健康資訊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春節即將到來,很多人到了放假的時候,有些人整天躺在柔軟沙發上,一躺就是好幾個小時,維持同樣姿勢動也不動,甚至晚上電視看一看直接在沙發上一覺到天亮,第二天就是背痛到連腰都打不直。這都是很常見的放假後遺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醫師林政宜提醒民眾,過年休假在家與打掃家務時,應注意姿勢是否不良,避免腰痠背痛的困擾,才能快樂輕鬆過新年。

 

林政宜說,當然平時工作辛勞,過年放假輕鬆一下無可厚非,但她提醒民眾,即便在相對休息的狀態,還是必須有定時簡單活動。一般建議坐臥30~40分鐘就應該起來走走,做些簡單腰部腿部伸展運動,一方面避免長時間不正確姿勢所導致的腰椎壓力上升,一方面減少經濟艙症候群,也就是腿部深部靜脈栓塞的產生。

 

當然,正確坐姿、適度保暖、避免受涼,都是過年放假享受悠閒時,順道讓辛苦終年的腰部放個好假的不二法門。林政宜強調,座椅不宜太低太軟,有椅背的椅子盡量坐到底,輕鬆將背部倚靠在椅背上,讓椅背支撐背部重量。沒有椅背的椅子則儘量挺腰收小腹坐直,一段時間就起來活動。過年期間適逢冬季天冷之時,尤應注意腰腿部的保暖,當天氣寒冷時,可斟酌使用電熱毯或電暖爐,晚上睡覺小腿用長襪或毛襪保暖避免受寒,也是很好的保護方法。

 

為了除舊佈新迎新歲,大掃除一番免不了使用到腰部及腿部,尤其大關節處。因此林政宜再次提醒大家,在打掃清運的過程中,應儘量減少彎腰出力動作,尤其避免站直彎腰取物。無論掃地或使用吸塵器,腰桿都應儘量打直,低位處的清掃及重物搬運盡量彎曲膝蓋、挺腰,以減少腰部負擔;擦地板時避免雙膝跪地,尤其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更要小心,要有適度休息間隔,不要讓肌肉過度疲憊。

 

當有痠痛緊繃感覺出現,應立即休息,可給予熱敷,但應避免大力按摩推拿。翻身活動時,儘量側身並以手臂力量協助,減少腰部肌肉出力的機會,避免傷勢惡化。若疼痛快速加劇且不會因為休息而改善,應立即就醫尋求必要的診斷與治療,以免耽誤治療時機。希望藉由以上提醒,讓大家遠離疼痛的困擾,輕鬆過好年,並祝福民眾都能享有健康快樂的春節假期。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迎新春大掃除、搬重物當心傷到大關節

台灣新生報

大掃除、搬重物,難免使用到大關節;中興院區復健科醫師林政宜提醒,這些過程都免不了使用腰部及腿部的大關節處,建議儘量減少彎腰出力動作,尤其避免站直彎腰取物,擦地則避免雙膝跪地。

林政宜醫師指出,無論掃地或使用吸塵器,腰桿都應儘量打直,低位處的清掃及重物搬運盡量彎曲膝蓋、挺腰,以減少腰部負擔。

醫師表示,擦地板時避免雙膝跪地,尤其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更要小心,可以拖地方式代替。重物搬運,尤其體積大者,應量力而為,以多人協助為原則,中間一定要有適度休息間隔,不要讓肌肉過度疲憊,避免增加肌肉扭拉傷或緊繃的機會。

醫師強調,當有痠痛緊繃感覺出現,應立即休息,可給予熱敷,但應避免大力按摩推拿。翻身活動時,儘量側身並以手臂力量協助,減少腰部肌肉出力的機會,避免傷勢惡化。若疼痛快速加劇且不會因為休息而改善,應立即就醫尋求必要的診斷與治療,以免耽誤治療時機。

喝酒好落眠卻睡不沈 長處淺眠期

 

台灣新生報

顛覆許多民眾的認知,酒精可能降低睡眠品質。一般民眾都有同樣的觀念,認為酒精可以幫助睡眠,但是英國倫敦睡眠中心研究,酒精雖然可以讓人更快睡著,但卻擾亂正常的睡眠周期,且若是長期睡前一杯,讓自己快速睡著,反而增加失眠的機會,還可能酒精成癮,睡覺前應避免喝酒,或著吃大量的食物,讓睡眠品質保持穩定。

研究主持人普拉欣博士表示,酒精會從三方面改變人類的睡眠品質,首先會加速我們從清醒進入睡眠的時間,但這也意味打破正常進入睡眠的時間,其次會讓民眾長期處於淺眠期,第三則是降低深層睡眠的時間,讓快速動眼期的時間縮短,所以讓我們感到睡眠不安穩,就算睡了很長的時間,但是效率極差,醒來會有好像沒睡好的疲倦感。

研究團隊解釋,所謂的睡眠週期,是當民眾睡著時,會從淺層睡眠進入到深層睡眠,也就是俗稱的動眼期,這時大腦會開始作夢,全身肌肉放鬆,這個最好是睡眠品質時期,但是酒精雖然容易讓我們快速進入睡眠,但是卻讓進入深層睡眠的機會減少,長時間維持在淺層睡眠,這會讓人想來之後,依然感到疲憊,好像始終沒有睡眠足夠的愉悅感。

愛丁堡睡眠中心主任克里斯表示,一至二杯的酒類能讓民眾快入進入淺層睡眠,但長期下來可能依賴酒精才得能夠睡著,卻很難進入深層睡眠,反而造成嚴重的睡眠不足,克里斯建議,喝了一到二杯的酒最好相隔一到二小時才去睡覺,讓肝臟有時間把酒精從血液中代謝完畢。

氣溫降 氣、陽、陰三虛者進補抗病

台灣新生報

台灣氣溫節節下降,大增人體陽氣受侵犯的機會。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婦科主任陳玉娟昨(九)表示,當人體陽氣受寒時,容易產生心血管疾病、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建議民眾應著重防寒保暖,同時也可以利用寒冬之際補補身體,尤其是氣虛、陽虛、陰虛等三虛體質的人。

中醫認為,由於人體在冬天的時候,身體新陳代謝的表現相對比較差,但營養較容易留存,因此,冬令進補就成為一種調養身體的好方法,然而,進補藥材有很大的學問,如果體質不對藥材的話,進補過頭反容易招得不良的效果。

陳玉娟指出,氣虛體質的人常元氣不足、精神不好、容易感到疲倦、喘、經常流汗、舌頭淡紅等症狀,像這種類型的人往往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差,也不耐風寒暑濕等外在環境變化,建議民眾可以偏重使用健脾益氣的藥膳來調理體質。

陽虛以女性居多,屬寒性體質,陽虛體質者具有怕冷、手腳不熱、喜歡喝熱飲、腫脹、腹瀉、容易有痰飲等症狀,建議民眾可以偏重使用甘溫益氣的藥膳來調理體質。

陰虛體質的人屬於熱性體質,陰虛體質者具有怕熱、喜歡喝冷飲、臉紅、便祕、腰痠背痛、口燥咽乾、體型偏瘦等症狀,建議偏重使用甘涼滋潤的藥膳來調理體質。

還有一種平和體質的人,具精力充沛、臉色紅潤、體格適中、睡眠情況良好、目光有神、性格開朗且隨和等特性,因為有著良好的身體平衡狀態,所以平常只要多多注意保健強身、促進血液循環即可。

進補依體質 陰虛體少麻辣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龍瑞雲台北9日電)中醫師今天說,進補應依體質,近來進補不當就醫者增2成,例如有患者作息不正常又嗜麻辣鍋,因聲沙啞、皮膚乾癢就醫。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婦科主任陳玉娟指出,冬天陽氣容易被侵犯,心血管疾病與呼吸道感染患者增加,民眾常會選擇進補祛寒,不過,進補因人而異,依體質分為氣虛、陽虛、陰虛及平和體質。

陳玉娟說,氣虛者常精神不佳、易疲倦與內向,可以選擇黨蔘、白朮、茯苓等藥材熬成「竹笙烏雞湯」,可健脾益氣。

她說,寒性體質屬陽虛,怕冷,進補建議以甘溫益氣食材,如羊肉、薑、蒜等,也可加入核桃、腰果、當歸、白朮煮成「十全大補湯」,不過,便祕、嘴破者不宜食用。

她說,怕熱、偏好冷飲屬陰虛體質,建議以甘涼滋潤食材進補,如豬小排、鴨肉、冬瓜、陳皮等燉煮成的「白玉排骨湯」。平和體質或茹素者建議喝以紅白蘿蔔、牛蒡、玉米、當歸、熟地、黨蔘等藥材煮成的「固本狀元湯」。

陳玉娟說,陰虛體質者容易補過頭,若補過頭或吃燥熱食材,血壓升高、心跳加快;陽虛者若吃補陰的食材,手腳容易冰冷、拉肚子等。麻辣鍋內有薑、花椒等燥熱食材,陰虛體質再吃上麻辣鍋易出現嘴破、便祕、皮膚出疹。

陳玉娟建議民眾可就近找信賴的中醫師確認體質及諮詢進補建議,依不同體質選用進補藥材,才能滋補強身並調理保健。1020109

進補補出病 中醫:應依個人體質進補

 

中廣新聞網


冬季進補視體質 燥熱者吃薑蒜羊肉易上火
一名三十多歲的女性,因為熬夜加上常吃麻辣鍋,導致身體出現聲音沙啞、皮膚乾癢、月經量變少等症狀,中醫師指出,最近溫差大,身體免疫調節功能變差,因進補不當出現身體不適的人多出二成,提醒民眾進補應配合個人體質,也不宜補過頭。(吳霈蓁報導)

入冬後溫度變化大,加上冷氣團一波接一波來襲,許多人喜歡用進補方式來禦寒,但要小心,進補藥材學問大,如果體質補錯,可能會造成血壓升高、心跳加速、甚至有痔瘡的患者可能造成出血。

台北醫學大學傳統醫學科主任陳玉娟指出,這位女性因為是陰虛體質,而麻辣鍋中含的「花椒」是燥熱的食材,加上這名患者常熬夜,身體較虛,所以吃麻辣鍋反而愈吃身體愈燥熱。

陳玉娟表示,最近門診中常見到補錯或補過頭的患者,她指出,陰虛體質的人如果吃到比較燥熱的東西,容易有血壓升高、心跳加速,陽虛的人吃到補陰的藥材,可能會讓手腳更冰冷、拉肚子、血壓偏低等,民眾不得不慎重。陳玉娟說:

陳玉娟針對常見的「氣虛」、「陽虛」、「陰虛」及「平和」四種體質,設計四款養生藥膳湯,她說,「氣虛」重補元氣,「陽虛」要抗畏寒,而「陰虛」體質的人就是要袪燥熱。民眾應依照個人體質選擇不同進補食材,如果不知體質,可以找中醫師詢問。

「氣虛」體質的人具有元氣不足、精神不佳、容易疲勞、容易流汗等特徵,所以食用由黨蔘、白朮、茯苓等藥材加入烏骨雞燉煮,熬成的「竹笙烏雞湯」,可以改善體質,而如果是有食慾不振、免疫力不好的民眾都可以食用。

「陽虛」的人是屬於寒性體質,容易怕冷、手腳不熱、喜歡喝熱飲、容易腹瀉,這類的人可以食用「十全大補湯」增加氣血循環。

「陰虛」是屬於熱性體質,特徵是怕熱、喜歡喝冷飲、容易便秘,針對這類民眾,陳玉娟利用常見的白蘿蔔和豬小排,加上陳皮等藥材,設計出「白玉排骨湯」,容易有口臭、常熬夜的人都可以食用。

而針對「平和」體質的人則建議食用「固本狀元湯」,將白蘿蔔加上牛蒡、玉米,配上當歸、熟地等中藥材,適合全家大小食用。

健康醫療網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

近來氣溫持續偏低,利用寒冬進補已成為國人例行習慣,但不是每種食材都適合所有人!體質不對,進補反而會引來反效果。例如常見的薑、蒜、羊肉等驅寒食材,適合手腳易冰冷的人調養身體,但因為藥方較燥熱,身體本身燥熱者吃了反而容易造成便秘或上火。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婦科主任陳玉娟表示,冬天身體新陳代謝較差,營養較容易堆存,因此國人常利用冬令進補。但進補藥材學問大,必須視體質而定,一般常見的體質包括「氣虛」、「陽虛」、「陰虛」及「平和」四類。

陳玉娟主任說明,元氣不足、精神不佳,易疲倦、流汗及喘的人為氣虛體質,這類民眾可選擇黨蔘、白朮、茯苓等藥材,加入烏骨雞燉成「竹笙烏雞湯」,有健脾益氣的功效,食慾不振、身體消瘦、免疫力不佳者都適合食用。

另一常見的手腳冰冷情形是陽虛體質,女性明顯多於男性,需用甘溫益氣的食材調養身體,如羊肉、薑、蒜等常見食材,再加入核桃、腰果、當歸、白朮等中藥材熬成「十全大補湯」,增加氣血循環。但因為藥方較燥熱,有便秘、習慣性嘴破的燥熱體質民眾不宜食用。

屬於熱性體質的陰虛者,特徵是怕熱、口乾舌燥、易便祕等,可選用甘涼滋潤的食物,例如以白蘿蔔與豬小排佐以陳皮等藥材,熬煮成「白玉排骨湯」,適合時常熬夜、便秘、口乾舌燥,易口臭的人食用。這類體質者 必須注意忌食羊肉、辣椒、蒜等燥熱食材。

至於平和體質者本身有著很好的身體平衡狀態,冬天時注意保健、促進血液循環即可,建議將紅白蘿蔔、牛蒡、玉米,配合當歸、熟地、黨蔘等中藥材煮成「固本狀元湯」,適合全家大小食用。

健康醫療網: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7559

高尿酸、痛風致腎功能受損 治療最棘手

 

台灣新生報

腎臟內科醫師吳家麟表示,很多原因都可能造成腎功能受損,其中以高尿酸或痛風所造成的傷害最棘手,另據一些尿酸與腎臟病的研究指出,尿酸值與將來發生慢性腎臟病、洗腎的比率增加可能有關聯性。

吳醫師指出,如果慢性腎臟病患者排洩尿酸減少的話,恐將導致高尿酸血症,也是高尿酸血症的最常見的病因之一,這個病因約佔八至九成左右。除此之外,尿酸結晶在體內腎絲球或腎間質裡面沉積,可能將進一步形成結石和慢性腎臟病,這時候患者會出現腰痛、血尿、蛋白尿、高血壓和腎功能不正常等症狀。

吳醫師建議,每日飲水量在一千伍佰毫升以上,不要喝酒,尤其是啤酒或白酒;每天要運動半個鐘頭以上,肥胖的人應減輕體重;藥物治療由醫師評估。

根據一些研究指出,沒有症狀的高尿酸血症患者降低尿酸,似可延緩腎功能惡化,但是否需要藥物治療,目前還沒辦法立即下定論;不過降低血中尿酸值可望降低罹患慢性腎臟病的風險,所以高尿酸血症患者應特別留意血中尿酸值,如此將有利於延緩腎功能惡化。

 

吃羊肉爐驅寒 痛風掛病號

 

台灣新生報

正值尾牙加上氣溫低民眾喜食羊肉爐火鍋等驅寒食物,造成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過多,門診的痛風病患明顯增加。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陳俊宏指出,痛風發作與尿酸高低息息相關,控制痛風,除了飲食要節制,運動要積極,生活作息要正常,最值得注意的是,病患按時服用降尿酸藥物,不僅能減少痛風發作,連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會下降。

陳俊宏醫師提醒民眾,造成尿酸高低的原因,不只限於飲食,有其他慢性病者也有可能產生共伴效應。一名54歲的中年男子,因生意往來,長期大魚大肉沒有忌口,加上原本就有代謝症候群,腎臟功能欠佳,日前誘發痛風,全身關節出現腫脹,手腳關節處長滿似鴿子蛋大小的痛風石。

痛風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關節炎,病患的尿酸會偏高,關節與其周邊有痛風石沉積,出現間歇反覆的急性關節炎發作。

許多病患以為關節不腫不痛就停止服藥,事實上,日本研究顯示,服用藥物將尿酸值降低至6以下,可以預防86%的痛風復發,歐洲及美國的報告也出現類似結論。

《落枕》低頭脊椎如被電 神經恐受壓迫

 

台灣新生報

 

 

睡覺起來發現落枕肌肉痠痛症狀,千萬不要亂甩脖子。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許文彥提醒,落枕用力甩脖子會更痛,讓發炎更嚴重,還可能導致椎間盤突出,長時間用力甩脖子,可能造成脊椎退化,骨頭較容易長骨刺。

許文彥醫師分析,一般所謂的落枕多半是指肩頸肌肉拉傷,肌肉拉傷四十八小時內是急性期,最好以攝氏二十度做冰敷,可以拿毛巾包裹冰袋冰敷十五到三十分鐘。如果痛到難以忍受,可以考慮看醫師,醫師可能會開些消炎止痛藥物、肌肉鬆弛劑等幫助舒緩不適。

若四十八小時後則可以熱敷,熱敷能幫助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也可以做點簡單伸展運動,像頭朝肩膀伸展,停十到二十秒,輕輕做,姿勢盡量放鬆,不要用力,也不要過急,這樣肌肉會比較舒服。

許文彥醫師提醒,如果疼痛超過一星期還沒有好轉,最好找醫師做詳細檢查。患者若有上肢麻木、無力、主觀冷熱溫度感覺不一樣等症狀,或者低頭時脊椎感覺好像被電到一樣,就要懷疑是神經受壓迫,一定要盡快就醫診治。

書田診所復健科主任醫師潘筱萍表示,軟組織傷害具有休息後僵痛的特性,在睡眠或休息狀態下長時間靜止不動,起床時與休息久了之後的第一個動作對受傷的軟組織來說最為突然且劇烈,當然也就容易引發疼痛。

落枕臨床上最常見的是提肩胛肌拉傷、頸椎節面關節軟骨夾傷;落枕一旦發作多表示頸部早已有傷處存在,急性期時最好能減少活動,儘量躺著休息,建議頸項需用枕頭墊住,支撐在舒服的姿勢。落枕情形若沒有處理好,很容易就會反覆地發作。

若是單純的提肩胛肌拉傷的話,充分休息約4~7天的時間就可恢復,接受適當地治療則能縮短復原期間,休息後仍未見好轉需盡早就醫治療才行。

因頸椎節面關節軟骨夾傷所造成的落枕,整個脖子會變得僵硬,就算及早接受治療,仍至少需1至2周疼痛才能改善;若置之不理,最後將導致頸椎退化性關節炎的形成。

潘筱萍表示,預防原則須避免長時間仰頭超過5~10度或是低頭15~20度,同一個姿勢也不要維持太久,最好能每隔30分鐘就稍微地活動一下頸部。

 

 

痛風 適度運動代謝尿酸

 

台灣新生報

很多痛風患者在運動過後感覺更不適,於是都不願運動,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昨(17)日表示,適當運動對痛風控制相當有幫助。

何醫師表示,痛風是代謝異常致尿酸過量,當尿酸鹽晶體沉積於其他組織也可能引起尿路結石、痛風性腎病變等問題;急性發作時,關節會出現紅、腫、熱、劇烈疼痛,多在半夜發作,甚至會痛到讓人從睡眠中驚醒,初期以發生在下肢單一關節為主,如第一蹠趾間關節、腳踝、膝關節等,但隨著發作時間增加,病情惡化,有可能出現在其他的關節。

每天做適量運動可調節尿酸的代謝使之逐漸降低,但過度運動卻會使肌肉產生許多尿酸,因此每天可做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走路(4公里/小時)、騎腳踏車(9公里/小時)、快走步(6公里/小時)、游泳(0.4公里/小時)等,每次進行大約30分鐘。

體內缺乏水分也易導致痛風發作,因此運動前可先喝100-200cc的水,30分鐘後才開始運動。

何醫師表示,痛風患者應減少衝刺性的運動或忽快忽慢的運動,像是負重運動、快速運動等,也都應避免。運動超過1小時,身體會處在無氧狀態,肌肉會處於負荷很重的狀態,尿酸反而會變多。

 

 

 

把乳房腫瘤當瘀塊去推拿 腫塊愈來愈大!

 

優活健康資訊網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乳房有硬塊竟然跑去推拿?一名57歲婦人半年前因跌倒後,發現乳房有腫塊,卻誤以為是撞傷所致的瘀塊而跑去推拿,但腫塊依然存在且愈來愈大,家人發現不對帶至婦產科診所,醫師發現乳頭下方有3x4 cm腫塊,遂將婦人轉診至新光醫院,經穿刺檢查,確診為乳癌第3期。

 

新光醫院一般外科主任楊圳隆醫師表示,若發現乳房腫塊需盡早檢查,推拿有可能導致癌細胞擴散或轉移,至於婦人無法切除的第3期乳癌,宜先作化學或荷爾蒙的治療,然後視治療反應情況再接受外科手術治療。

 

這名陳姓婦人因之前夜班工作,生活作息不正常及外食,有高血壓及高血脂病史,因為有定期做乳房篩檢的習慣,於今年的篩檢發現乳房微鈣化,進而做定位穿刺檢查,確診為0期乳癌(原位癌),經過乳房保留手術加上輔助性放射線治療,目前復原良好。

 

楊圳隆說,0期乳癌治療可透過乳房保留手術的方式,幫助患者保住乳房外型,但仍需依照個人病情,評估是否適合乳房保留手術,包括腫瘤屬於多發性病灶、腫瘤位置離乳頭太近,或無法接受放射性治療的患者等,則都不建議以乳房保留手術治療。若是範圍太大的原位癌做乳房保留手術,術後會使乳房縮小,出現的凹陷及「大小奶」不對稱的情況,可切除全部乳腺後由整形外科醫師做皮瓣移位或矽膠隆乳重建漂亮的乳房。小範圍凹陷可以透過自體脂肪移植術來填補,讓病人回復正常的乳房外觀重拾自信。

 

楊圳隆強調,乳癌治療第一步就是定期篩檢,才能早期發現乳癌,45歲以上婦女每兩年應做一次乳房篩檢,以便及早發現,依期別接受適當的治療。因乳癌本身較少有疼痛感,若乳房自我檢查發現腫塊、皮膚凹陷、發紅、浮腫潰瘍、疼痛、或乳頭有異常分泌、凹陷等變化及腋下淋巴腺腫等症狀,一定要就醫檢查。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右上腹痛、皮膚變黃小心膽管癌上身

 

台灣新生報

 

 

根據國內膽管癌統計,患者往往屬於末期的癌症,台南市立醫院消化系統外科小組特別呼籲患者,若發現右上腹痛、皮膚變黃,或是利用身體健檢機會,提早發現偏高的腫瘤指數,才能保有最佳的治癒機會。

余信賢醫師表示,膽管癌約佔所有惡性腫瘤百分之二左右,通常發生在老年人,且有三分之二發生在總膽管、肝動脈與門靜脈的肝門部出入口處,易造成膽管阻塞,也造成手術切除的困難度,必須儘早發現病灶才能保命。

發病原因可能和膽道系統結石、硬化性膽管炎、總膽管囊腫等有關,然而也可能由於基因變異或不明原因造成。臨床上初期僅有非特異性的腹痛、噁心、食慾變差等症狀,常誤以為是一般胃病而輕忽,直到造成膽道阻塞而有黃膽、茶褐色尿及灰白色糞便才就醫檢查。

膽道癌的治療以手術是最佳的治療方式,然而國內統計大多較晚期才發現,僅有約二到三成的病人可以接受根除性的手術治療,預後在惡性腫瘤中是算是較差的。至於手術的方式則看腫瘤的位置而有所不同,包括膽囊切除,總膽管切除。

余信賢醫師說,市醫在醫治消化系統疾病,目前整合多科成立治療團隊,除了有檢查儀器外,更有完整的腸胃內科,放射診斷科,及具有肝膽胰手術經驗的消化系外科醫師,術後亦有腫瘤科醫師接續給予適當的癌症輔助治療。

余信賢醫師舉出二個月前的實例,團隊為一名六十歲南市務農陳姓患者進行總膽管腫瘤切除,以及肝門腸道重建手術,患者才恢復膽道暢通;提醒民眾平常要重視健檢,藉由抽血檢驗提前獲悉腫瘤指數異常,就可提前追查原因獲得較佳治療與治癒機會。

 

 

缺鐵性貧血 嚴重導致大量掉髮、異食

 

 

優活健康資訊網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鐵質是人體合成紅血球血色素所必需的重要元素,當人體內的血色素低於正常時稱為貧血。缺鐵性貧血是最常見的貧血,根據衛生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的結果,台灣每十位生育年齡婦女中有2位有鐵質不足的情形,其中半數合併貧血的症狀。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家庭醫學科醫師賴芸蜂表示,很多缺鐵性貧血病患都在公司體檢的血液檢驗項目中連續幾年出現紅字,卻遲遲未就醫治療,等到身體開始出現明顯的貧血症狀時,覺得心悸就看心臟科,頭暈不舒服又掛神經科,胸悶呼吸急促換掛胸腔科,心電圖和X光都看不出異常,驗了血才發現是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形成的原因有飲食攝取不足、鐵質需求增加、急慢性出血、鐵質吸收障礙等等。貧血病患常會覺得體力差、容易疲倦、精神不濟、注意力不集中、頭暈、臉色蒼白、心跳加快、血壓偏低,和運動時呼吸短促等,有些也會抱怨記憶力和學習能力衰退。嚴重貧血時,甚至可能發現光滑狀舌、大量掉髮及異食症等症狀。

 

賴芸蜂提醒,雖然紅肉、新鮮肝臟、蛋黃、乳酪、穀類、紫菜、堅果及深綠色蔬菜屬於含鐵量較多的食物,但是食補鐵質的吸收和利用率有限,對於鐵質缺乏嚴重的病患而言,是緩不濟急的。另一方面,攝取動物性含鐵食物也會有膽固醇過量的疑慮。一般民眾以為貧血只是小病,只要多吃補鐵食物就會好了,其實這是錯誤的認知。賴芸蜂強調,缺鐵性貧血的治療,在補充鐵劑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找出並矯正缺鐵的原因。月經過多的婦女,應該配合婦科超音波檢查,排除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等疾病。

 

另外,男性缺鐵性貧血的原因,以胃腸潰瘍或痔瘡出血最常見。大於六十歲的老年人則要考慮胃腸惡性腫瘤。原住民、農夫或有食用生肉習慣的病患,還要注意寄生蟲感染的可能性。所以,民眾驗血檢查發現有貧血時,應該請教專業醫師,了解造成貧血的真正原因,切勿自作主張購買鐵劑服用,以免延誤正確的診斷及治療。

 


 

 

貧血患過冬 不舒服

 

台灣新生報

貧血的人不見得會手腳冰冷。康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奕夫表示,手腳冰冷多半是因為周邊血流回流不好造成,與血紅素多寡較沒有關聯。貧血症狀包括體力差、虛弱、容易疲倦。貧血嚴重的患者眼結膜甚至可能白白的,嘴唇、指甲也也都比較蒼白。貧血患者原本體力就比較差,當天氣變冷,就會更加不舒服。

貧血族群也女性、年長者居多。女性貧血主要是因為經血量較大、節食減肥等因素,年長者則多半是因為造血功能較差,所以容易貧血。

年輕族群貧血則與地中海型貧血、節食減肥等因素有關。胃出血、血癌等疾病也可能引起貧血症狀,不過除了貧血,多數患者還合併其他症狀,像胃出血患者常還合併血便,血癌患者則會出現發燒、體重減輕、白血球減少等症狀,當出現這些異常症狀,最好趕快到醫院接受詳細檢查。

如是缺鐵性貧血導致血紅素較低,可以補充鐵劑,或補充牛肉、波菜等含鐵食物。當血紅素降得很低,可能就要接受輸血治療。

陳奕夫醫師提醒,青春期、哺乳、懷孕女性更要增加鐵攝取量。不只是鐵,貧血患者也要多攝取含維生素C、維生素B12食物,維生素C、維生素B12都可以幫助紅血球生長。

根據美國血液病學會資料,類風溼性關節炎、其他自體免疫疾病、腎臟病、癌症、肝病、甲狀腺疾病患者,或者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等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都是貧血高風險群。貧血症狀很容易受到忽視,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貧血,直到做血液檢查才發現有貧血問題。

 

腕部疼痛 多做屈伸運動

 

台灣新生報

 

 

腕部疼痛一般多是以損傷性居多。中醫師許瑞香在一場講座中表示,如媽媽手等損傷,一般都以按揉損傷韌帶的痛點處理為主。此外,自我護理可配合進行屈、伸等運動,熱敷以及按摩穴道等調理。

中醫師許瑞香表示,腕部疼痛受損,可針對如腕關節扭傷,包括橈腕關節和橈骨間關節。先按揉痛點,之後再進行腕關節上、下、左、右屈曲運動。或者,可在腕關節扭傷處先用撥法,再用擦法治療。反覆操作5~7分鐘。幫助達到理筋通絡,活血止痛的功能。腕部壓痛點包括:內側區域的拇長屈肌腱腱鞘、橈側腕屈肌腱、腕橫韌帶、掌長肌腱,以及尺側腕屈肌腱。還有,背側的橈骨莖突、橈側腕伸肌腱,下尺、橈關節、尺側腕伸肌腱、三角軟組織,以及指總伸肌腱。

許醫師表示,自我護理及處置部分,可做屈、伸、內收、外展和環轉運動。揉腕部、搖腕部、按外關穴,熱敷,搭配外敷損傷膏等。腕部日常保健部分,可配合按壓陽溪、合谷、養老等穴。按摩腕部周圍,旋轉腕部關節及屈伸或拉伸。其中,陽溪穴位置在腕中上側兩筋間隙中。

而合谷穴即虎口;穴位在拇指和食指的尾端,靠近食指尾端第二掌骨中點的部位;用手按壓覺的疼痛就是。以及養老穴,位在尺骨小頭背面腕後一寸,掌心向下,在尺骨小頭最高點。

 

 

疼痛治療正名「介入性疼痛治療」 不是切神經

中廣新聞網

治療疼痛,一般人如果聽到「神經阻斷術」就會以為是「切斷神經」而感到害怕,台灣疼痛醫學會今天為「神經阻斷術」正名為「介入性疼痛治療」,告訴民眾大部份的方式,其實都是將止痛或是麻醉等藥劑,直接注射在神經、肌肉、關節等周遭,而不是把神經切掉。(吳霈蓁報導)

台灣疼痛醫學會表示,臨床上遇到急、慢性的嚴重疼痛,一般藥物無法減緩時,醫師就會利用採取硬膜外或神經根注射藥物或電療的方式,來減輕患者的疼痛、甚至達到無痛狀態。不過,不少病患擔心,以為這樣的止痛療法是「切神經」。

疼痛醫學會指出,這樣的誤解是源自於早年「神經阻斷術」(Nerve Blockade)的翻譯。事實上,像這樣的積極疼痛處置方式,應正名為「介入性疼痛治療」。

馬偕醫院疼痛科主任、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林嘉祥表示,一般的「介入性疼痛治療」,就是將局部麻醉劑、類固醇或其他藥劑,依據解剖相關位置,輔以影像(如超音波、X光等)導引,像同標靶治療一般,將藥物注射、浸潤於神經、肌肉、肌腱或關節腔周圍,來阻斷或減緩疼痛。

林嘉祥:「現在所謂的介入性疼痛治療,七、八成以上民眾,只需要注射一個麻醉或消炎止痛藥劑,在局部標的物做浸潤,直接改善,其實我們沒有破壞到神經,我會跟病人說這是一種神經的調整,講白話一點就是因為你的神經發炎或是筋路發炎,所以我們要『ㄓㄨˋ(注)麻筋』、『ㄓㄨˋ(注)痛根』」

疼痛醫學會秘書長溫永銳則表示,「介入性疼痛治療」簡單來說就是「痛哪裡打哪裡」,針對疼痛部位的神經注射藥物。和傳統使用「口服、肌肉或靜脈注射的全身性類固醇給藥方式」相比,治療效果更直接有效,而且全身性的副作用較少。

 

針灸+推拿 幫助肌肉損傷恢復正常

 

台灣新生報

 

 

針灸、推拿經常互相搭配進行傷痛治療。中華黃庭醫學會理事長陳朝龍表示,一般民眾常有肌肉損傷的問題,當傷痛發生之後,常會找中醫進行治療,而針灸、推拿都可以治這種毛病,但需經過醫師辨證論治後,才能決定用哪種療法,臨床上兩者經常互相搭配進行治療。

陳醫師指出,當肌肉損傷發生之後,肌肉附著點和筋膜、韌帶、關節囊等受損害的軟組織會發出疼痛信號,通過神經的反射作用,致使有關組織處於警覺狀態,讓肌肉收縮、緊張直至痙攣,這是這一種警覺狀態的反映,目的是減少肢體活動,避免對損傷部位造成牽拉刺激,從而減輕疼痛,這是人體自然的保護性反應。

陳朝龍醫師指出,針灸、推拿都可治肌肉損傷,針灸療法主要著重在疏通經絡、扶正祛邪、調和陰陽等三方面,而且適用範圍相當廣泛,而推拿手法可以調整骨頭的位置,消除導致肌緊張的病因,可幫助鬆解粘連。

如果是屬於筋傷的話,損傷多伴有骨錯之症、筋走之情,因此,使用適當的推拿手法就可望理筋順筋,促使筋順而骨正。順則通,通則不痛,這樣就可達到氣血流暢的目標,進而起到減輕疼痛的目的,但有些推拿手法並不適合在最痛的患處直接進行,然而,針灸可以針在痛點外,以防止按壓過度,刺激發炎,也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降低神經疼痛感。針灸、推拿可單獨使用,也可互相配合使用。

 

關節腔扎針須防引發細菌性關節炎

 

台灣新生報

 

 

 

振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朱唯廉表示,針灸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的治療方式之一,有一定的價值,但不建議在關節處針刺,臨床上有患者因而引發細菌性關節炎,治療3~4個月後才痊癒。

朱唯廉醫師指出,關節腔原本是相對密閉的環境,關節液對細菌來說是一種絕佳養分,一旦發生感染,治療上頗為棘手;如果沒有嚴謹的消毒程序,在關節腔針刺的深度只要1公分左右,便有顯著的感染風險。

消毒程序嚴謹度,病人健康狀況或針刺操作技術都可能左右感染發生機率,醫師指出,臨床上因針具刺進關節腔引發感染的個案屢見不鮮。

細菌性關節炎是由於細菌侵入到關節內所引起,臨床表現可以因為病患的年齡、身體狀況、細菌的毒性、及被感染部位的組織狀況而有所差異。細菌性關節炎通常需要關節鏡灌洗、清創及引流,再持續以抗生素治療,才能改善。細菌性關節炎有可能因細菌經血液循環到達關節處;或因為不潔打針或針灸等器具侵入而引發。

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接受臨床檢查時常發現關節腫脹且變形,觸壓會有疼痛甚至合併關節響聲,關節活動範圍減少甚至僵硬。有些發炎比較嚴重的會有關節積水,甚至無法行動的現象。骨頭邊緣不平整突起或增大。照X光可看到不對稱的關節間距變窄、骨刺、軟骨下的骨硬化和囊腫,甚至肢體歪斜。不少患者因關節疼痛而接受針灸,然而骨科醫師建議患者最好避免在關節處扎針。

 

老是嘴破,癌症警訊? 口腔出現潰瘍 免疫亮紅燈

 

如果潰瘍情況持續2週以上,則有可能是其他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或口腔癌等病變所引起,民眾應立即就醫檢查,千萬不可大意。

農曆年將至,在雜誌社上班的林小姐,為了趕在年前截清所有的稿件,每天熬夜加班,連日下來,不僅身體不堪負荷,連嘴破的老毛病也找上門,真是讓她有苦說不出,由於這次發病的時間比起過往來得長,同事勸她多休息,也建議她趕緊就醫治療,以免病情更加惡化。

一般人常說的「火氣大!嘴破!」其實就是口腔潰瘍,是一種常見的口腔黏膜病變,雖然不是什麼大病,但是反覆的發作,不僅影響日常生活,常常會令人感到困擾。而學理上,口腔潰瘍指的是口腔內黏膜發生淺表性潰瘍,雖然並不是太嚴重的疾病,但當潰瘍發作所帶來口腔的疼痛感,不僅會影響到患者的心情,就連說話、咀嚼、吞嚥等功能也會產生障礙。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科部主任黃瓊芳指出,當身體免疫功能變差、抵抗力較弱時,就容易會有嘴破的情形發生。此外,也可能是與體內分泌障礙、消化障礙、緊張勞累、精神壓力、月經失調或維生素缺乏有關。

治療上,多以口內膏局部塗抹,若是潰瘍範圍過大,則需輔以抗過敏或類固醇類的口服藥物。不過,如果潰瘍情況持續2週以上,則有可能是其他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或口腔癌等病變所引起,民眾應立即就醫檢查,千萬不可大意。

引起口腔潰瘍的原因

造成口腔潰瘍的原因相當多樣化,甚至還有可能是癌症的警訊。所以,一旦出現口腔潰瘍的情形,就必須隨時加以注意病灶的狀況。黃瓊芳表示,臨床上,口腔潰瘍的病因可歸納如下:

●外傷性

外傷性因素是口腔潰瘍中最為常見的病因之一,造成口腔潰瘍的外傷包括物理性、化學性、溫度刺激等。

其中,物理性傷害如受到假牙的壓迫、矯正器的刮傷、牙齒咬傷口內黏膜、堅硬食物刮傷等;而化學性刺激,則多與強酸或強鹼物質相關;至於溫度的過冷或過熱,也是導致口腔黏膜發炎的外在因素。

●復發性口腔炎(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RAS)

復發性口腔炎(RAS)初次發生症狀多在童年時期,其特點是發病最初的24小時內會出現刺痛或灼痛感,也就是俗稱的「潰瘍痛」(Canker Sore)。造成復發性口腔炎的原因,除了家族遺傳傾向外,其他的誘發因素還包括精神壓力、荷爾蒙失調和食物過敏等。

●病毒、細菌、黴菌感染

關於病毒感染方面,包括像是單純?疹病毒、水痘帶狀?疹病毒、克沙奇病毒、EB病毒、巨細胞病毒、人類免疫不全病毒等的感染,都會導致口腔潰瘍的發生。至於常見的細菌型感染,則包括梅毒、淋病、急性壞死潰瘍性牙齦炎、結核病等,這些感染的發生,多與免疫功能低下呈現正相關。此外,口腔中的黴菌感染也是很常見的,其中又以白色念珠球菌(Candida Albicans)最為普遍,此種感染多為伺機性,而造成口腔潰瘍的致病黴菌,多在患者免疫力低下時侵入,且會擴展成全身性的感染。

●惡性腫瘤

少數惡性腫瘤,如口腔鱗狀細胞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白血病、卡波西氏肉瘤、唾液腺腫瘤等,會同步出現口腔潰瘍的症狀。其中,發生在口腔部位的惡性腫瘤(即為口腔癌),大部分屬麟狀細胞癌。絕大多數的口腔癌是由黏膜上的麟狀細胞惡化所形成,在臨床的症狀上會以口腔潰瘍來表現。

●自體免疫疾病

如貝氏症候群(Behcet's Disease)、紅斑性狼瘡、雷德氏症候群(Reiter's Syndrome)等自體免疫方面的疾病,都會出現口腔潰瘍的狀況。

●其他

其他造成口腔潰瘍的因素還包括皮膚疾病、腸胃疾病、營養問題以及醫療相關副作用等。在皮膚疾病方面,如扁平苔癬(Lichen Planus)、尋常性天?瘡(Pemphigus Vulgaris)、大?性類天?瘡(Bullous Pemphigoid)等,是皮膚病症中較常合併出現口腔潰瘍的情形。而造成口腔潰瘍的腸胃疾病中,尤以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及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為大宗。這些病患除腸道症狀外,患者也會合併口腔潰瘍問題。此外,有研究指出,約15%至25%複雜型口腔潰瘍患者會合併有營養素缺乏的問題。而體內若長期缺少維生素B12、葉酸、鋅、鐵質等,除了罹患血液疾病的風險提高之外,也容易成為口腔潰瘍的高危險群。

值得提醒的是,如有接受過放射線治療或一些藥物的副作用,也可能是導致口腔潰瘍發生的原因。像是頭頸部癌症,因接受放射線治療時,對口腔黏膜及唾液腺同時會造成傷害,患者也應多加注意。

口腔潰瘍的治療

黃瓊芳強調,一般情況比較不嚴重的口腔潰瘍,大約2週內可自然痊癒。當然還是要避免誘發口腔潰瘍發生的危險因子,因此,飲食的均衡、規律的生活作息、良好的睡眠品質、適度的運動等,都是日常生活一定要做到的。至於治療方面,則須根據患者實際的病情,找出致病的原因,才能對症治療。因此,患者如遇有久治不癒或是疑似為全身性疾病之可能時,應接受進一步的抽血或切片的檢查。

●非藥物治療

對於症狀輕微的口腔潰瘍,其實並不需要使用藥物,就可以自然康復。但要注意避免誘發口腔潰瘍的因素,同時做好口腔的清潔與衛生工作。此外,若是因維生素攝取不均的問題,則須從飲食調整著手,補充所需的營養。若是因藥物所引起的副作用問題,則應與醫師進一步討論,停止用藥後,即可改善口腔潰瘍的症狀。

●局部性用藥

針對復發性口腔炎的治療或是其他全身性疾病所引發之口腔潰瘍病症,常見用藥包括止痛劑、黏膜保護劑、抗菌劑、抗發炎製劑等加以局部塗抹,潰瘍的情況可獲控制。

●全身性用藥

如是復發率太高或復發時潰瘍數太多,可考慮使用免疫調節劑治療。至於情況較為嚴重的復發性口腔炎與貝氏症候群,使用局部藥物的治療效果並不理想。因此,可改用口服的藥物加以治療。

●從疾病根本治療

若患者本身是因缺乏鐵質、葉酸、維生素B12的患者,則應加以補充。若是?疹病毒感染所引起,尤以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則需服用抗病毒藥物。若為細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潰瘍,則應給予抗生素治療。此外,黴菌感染所造成的口腔潰瘍,因多為全身性的感染,所以,應給予全身性抗黴菌藥物來加以治療。值得注意的是,如有疑似腸道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皮膚疾病、血液疾病、惡性腫瘤所造成的口腔潰瘍情形,則必須轉介相關專科醫師,進行更詳細的檢查。

 

 

 

攝護腺肥大 感冒吃成藥 下水道險塞爆

 

中時電子報
攝護腺肥大 感冒吃成藥 下水道險塞爆
放大照片

中國時報【張睿纖/台北報導】

天氣漸涼,感冒患者增多,不少攝護腺肥大患者服用感冒藥後,引起急性尿瀦留,想尿卻尿不出來,甚至有患者引發尿毒症,趕緊掛急診導尿。泌尿科醫師表示,冬季裡因為吃了感冒藥排尿不順就醫患者增加2成以上,提醒攝護腺肥大患者因感冒就醫時,可先向醫師說明,且不要擅自停掉攝護腺肥大治療用藥。

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洪峻澤說,近日收治不少老人家,抱怨膀胱很脹,頻頻跑廁所、上廁所都得用力,但不管怎麼樣都尿不出來,非常痛苦因此就醫,通常第一句話問「最近有在服用感冒藥嗎?」答案都是肯定的。

日前就收治一名60多歲老先生,服用感冒藥後忽然排尿困難,一天未排尿,家人趕緊送來看醫師,經超音波檢查發現攝護腺腫大,且膀胱已尿瀦留,所幸緊急導尿,再配合治療攝護腺肥大的口服藥物控制,終於可順利解尿。

他表示,感冒藥中的抗組織胺類藥物會增加膀胱出口阻力的效用,本來已有解尿困難的患者服用此成分感冒藥後,會讓原本排尿障礙更加嚴重,甚至發生急性尿瀦留,插上導尿管才可以順利排尿。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陳煜表示,綜合感冒含有抗組織胺,對流鼻水、打噴嚏有治療效果,但會加重攝護腺肥大症狀,服用時要特別小心,近日因服用感冒藥排尿不順患者增加2成以上。

醫師提醒,如果沒有排出多餘的尿液,久而久之甚至可能腎功能受損,民眾不要怕攝護腺用藥和感冒藥會有交互影響,自行把治療攝護腺用藥停藥,另外,因感冒就醫時可先行說明狀況,由醫師決定用藥成分。

哮喘久病腎氣匱乏補腎納氣為主治則

 

 

台灣新生報

 

 

小兒氣喘常見2~4歲發作。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常務監事陳曉鈞表示,通常6~8歲後隨體質轉強,逐漸可自癒;但若12歲以上還不時反覆發作、病況持續遷延,則不易痊癒,且可能影響終生。內在因素多與家族性遺傳因子有關,而外在誘因常見空氣污染、過敏原環境誘發。

中醫師陳曉鈞表示,中醫古籍中提到,「肺主於氣,邪乘於肺,則肺漲,漲則肺管不利,不利則氣道澀,故氣上喘逆,鳴息不通。」以及在臨床觀察提到,「肺病令人上氣,兼胸膈痰滿,氣行壅滯,喘息不調,致咽喉有聲,如水雞之鳴也」。氣喘可能因急性支氣管炎演變而來,當支氣管黏膜水腫,管壁縮小,痰多時會影響呼吸、吐氣量的正常,造成支氣管平滑肌收縮痙攣,形成喘氣、鳴鳴現象。

醫師表示,此症內因常見家族性過敏性體質所致,親屬多有氣喘病史,自主神經系統的穩定性也較差。加上近年因為工業環境污染嚴重,空氣污染惡化,環境中的空氣品質差,也易誘發過敏性因子增加,形成小兒氣喘症的人數增多。患者在發作前,可能會有先兆症狀,如咳嗽、胸悶或連續打噴嚏等,若不積極治療,拖延治療時機,可能在短時間嫩誘發喘息異常現象。

通常急性發作時,會有呼吸急促、有哮鳴聲、咳嗽及痰多、呼氣受阻等現象。伴隨冒冷汗,嚴重時會唇指發紫,氧氣供給不足現象。

小兒腎氣不足氣喘可配合溫和的補腎氣調理。曉鈞表示,補腎調理為治療氣喘常用基本方式,中醫認為腎臟也與內分泌及免疫系統功能有關,因此補腎對治療哮喘有重要幫助。

陳曉鈞表示,中醫提到「肺主吸氣,腎主納氣,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虛可及腎,出現腎氣匱乏之症」。由於小兒氣喘病多在發育階段,腎臟又與內分泌及免疫系統有關,腎虛患者常見下肢冰冷、腳膝痠軟、臉色白,較為怕冷,心悸呼吸急,舌淡苔白,脈細無力。久病哮喘者腎氣匱乏,治以「補腎納氣」為主。

陳醫師表示,藥方應用可用如金匱腎氣丸(肉桂、制附子、熟地黃、山茱萸、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七味都氣丸(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牡丹皮、澤瀉、五味子,)加減,其中,山茱萸、淮山可補益肝脾精血;茯苓、澤瀉、丹皮有助利水滲濕;熟地、肉桂、附子溫壯腎陽。

「腎陰不足」者可選用六味地黃丸(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加減;「陰陽兩虛」體質者可應用仙靈脾、粉光蔘、蛤蠣、胡桃肉、菟絲子、巴戟天、益智仁、淫羊藿,幫助陰陽平衡,達到壯氣攝納作用。

古籍中也提到,鹿茸溫腎作用強,含生長激素可促進發育,提高幼兒免疫力;紫河車可補腎益精,既補腎陽又能斂陽,且有抗過敏功能。可依照患者體質、狀況,加減應用。

陳曉鈞提醒,氣候轉涼,天冷溫差大時,應注意保暖工作,尤其應加強脖子、頸部下的天突穴,背頸下的肺俞穴附近部位區域的保暖。日常飲食儘量遠離生冷物,少吃過酸、太鹹食物以免易傷脾腎;烹煮食物減少用油量,以保護肺氣平穩。

平常可多觀察幼童生活狀況,找出可能誘發因子,避免吸入刺激性氣體。可多鼓勵小孩行走散步,以增強體格。另外,若有對於藥物過敏的小兒,也應注意使用阿斯匹靈、部分抗生素類藥物的可能過敏因素,與醫師討論用藥狀況。

 

內容來源 : 台灣新生報

 

喉嚨卡卡、燒聲不癒 內視鏡發現食道癌

 

台灣新生報

 

余先生任職於營造業,由於工作壓力、常需要應酬,他養成抽菸、喝酒習慣,隨著年齡增長,不但身體越來越差,日前喉嚨還出現卡卡、燒聲症狀,本以為是小感冒所引起,但服藥後症狀並沒有改善,直到接受內視鏡上消化道檢查,才發現症狀背後元兇竟然是早期食道癌。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另一位日式料理店料理長身上,這位料理長為中年男性,為了與客人博感情,自年輕時便有飲酒習慣,他本來不以為意,直到近日喉嚨出現異物感而就醫,檢查後才發現罹患早期咽喉癌。

消化內科專科醫師劉輝雄表示,有抽菸、喝酒習慣的人較容易罹患咽喉癌、食道癌,如果喜歡喝刺激性較強的烈酒,或因緊張、肥胖、生活壓力較大而有胃酸逆流的問題,也很容易出現食道癌,還有常吃麻辣鍋、過燙食物,也會增加食道癌風險。

根據美國梅約醫學中心資訊顯示,食道癌較容易發生於男性、四十五歲到七十歲族群。食道癌症狀包括吞嚥困難、體重無故減輕、胸痛、或胸部有壓迫感、灼熱感,患者也可能感覺疲倦、無力,吃東西的時候常會嗆到,且容易有消化不良、火燒心的感覺。有些患者會出現咳嗽、聲音沙啞。早期食道癌多半沒有明顯症狀。

劉輝雄醫師提醒,民眾一旦出現喉嚨不順、卡卡的感覺,或有咳嗽、聲音沙啞等症狀,且症狀持續一個月都還沒有好轉,服用藥物也沒用,此時最好接受進一步檢查,以釐清病情。

 

內容來源 : 台灣新生報

 

在兒童房間擺電視不利精神健康

 

台灣新生報

美國米尼蘇達大學研究人員指出,在兒童房間擺電視不利健康;如果兒童經常整天都在房間看電視或上網,家長須留意他們的精神健康狀況。

精神科醫師指出,有些孩童不願出門上學,整天在家中看電視或上網,無論家長如何管教都無法改變。當孩童只在家上網、看電視或無所事事,卻非常排斥上學時,很可能是就學困難的表現。

有些孩童經常無法踏出家門,整天待在家中,不是躺在床上發呆,就是盯著電視看,或上網打線上遊戲,嚴重時伴隨情緒不穩,睡眠異常,此時家長應帶孩子到身心科進行評估,由醫療人員協助。

孩子長期情緒不穩,往往容易伴隨出現心情低落、不安、罪惡感、無價值感、睡眠困擾等憂鬱症狀時,不容輕忽。一旦發現類似問題,建議及早就醫尋找專業資源協助。家長也不妨在學校和輔導老師進行定期個別諮商。

醫師提醒,這類孩童常伴隨焦慮最常出現的是頭痛和腸胃道症狀。其他包括肌肉緊張、呼吸不順、臉色蒼白、冒汗、暈眩等非典型症狀。通常在早晨要上學時出現,或是到校後主訴身體不適要到保健室休息,甚至打電話要家人帶他回家。往往高估學校內會引起焦慮的情境、低估自己面對引起焦慮情境的能力、對上學有不理性的害怕和恐懼。

 

內容來源 : 台灣新生報

藥物濫用 安眠藥增6倍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管制藥品組組長蔡文瑛表示,據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發現,十八歲到六十四歲族群中,沒有經過

醫師開立處方或醫療人員建議而自行購買的藥物中,感冒藥占廿四‧五%,其次是止痛藥十九‧五%。面對疼痛與失眠,民眾常

仰賴藥物,衛生署的藥物濫用調查發現,民眾自行購買藥物中,止痛藥占五分之一,安眠藥濫用率六年增六倍。

蔡文瑛說,分析精神醫療院所通報藥物濫用個案統計資料顯示,濫用排名分別是海洛因、安非他命、K他命、含佐沛眠(Zolpidem)的安眠藥與搖頭丸。

蔡文瑛說,含佐沛眠(Zolpidem)的安眠藥俗稱使蒂諾斯、悠眠、佐易眠、舒夢眠,列為第四級管制藥品,分析近六年濫用比由○‧七%增加到四‧三%,增加六倍。

奇美醫院精神科主任林進嘉表示,安眠藥就如俗語「請神容易送神難」,失眠是多重原因造成的,例如焦慮、憂慮、壓力,並非單純透過安眠藥就能解決;過度仰賴安眠藥會造成成癮問題。

食藥局建議,處理失眠或疼痛問題應就醫治療,並請醫師找出原因,並依醫囑服用,切勿自行加重服藥劑量,不但無法解決問題,更影響健康。

食藥局表示,為宣導正確使用管制藥品,避免不當使用,與奇美醫院和台北榮總合編「黑天白夜︱找回燦爛的陽光」探討藥物濫用實際案例,包括安眠藥、麻醉性止痛藥等資料。

多囊性卵巢症患毛髮多 易致不孕

 

 

台灣新生報

 

一名39歲林太太晚婚且工作壓力大,婚後長期沒有受孕,試過多偏方仍無用,但是身體毛髮增多,就醫診斷為「多囊性卵巢症」。

林太太回想在30歲過後陸陸續續出現經期不規則、毛髮變多、膚色變黑、變胖,當時並不以為意,結婚後遲遲無法受孕,試過許多方法,包括人工受精療程3次失敗,不孕症門診檢查為「多囊性卵巢症」。

國泰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賴宗炫說,晚婚及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國內目前每6到7對夫妻,就有1對夫妻不孕,原因包括男性精蟲稀少症、精蟲活動不良;女性原因有排卵功能異常、輸卵管阻塞、子宮先天異常、子宮肌瘤等原因。

賴宗炫說,多囊性卵巢症是女性不孕原因,國外平均發生率約10%,台灣無正式統計,但臨床觀察約達15%到20%。患者體內雄性素高,會出現多毛、長痘痘、皮膚變黑、肥胖、月經不規則,包括量變少及月經週期時間拉長,致排卵不規則而不易受孕,不過,目前致病原因不明,推測可能與飲食西化有關。

賴宗炫說,據統計33歲前是國內女性黃金生育年齡,不論是自然受孕或人工生殖都比較有機會懷孕,呼籲想生小孩的夫妻,婚後1年仍無好消息時,建議就醫檢查找出不孕原因治療。

 

 

進補過頭 小心抑制免疫力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12日電)一到冬天,食補大行其道。成大醫院表示,進補過頭,不只會造成肥胖及代謝症候群,也可能會抑制免疫力,容易感染。

成大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謝奇璋指出,醫師常會接到民眾來電或電子郵件,擔心自身免疫力不足,有人更煩惱到無法成眠。肥胖及代謝症候群正是抑制免疫力的原因之一。

他表示,進補過頭會造成肥胖和代謝症候群,新鮮均衡的飲食,維持均衡營養和體內微生物圈的平衡,才是免疫系統所需要的。

除飲食外,施打疫苗也是合理增強免疫力的方法之一。謝奇璋說,不管免疫系統多健康,都無法完全保護個體不受致病性細菌或濾過性病毒感染,對致病力特別強的微生物,應提前施打疫苗。

謝奇璋表示,免疫功能不全,大致分為先天性原發性免疫缺損和後天性免疫缺損。有些原發性免疫缺損病患,小時候被忽略,長大後才被診斷出來。有些人甚至是小孩被診斷免疫缺損後,才注意到父母本身是原發性免疫缺損病患。

在台灣社會最常見的後天性免疫缺損,包括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的代謝症候群所引起的免疫能力低下。

謝奇璋說,只有活躍生活型態和平衡飲食習慣,才有健康的免疫系統。若懷疑自身有免疫功能缺損,應儘快洽詢免疫專科醫師。

 

免疫系統不是強就好 平衡最重要

 

 

台灣新生報
 
 
 

 

免疫系統是身體為了避免受到外來細菌侵害而發展出來的一套複雜精緻的系統,這套系統失去平衡,不管是反應不足或是反應過度都可能會出現嚴重的疾病,成大醫院小兒科及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謝奇璋指出,免疫缺損疾病不只會發生在小孩,且不管免疫系統多健康,都無法完全保護個體不受致病性細菌或濾過性病毒的感染。

謝奇璋說,有民眾認為「進補」可以增強免疫力,一到冬天,食補就會大行其道。其實新鮮均衡的飲食,維持均衡的營養和體內微生物圈的平衡,才是免疫系統所需要的。進補過頭造成肥胖和代謝症候群,對免疫力有抑制的效果,更容易造成感染。

謝奇璋說,免疫功能不全,可大致分為先天性的原發性免疫缺損和後天性的免疫缺損。許多民眾有「免疫力的迷思」,像是免疫缺損疾病,只會發生在小孩;其實,有些原發性免疫缺損的病患在小時候被忽略,長大以後才被診斷出來。有些人甚至是小孩被診斷免疫缺損後,才注意到父母自己是原發性免疫缺損病的患者。

此外,只要增強免疫力,就不會感冒生病:其實不管免疫系統多健康,都無法完全保護個體不受致病性細菌或濾過性病毒的感染,所以針對致病力特別強的微生物(如流感病毒或肺炎鏈球菌),應該要提前施打疫苗,免得一旦感染,造成嚴重後遺症或併發症。這才是合理的增強免疫力的方法。

謝奇璋指出,在台灣社會最常見的後天性免疫缺損,包括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的代謝症候群所引起的免疫能力低下。民眾要有活躍的生活型態,和均衡的飲食習慣,才有健康的免疫系統,若懷疑自己的免疫功能有缺損或有問題,應儘快諮詢免疫專科醫師,尋求正確的解答。

 

 

臥室裝電視 兒童易肥胖

 

台灣新生報

 

兒童肥胖問題越來越普遍,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臥室如果裝有電視,小孩看電視時間很容易拉長。如果小孩每天多看兩小時電視,腰圍便會明顯增加,對往後健康極為不利。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美國預防醫學期刊」。

過去研究顯示,如果從小就開始看電視,直到青少年、成人還是持續看電視習慣,很容易就會體重過重、總膽固醇過高。這次美國潘寧頓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發現,臥室有電視與兒童肥胖大有關聯,特別是兒童腰圍,更會因看電視時間增長而日漸膨脹。

研究首席作者彼得‧卡茲瑪爾席克表示,過去很少人研究看電視時間長短與特定部位脂肪數量、心臟病風險是否有所關聯。這次共有三百六十九名兒童、青少年參與研究計畫,年齡介於五歲到十八歲。研究人員為他們測量腰圍、血壓、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糖、脂肪量等數據。

研究發現,臥室若裝有電視,兒童看電視時間往往會增加,這些兒童的腰圍比較粗,且總脂肪量、皮下脂肪量也較多。

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臥室裝有電視時,小孩看越多電視,身體脂肪就會越多,腰圍也會越粗。每天多看兩小時電視,脂肪量就可能大量增加。當臥室有電視,小孩腰圍上升機率是同儕者的三倍之多。研究人員指出,一旦臥室裝有電視,小孩睡眠時間可能就會縮減,和家人用餐的頻率、時間也會減少,這很容易造成體重上升,且還會影響身體健康。

 

 

天冷小心眼! 青光眼急性發作

 

 

台灣新生報
 
 

 

 

氣溫驟降,除了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外,眼科門診最近急性青光眼的病患也暴增不少。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任呂大文昨(11)日表示,天氣變冷,急性青光眼求診患者增,常見發生於55歲以上中老年女性族群。近期門診中,過去一週就已收治3名分別是72歲、68歲與59歲的患者。

眼科醫師呂大文表示,氣候變化本來就會造成眼壓升高,秋冬更是急性青光眼的好發時期,發作時眼壓甚至會爆升到無法測量,患者除了感受到眼球脹痛、視力突然變得模糊不清外,也會伴隨著頭痛、嘔吐、血壓上升等症狀,所以經常被誤診為高血壓或是中風,而忽略了真正發病的原因。

呂醫師表示,急性青光眼好發於隅角閉鎖型的青光眼患者,台灣的青光眼病患急性發作多半屬於此類型,占所有比例的五成~七成以上,而急性青光眼尤其好發於身材嬌小、身高低於160公分、100~400度不等的遠視、年齡大於55歲以上的女性。

醫師指出,在歐美國家或香港地區,為了預防急性青光眼發作,目前有學者建議,針對某些高危險族群,雖然視力尚未達到白內障手術的建議視力,但為了預防閉鎖型青光眼進一步發展,可以提早摘除白內障。

而目前國內的眼科醫師一般對此,多持保守的態度,多半會建議病人在視力降到0.4左右,或是會造成生活影響時,再進行白內障手術。但若為預防急性青光眼發作,早期白內障摘除,也可考慮為一種預防性的治療。

過熟白內障也可能誘發急性青光眼發作,若延誤就醫恐致失明!眼科醫師呂大文昨(11)日表示,門診中一名60歲的婦人,有天眼壓飆升,十分疼痛,視力僅剩眼前手動,就醫時,檢查後研判是白內障過熟擠壓眼內空間,造成眼壓上升,加上氣候驟降,誘發急性青光眼發作所導致。

眼科醫師呂大文表示,這名60歲的葉姓婦人,到院時眼壓已經高到58毫米,且眼睛劇痛不已,患者形容當時是痛到連心臟都揪在一起,視力僅剩眼前手動,臨床上當下診斷是因為白內障過熟擠壓眼內空間,造成眼壓上升,加上氣候驟降,誘發急性青光眼發作。由於患者此症已耽誤一陣子,視神經已部分受損,因此緊急入院進行「白內障摘除及青光眼合併手術」,目前眼壓已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受損的視神經雖然無法起死回生,但術後視力仍可到0.6的程度,可說是不幸中的大幸。

呂醫師表示,一般在急性青光眼發作時,透過靜脈注射或口服降眼壓藥物可控制眼壓,但有些患者對於這樣的處置仍然無效。這名婦人到三總就醫前,雖然已採取過包括口服藥物、注射、雷射手術等處置,但眼壓始終無法穩定控制在正常範圍內。

醫師解釋,白內障過熟時造成水晶體水腫,但眼內空間不變、長期擠壓再加上氣候變化的推波助瀾,誘發急性青光眼發作。因此這些患者若白內障仍存在,眼壓常常也是無法良好控制。

 

天冷好發急性心肌梗塞 黃金救命90分鐘

 
 
台灣新生報
 
 
 

心肌梗塞搶救黃金時間九十分鐘!

東北季風冷颼颼,台灣正式進入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發生心肌梗塞又無法在黃金時間急救,可能造成猝死或休克危及生命。苗栗縣頭份鎮為恭紀念醫院日前收治一名七十二歲的黃姓男子,於用餐過程中突發急性心肌梗塞,所幸及早就醫並施以「緊急冠狀動脈心導管介入性手術」後,挽回一條寶貴生命。

為恭醫院心血管照護中心主任張興亞另指出,一位六十七歲陳女士自新竹某醫院送達,因轉送過程中已明確告知患者是急性冠心症合併心因性休克,醫院立即啟動緊急心導管團隊待命,病人送達急診已呈現心跳緩慢,完全房室傳道阻斷,跡近休克,到院後立即提供緊急導管手術,三十六分鐘即疏通血管,恢復血壓心跳,及時救回性命,現在癒後良好在家含貽弄孫。

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時間為降低死亡率的關鍵,患者在發作六小時內就醫的死亡率為百分之六,八小時內的死亡率為百分之七,十二小時內就醫的死亡率為百分之八,發作超過十二小時以後才就醫,死亡率達百分之十六,所以急性心肌梗塞發作時應立即就醫。

張主任表示,所謂心肌梗塞是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因粥狀硬化及血塊凝集發生阻塞,心肌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及營養,而引起心臟肌肉急性壞死,進而影響心臟功能,嚴重時危及病人的生命,需要立刻接受治療。

心肌梗塞臨床表現,一般為持續性的前胸部緊縮性胸痛,病情輕微者,只是感到有點胸悶;嚴重者可出現心律異常、猝死或休克、心臟衰竭等現象而導致死亡。病人萬一突然發生急性胸痛,而疼痛性質像難以忍受的緊縮性悶痛,或有合併冒冷汗、窒息感、噁心、臉色慘白之情況,保持冷靜並採取下列二步驟──

立即電話通報119告知目前相關症狀,等待救護車抵達,切勿自行以家用車送醫,因為急性心肌梗塞發生後,在到達醫院前發生猝死的機率超過50%,若有119救護員在旁才能及時搶救。要求送達有心導管室設備的最近醫院,儘速打通血管,才能降低死亡率及減少併發症。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急診室是列為最優先處置的急症,為恭醫院獲得行政院衛生署補助成立苗栗縣心血管照護中心,可提供二十四小時緊急導管手術,經無線電通報而在病人尚未抵達前,醫院即已啟動緊急心導管團隊進行準備,盡量縮短病人進急診大門到心導管氣球擴張術打通血管的時間,搶黃金九十分鐘。

張興亞主任強調,預防心肌梗塞勿抽煙、多運動與少喝酒,飲食應減少攝取高油脂食物,並適時的紓解生活壓力;最近日夜溫差很大,容易出現急性心血管問題,有病史的人要格外注意,寒夜少外出,外出務必作好保暖,冠心病患者必須按時服藥,同時隨身攜硝化甘油舌下含片,才可減少意外發生。

 

陽氣虛、貧血或低血壓患者 手腳冷吱吱

 
 
 
台灣新生報
 
 
 

 大陸冷氣團南下,有些民眾易手腳冰冷。中醫師翁瑞文醫師表示,中醫認為手腳冰冷跟「陽氣虛」有關,通常也有貧血或低血壓的毛病,也可能是雷諾氏症所引起。

翁醫師指出,經常四肢冰冷的人,可吃當歸生薑羊肉爐暖身子,這道藥膳具有溫中養血、去寒暖身的好處;當歸活血、補血,生薑去寒。

當歸生薑羊肉爐做法很簡單,先把當歸、生薑洗乾淨之後切成片狀,羊肉切成片後稍微燙一下去除腥味,全部材料放到鍋子裡加適量的水煮沸後,以文火慢燉約兩個鐘頭,等到羊肉熟軟後,調味即可食用。當歸、生薑也可以先炒過、再燉熟。

值得注意的是,手腳冰冷也可能是雷諾氏症所引起!翁瑞文醫師強調,雷諾氏症患者也會出現四肢冰冷的情況,這是一種血管性疾病,有原發性、續發性之分,患者常有血管收縮異常的情形,當病情發作時四肢膚色會蒼白,然後又逐漸發紫,四肢也會感到冰冷、麻木、刺痛。

雷諾氏症患者未接受治療,可能會導致末梢缺氧、壞死、潰瘍,病情嚴重者恐面臨截肢的風險。治療這種病症,中醫療法常用當歸四逆湯、陽和湯等中藥複方,前者能養血散寒、溫經通脈,後者能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多動、多走、踏踏步 幫助血液循環

 
 
台灣新生報
 
 
 

氣溫驟降,對於有末端血液循環不好容易造成手腳冰冷的情形。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黃翠華表示,對於有手腳冰冷問題者,除了須盡早注意外,多運動或是起來走走、踏踏步等,都能幫助血液循環。

曾有此一說,手腳冰冷與酸鹼體質有關,酸性體質的人有手腳冰冷機率較高,黃翠華營養師表示,體質為酸性體質或鹼性體質須經由尿液檢查才能確定。若為酸性體質,建議可多吃蔬果等,讓身體成為鹼性的體質。

手腳冰冷的人不一定是體虛,有些手腳冰冷者常認為是體虛所致,而多吃肉、吃補等,黃翠華營養師表示,多吃肉、多進補有時反而會更嚴重。對於末端血液循環不好者,又加上是中風的高危險群,多吃補反而會更危險。

手腳冰冷者,不妨可吃吃台灣的蘋果。黃翠華營養師表示,蘋果屬於溫性的水果,且蘋果皮含有植化素,對於手腳冰冷者有很好的幫助,所以建議民眾可以連皮一起吃。

有中醫則認為,將黑棗與陳年紹興酒一同浸泡超過三個月,每日晚上吃兩顆,可以改善手腳冰冷情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hypertherm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